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手機問診 遠端會診 網上轉診(會後探落實)

  • 由 人民網 發表于 綜合
  • 2022-09-21
簡介”曾思回憶,幸好村醫黃素英及時趕到,先給母親量了血壓,再用手機上的“智慧醫生”問診,診斷為高血壓,又連線請教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專家,不多會兒就開好了藥

皮瓣有點黑了還能活嗎

核心閱讀

“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幫助廣東陽山縣的老鄉,足不出戶就能看上省城名醫。透過網路醫院,專家遠端指導村醫開展治療、檢查。應用智慧裝置,讓村醫看病更準確;建成網路平臺,助力基層醫生提高診療技術,最佳化醫療服務。

春日融融,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七拱鎮隔坑村,年屆八旬的朱群娣坐在院子裡舒舒服服曬太陽。可回想起去年1月,兒子曾思還是有些後怕。

“那天天氣冷,早晨起來母親就頭暈不止,差一點暈倒。”曾思回憶,幸好村醫黃素英及時趕到,先給母親量了血壓,再用手機上的“智慧醫生”問診,診斷為高血壓,又連線請教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專家,不多會兒就開好了藥。“這一年多,母親按時服藥,血壓控制穩定,身體狀況一直不錯。”曾思說。

地處粵桂湘三省區交界的陽山縣,群山環抱,雖然已經脫貧摘帽,但還存在因病返貧風險。不少鎮、村醫療條件較為落後,群眾不得不長途跋涉外出就醫。讓大家想象不到的是,居然能用上人工智慧醫療裝置,足不出戶就能看上省城名醫。

全覆蓋

網路醫院接入村衛生站

2020年夏天,陽山縣58歲的村民鄧伯突發胸痛,被送到黎埠鎮大塘村衛生站。

“上遠端心電,開網路醫院平臺,請縣人民醫院和省二醫的專家遠端會診!”村醫王玉蓮手腳麻利地行動起來。診斷結果很快出來了:急性心肌梗死。在兩級專家遠端“手把手”指導下,王玉蓮給鄧伯緊急服用了阿司匹林等藥物,會診結束後,直接走“綠色通道”轉診到縣人民醫院,整個過程不到1小時。

鄧伯靠網路醫院撿回一條命的事,很快傳遍了十里八鄉,鄉親們嘖嘖稱奇。

早在2014年,省二醫就建成網路醫院,透過遠端會診、網上轉診,將省級三甲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下沉到基層。2015年,陽山縣請來省二醫對口幫扶縣醫院。“單單幫扶一個縣醫院容易,但陽山最大的問題在基層,全縣159名村醫只有十幾個人有助理醫師資格。”省二醫黨委書記田軍章反覆思量,何不把網路醫院的觸角延伸到村衛生站?

配電腦、接網路、裝系統、搞培訓……村裡人也用上“網際網路 ”醫療。在陽山縣人民醫院,當地搭建了一個網路醫院平臺作為中轉站,接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網路醫院埠;另一頭,原來的省二醫遠端醫學中心拆分到各科室,甚至直接連到各臨床專科醫生的辦公桌。隨著廣東健康扶貧人工智慧醫生進鄉村工程的深入開展,“省—縣—鎮—村”四級遠端醫學的網路醫院體系逐步成為現實。

隨後幾年,網路醫院在陽山縣各鎮各村執行順暢,普及率也越來越高。大崀鎮一村民每當慢性胃炎發作,就去大崀村衛生站開點藥吃,回去好一陣,不久又犯,反反覆覆。衛生站開通網路醫院後,村醫黃洪基連線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科專家,對症開了一張中醫方子。村民堅持服用,兩年多都沒有再犯。“這位老鄉後來又帶了七八個人來衛生站,讓我開電腦,說要看省城的大醫生。”黃洪基笑著說。

