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心中若能容丘壑,筆下方能匯山河

  •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籃球
  • 2022-10-26
簡介《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篇章為綱目,講述了一位故宮青年研究員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的視角,窺見畫家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故事,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美與傳承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個字硨怎麼讀

本文轉自:四川日報

□寸言

兜兜轉轉、峰迴路轉,本來以為只此遺憾的“青綠”,在各種機緣巧合下讓我看到了全貌。雖然現場看舞劇的機會並不算多,但是我想說,在我看過的各類演出中,《只此青綠》獨佔鰲頭。劇情、表演、燈光、舞美、音樂、審美、服裝、意境、立意……都絕對是近年來的巔峰之作。

《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篇章為綱目,講述了一位故宮青年研究員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的視角,窺見畫家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故事,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美與傳承展現得淋漓盡致。區別於許多舞劇,《只此青綠》的故事相對完整,從開場展卷人與王希孟隔空相遇,到最後與其在展櫃對望致謝,中間每一章出現的每一個充滿意象的人:篆刻人、織絹人、磨石人、制筆人、制墨人……將古時作畫的要素串聯,再透過王希孟嘔心瀝血的創作經歷,以及青綠作為千里江山的象徵,將整個舞劇聯通,也成為古今時空的連線,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知到這部國寶級作品的來之不易,也讀懂為何這幅畫會從古至今牽動著中國人的情感。但它的劇情又不是那種常見的衝突強烈的敘述,而是呼喚著觀眾自行去發現美,那悠遠綿長的傳統文化意象,需要觀眾心慢下來、靜下來,去細細體會。所以被定義為舞蹈詩劇,而非單純的舞劇,整個劇充滿古典詩意,以意念的流動構建起了劇中的精神世界,其中的人物皆因念而起、隨心而動、有感而發。

如果要細寫,我覺得《只此青綠》要寫一個系列,每一篇章,每種元素都可以寫出一篇論文來。在這裡,我主要記錄一些最觸動我的地方。

剛柔並濟。就從“青綠腰”說起,我是跳過舞的人,如果沒有腿和腰部的力量支撐,那看似柔軟至極的“青綠腰”,是不可能達到90度的。還有青綠和入畫的每一步都是半蹲式,看似簡單,但其實底盤是用了不少力量在控制。除了“青綠腰”,還有一系列充滿剛柔之氣的造型:靜待、望月、落雲、垂思、獨步……讓人覺得青綠整個舞蹈是端莊甚至莊重的,這也符合其象徵物:層巒疊嶂的山。那麼穩重大氣,不可撼動,也那麼蒼茫深遠,充滿時空的穿透力。幾個篇章,既有問篆、尋石、淬墨的極度陽剛,也有唱絲、習筆的柔美至極,更有入畫的剛柔相融,就像《千里江山圖》,既有巍峨的高峰,也有遠處如眉如黛的連綿,既有稜角銳利的山崖岩石,也有微瀾起伏、煙波浩渺的江河,那麼自然流暢。

構圖審美。舞劇的光影舞美以及構圖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多層圓形移動的舞臺,三層圓弧形的屏風,不斷起落變換,頗有太極圖的意象。猶記一場王希孟、青綠和展卷人的三人舞,上中下的舞姿與構圖,像這世間天地人的聯通,在不斷變換中最終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天幕和燈光的運用,演員們婀娜多姿的身影,形成了如同畫卷般的人物風景,美輪美奐。中國山水畫的高遠、深遠、平遠,不僅在《千里江山圖》中,也在《只此青綠》中,前中後景、黃金分割線、中軸線對稱、留白,你能在畫作中見到的章法和構圖:遠近、虛實、疏密、聚散、開合、藏露、均衡、呼應等,在《只此青綠》中都能見到。

國色之美。從春晚的“青綠”開始,就已經讓人驚豔。沒想到舞劇裡的顏色更是豐富多彩,也正如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圖》中所用的重彩:硃砂、赭石、硨磲、石青和孔雀石,再加之在絹絲上作畫,經歷了千年時光的沉澱,依然歷久彌新,甚至發著寶石般的光芒。唱絲是我除了“青綠”之外很喜歡的篇章,絹絲的色澤白到發亮,有點像畫作中的硨磲,帶來一陣溫柔清新之感,讓人眼前一亮。“青綠”不用多說,正是江山圖中山巒的顏色,孔雀石和石青漸變,像極了薄霧中層層疊疊的遠山。我時常覺得,中國色是最美最有詩意的顏色,光藍色就有黛、靛、青、碧等數十種,很多顏色如果不配合傳統文字都無法描述出來。但《只此青綠》為我們展現了這種色之美。最令人震撼的是入畫,我原以為就是青綠的服裝,仔細看並不是,而是江山圖五種顏色的融合。當所有“山巒”圍繞著王希孟起伏時,《千里江山圖》也緩緩在我們眼前展開。

理想追求。《只此青綠》如果僅僅是視覺盛宴,只是詩般敘事,在我這裡還達不到巔峰二字。但它高就高在其內在能量精神的傳遞。許多現場的觀眾都落淚了,是太美太盛大了嗎?我覺得不單單於此,而是裡面一些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和崇敬。歷代的工匠精神,孜孜不倦的文博學者,天才少年經歷無數挫敗後的堅韌不屈……他們都在為自己的理想追求而堅持堅定著。而正是這些人,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才讓我們中華文化屹立於不敗之地。而一個人的成功成就我們經常很容易就看到,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讓我們永遠記住了這個十八歲的熱切而又生猛的天才少年,但他成功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後繼,是中華文明的傳承延續,這又回到了《只此青綠》的篇章,如果沒有筆、墨、色、絹、篆……又何來的中國畫,如果沒有那些匠人的嘔心瀝血,又怎會有如今我們看到的《千里江山圖》。心中若能容丘壑,筆下方能匯山河。取之於山河繪山河,取之於民用於民,取之於道用於道,此乃吾輩當敬當為之事。

正如編導韓真所說:“《只此青綠》對《千里江山圖》的演繹是層層遞進的,看第一層的時候,是青綠設色之美;第二層的時候,是江河日月之美;第三層的時候,是希孟創作時嘔心瀝血的藝術之美;再往下一層的時候,可能是工藝人對於他們這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執著之美;再無限層地往下剖下去,可能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之美。”而我們每一位觀眾如果能從《只此青綠》中看到這層層之美,我想對每個人來說就是收穫和成長。

《只此青綠》,舞繪的是千里江山,展現的是山河氣魄,傳承的精神文化。無名無款,只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