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二月•四季從此始 春來勸人勤|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綜合
  • 2022-09-28
簡介”民俗專家劉孝昌說到,該習俗流傳了上千年,直至舊時的成都,縣官、府官還會到鄉間組織鄉民舉行迎春和春耕儀式

2月4日什麼節日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2月4日,二十四節氣中的首個節氣——立春,已經隨著春意一同到來了。自古以來,人們視春季為四季之首,而立春代表著春季的開始。所以在古時,百姓們格外注重立春這一節氣,也會舉行許多與立春有關的民俗活動,來迎接這一節氣的到來。

立春的來臨,標誌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雖然此時寒意未褪,不少地區還籠罩在冰雪之中,但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已經近在眼前了。而進入雨水節氣後,南方地區將迎來一幅春意盎然的早春景色,大地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立春 2月4日(農曆正月初四)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載:“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其中解釋到立,是“開始”之意,而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在古代,立春被視為“四立”之一,“四立”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對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人們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春季又是四季之始,古人自然格外重視這一節氣。“早在先秦時期,立春之日,天子就要率領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後來,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禮俗。”民俗專家劉孝昌說到,該習俗流傳了上千年,直至舊時的成都,縣官、府官還會到鄉間組織鄉民舉行迎春和春耕儀式。

迎春、鞭春、咬春……在立春這一天,民間的習俗活動豐富多樣,而迎春之儀則格外隆重。據悉,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而句芒就是中國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在迎春之前,還需要製作一項特別的事物,那就是——春牛。

二月•四季從此始 春來勸人勤|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春牛圖(圖源網路)

據劉孝昌描述,春牛一般用黃泥塑成,也叫“土牛”。除了春牛之外,還要另塑一個芒神(即句芒神),而芒神是趕牛的童子。“在舊時成都,立春的頭一日為了迎春,會將春牛和芒神一起放在縣衙門口展示,表示官府注重農耕。立春當天,官員們率眾出東門,到春場祭祀春牛、芒神。”而在祈福祭祀的活動完成後,迎春中的一項重要儀式——鞭春,也就正式開始了。

鞭春,就是打春牛,立春日將泥塑春牛打碎,這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遺風。透過打春牛之俗,提醒農人,春天已到,應該不違農時,及時播種穀物,並祈願一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打春是春耕開始,打春把鞭打在牛身上、目的是打掉人身上的懶惰,望來年勤奮努力耕作,喜獲豐收,這也是成都千百年來的習俗。”

二月•四季從此始 春來勸人勤|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春餅(圖源視覺中國)

立春作為重要的節氣,自然也有獨特的食俗——咬春。“在過去,成都無論在農村城區,都有咬春的習慣,所謂咬春就是立春這天吃春餅。”劉孝昌說到。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元宵節 2月15日(農曆正月十五)

過完春節,當迎來了農曆新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時,說明元宵節到了。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因在唐代時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節。這一日的夜晚,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處處張燈結綵,似乎要把過年時歡樂氣氛推向最高潮。

“正月十五鬧元宵,也是過年的尾聲,因為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年就算過完了。”所以在舊時的成都,這個節日格外的熱鬧,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此地延續了上千年。元代成都人費著寫的《歲華紀麗譜》裡,引用唐人《放燈舊記》稱,安史之亂時,唐玄宗為避戰禍到了成都,因此把元宵燈會的習俗帶到了成都。

二月•四季從此始 春來勸人勤|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乾隆帝元宵行樂圖》軸,清,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時期,名臣趙抃曾在《成都古今集記》明確記載了成都十二月市,其中正月為燈市。而據《歲華紀麗譜》的記載:“宋開寶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燈三夜,自是歲以為常。”可見燈會的舉辦日期,一般在上元之夜,也就是元宵節。宋代詩人陸游也曾寫下《丁酉上元》,詩中的“鼓吹連天沸五門,燈山萬炬動黃昏”,描寫的正是成都燈會的盛況。

“到明清時期,成都的元宵節更加熱鬧,從這時起元宵節要用一個‘鬧’字來形容。”劉孝昌說到,彼時成都城裡到處都有燈,城內外百姓也都要出來看燈。“川劇摺子戲有夫妻觀燈的戲,說的就是觀燈故事,很受成都人喜愛。燈會可以說是華燈萬盞,熱鬧非凡。”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盡散,孤燈猶喚賣糖圓。”清朝詩人李調元曾寫下這一首《元宵》,將當時喜氣歡騰的場面描繪而出。“這些就是對成都元宵節最貼切的讚美。”劉孝昌說到。

春雨細如絲,如絲霢霂時

雨水 2月19日(農曆正月十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可見隨著雨水的來臨,氣溫逐漸回升,與此同時,降水也漸漸增多。此時大地回暖,天地間一派開春氣象。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自然與農事活動緊密關聯。而在贛南地區,流傳著在雨水時節“佔稻色”的習俗。所謂的“佔稻色”,是透過爆炒糯穀米花,來占卜當年稻穀收穫的豐歉。能否在新的一年有個好的收成,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元代婁元禮所著《田家五行》中寫到:“雨水節,燒乾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佔稻色。”南宋范成大《吳郡志》中也提到:“爆糯谷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可見“佔稻色”這一習俗,已在中華大地上有著千年的歷史。

二月•四季從此始 春來勸人勤|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