智慧化

“網際網路 ”醫療躍上指尖

黃素英家七代從醫,她當村醫也29年了。真正讓她大開眼界的,是近兩年鄉村醫療的變化。

不久前,村裡賣豆腐的陳大哥打來電話,“能吃能睡能幹活,就是感冒氣緊”。黃素英不敢怠慢,馬上背起一個黑色的小包出了門。“這是省裡給我們鄉村醫生配備的人工智慧裝置包,裡面心電監護儀、血糖儀等一應俱全。和早年的‘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比起來,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裝置包裡的東西都是聯網的,往病人身上一戴,檢測到的資料、拍到的影像資料都能實時上傳到縣醫院和省二醫。”有了它們,黃素英心裡更踏實了。她還有一個工具,就是安裝了網路醫院遠端系統的智慧手機,讓人工智慧幫助診斷。

像黃素英手持的這種人工智慧裝置包和智慧手機,早在2019年9月,就在廣東省衛健委統一部署下,發到全省2277個貧困村,村醫人手一套。“網際網路 ”醫療扶貧從桌面轉戰指尖。由省二醫孵化,已開放給公眾免費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叮唄醫生”也引入陽山,成為村醫手機裡隨時隨地可以問診的智慧助手。

黃素英用起“叮唄醫生”很是熟練,裡面還存著村民們的就診檔案。“他們有什麼病史,做過什麼檢查,遠端會診結果怎麼樣,都一清二楚。”以前村民要跑幾十公里去外地醫院做檢查,“現在我背個裝置包,開啟手機藍芽,在村民家裡就能做檢查,不到一分鐘就有專家跟我們連線。不僅能指導怎麼處理,還能安排綠色轉診。”黃素英說。

帶隊伍

“雲課堂”助基層醫生成長

公路通了、電話通了、網路通了,鎮上衛生院的門診也變得忙碌起來。遠端醫學平臺不僅是偏遠困難群眾的醫院,也是基層醫生進修的課堂。

黎埠鎮地處山區,常常有騎摩托車的村民摔倒受傷。但鎮上的衛生院骨科底子薄,一度只能進行下肢單一骨折的處理。陽山縣遠端醫學中心黎埠鎮衛生院分中心的接通,讓該院骨科醫生袁小明受益匪淺:每週一次的病例討論、隨時進行的網路會診、不間斷的遠端學習,已經成了他和同事們的日常。“經過線上線下學習,現在我們水平提高不少。群眾來到這裡,不僅能進行關節脫位、關節外手術,還能開展外傷合併骨折、皮瓣移植等手術,方便多了。”

過去村民受傷,一旦面板缺損多,往往很難處理。透過遠端會診,鎮衛生院熟練掌握了皮瓣牽拉移植的技術。“已經做了七八例,省去了植皮手術的過程,也減少了可能引起的併發症。”袁小明說。如今,黎埠鎮衛生院蓋起了門診樓、中醫館,服務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即使是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遠端平臺的接通,也讓基層診療的預案處理、手術選擇更科學,分級轉診也更順暢。不久前,當地一名60多歲的大爺做家務時摔倒,送到黎埠鎮衛生院顯示胸椎多發性骨折。“鎮衛生院解決不了的送縣醫院,縣醫院解決不了的再送上級醫院。遠端會診時省二醫、縣人民醫院的專家及時指導我們,在第一時間處理感染、併發症,以及如何正確搬運、轉運等;送到上級醫院還有綠色通道快捷入院,免了病人後顧之憂。”黎埠鎮衛生院副院長梁陽德感慨。

近3年來,陽山縣醫院開展新業務、新技術約80項,填補了技術空白。以前陽山許多做不好、不敢做的手術都順利開展,部分技術專案甚至達到省級前沿。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陽山醫院(陽山縣人民醫院)院長司彤告訴記者,經過幾年幫扶,陽山縣域內住院率已從最初的不到70%提升到了86%,“老百姓看病不再擠著去廣州了,連外出務工的陽山人都選擇回來手術了。”

一代又一代的基層醫生回鄉紮根了,越來越多的村民也選擇在家門口看病,陽山縣委書記鄧菲看在眼裡。“全縣貧困戶雖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但對因病因傷因殘返貧必須做好動態監控。對農村來說,儘量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病而能醫好的需求更加突出。”她說,未來5年,縣裡將進一步加大對鎮衛生院和村級醫療設施、人員的投入,與省裡的幫扶雙向發力,線上線下同步推進,用家門口的優質醫療,防止因病返貧。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5日 15 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