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微專業改革蓄力培養更多複合型人才

  • 由 中國教育報 發表于 綜合
  • 2022-09-17
簡介當然,微專業因其具有探索性和試驗性,在給學生更多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選擇的過程中,還要提供更多輔導、指導和引導,讓學生對微專業的設計理念、具體構成和目標指向有更多瞭解,使他們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定儘可能合理的專業組合,以

國家為什麼需要複合型人才

微專業改革蓄力培養更多複合型人才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嘗試微專業的探索和實踐。之所以被稱作微專業,顯而易見的原因是相較於傳統本科專業動輒35—40門課程、總計80學分左右的專業科目學習體量,由5—10門核心課程、20個學分左右的課程模組組合而成的專業課程體系,真的可以稱作小而微了。

高校微專業的興起,有人認為是從畢業生就業崗位和市場需求角度出發的創新嘗試,指向以學生職業為導向的專業課程。具體做法是提煉某一崗位群的核心技能,以集中培養的方式,使學生快速達到某一領域的工作技能要求,以彌補大學專業設定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匹配的問題,幫助學習者快速就業。也有人認為,隨著技術革命賦能和解決複雜問題的需要,以往高校學科專業持續細分的人才培養方式,已不足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人才培養需要融入和體現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以培養社會各領域急需的複合型人才、跨學科人才。從這種角度看,微專業有兩大基本功能,一是實現對主專業的拓展和延伸,二是實現與其他專業的複合交叉。

無論各高校微專業的實踐探索最初因何種動機誘發,從目前大部分相關高校實踐探索的現實狀況和實際效果看,基本上是高校主動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發展的需要,在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方面作出的新嘗試,是高校為加快本科專業現代化升級、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方面進行的新探索。高校開設微專業,是在既定的專業目錄和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之外,圍繞一定的學術領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質,開設出成系列的核心課程。期待透過相對靈活、系統的課程教學和培養過程,使學生能在特定的領域具備一定的學術專業素養和行業從業能力,以更好適應社會需求。

相較於更早之前的輔修專業等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微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雖然同樣是針對傳統專業侷限做增量,但總體上更強調課程的高階性、前沿性和創新性。迷你與高精尖的結合,是微專業最突出的特色。在傳統的專業設定模式難以滿足科技前沿技術發展和產業市場需求的情況下,開設微專業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知識體系,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多所高校的探索表明,學校在設定微專業時一般會選擇與科技前沿技術領域相關的專業學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連線,觸碰的都是行業界、學術界當前階段最熱門的領域和方向。

微專業雖體量小而微,但開發和設定中的挑戰不容小覷。特別是其高階、前沿、小微的定位,是高校傳統的專業設定和課程開設工作未曾碰到過的,需要更加有效地做好微專業的論證和開發工作。

微專業的開設不應也不可能是天降神兵、神來之筆,必然建基於學校既有的優勢和特色學科專業基礎之上,脫離學校既有學科專業基礎的微專業開發設定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對高校自身長期以來的學科專業建設情況和優勢特色積累,包括相關學科專業的影響力、教師隊伍的學術積累、校友在業界的美譽度等,都有理性、清晰的把握和判斷,是微專業可行性論證的出發點。

作為有組織的微專業課程體系開發,要充分發揮學院、系、專業教師等高校人才培養微觀主體的能動作用。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教師要對各自專業領域的學術前沿、技術前沿有動態把握,繼而進行專題挖掘。作為一個微專業而不只是一個或幾個前沿專題講座的容量,只有極個別的教師還不夠,還需要有多位不同專業的教師甚至是多個不同領域、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課題組對不同議題的敏感把握和專題挖掘。只有在不同的專題間建立起內在的邏輯關聯,才能為微專業的開發奠定良好基礎。因為微專業是一個專業的課程體系,而不是幾個分散的課程拼盤,或鬆散的課程組合。

高校專業設定更新和人才培養工作自身具有周期性與滯後性。微專業要站在技術和產業前沿,高校就必須更好對接產業和市場需求,實現真正的產教協同,切實打通校園與產業界的圍牆,聘請產業界的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到高校授課或進行部分專案的帶教指導,鼓勵教師走出校門到產業實踐一線,實現專業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的雙向進出、雙向奔赴,從而將高校自身既有的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學科領域的最新進展與產業需求、最新技術等進行充分結合、挖掘和利用。

高校微專業的開發和設定,對學生來說是提供了更多選擇。既然如此,就需要儘可能向所有感興趣的學生開放。從專業背景來說,不應只面向先前就讀專業與微專業領域高度相關的學生,還應包括那些專業關聯度不高但對微專業領域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從就讀階段和層次而言,不只侷限於本科層次學生,也可以包括研究生;就學生的隸屬關係而論,不僅是本校學生的福利,還可惠及同區域或同城高校的學生,甚至可以考慮課程上線,向更多學生和相關人員開放。當然,微專業因其具有探索性和試驗性,在給學生更多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選擇的過程中,還要提供更多輔導、指導和引導,讓學生對微專業的設計理念、具體構成和目標指向有更多瞭解,使他們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定儘可能合理的專業組合,以切實實現微專業為個性化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人力資源支撐賦能的作用。

(作者:董秀華 繫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