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解憂|你經歷過“社死”嗎?

  • 由 新民週刊 發表于 綜合
  • 2022-07-10
簡介“掌櫃查了一下,“社會性死亡”一詞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在美國出版的《殯葬人手記:一個陰森行業的生活研究》,作者是美國詩人托馬斯·林奇

網路社死怎麼辦

解憂|你經歷過“社死”嗎?

當代年輕人自嘲的“社會性死亡”,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去世,而是一種“處在無比尷尬的場景中,沒臉見人,只想找一條地縫兒鑽進去,甚至想立刻原地去世”的心情。

在很多論壇上,有專門的“社會性死亡”的板塊,網友在此紛紛曬出自己的社死場景,愣是把大寫的尷尬變成了快樂的源泉。

例如:

在大二的某個陽光溫暖、微風怡人的早晨,我左手拿著麵包,右手拿著垃圾急匆匆地出門上課。

來到課室坐下之後,向來樂於分享的我抬起了右手的那袋垃圾問坐在旁邊的女同學:

“你要吃嗎?”

她漠然地搖搖頭,並且換了一個位置。

然而,漸漸地社死的外延有了變化,

人肉出某人的資訊,把他掛在社交平臺上,這種披著網暴外衣的社死也成了主流。

面對社會性死亡,你怎麼看?

解憂|你經歷過“社死”嗎?

解憂|你經歷過“社死”嗎?

伊內斯

自嘲可以,網暴不行。

掌櫃查了一下,“社會性死亡”一詞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在美國出版的《殯葬人手記:

一個陰森行業的生活研究》,作者是美國詩人托馬斯·林奇。

林奇認為死亡有多重意義,聽診器和腦電波儀測出的,叫“肌體死亡”;

以神經末端和分子的活動為基準確定的,叫“代謝死亡”;

最後是親友和鄰居所共知的死亡,叫“社會性死亡”。

同時,林奇還指出,如果“社會性死亡”躍居“肌體死亡”之前,一個人就有可能被“活埋”。

然而近些年,

“社會性死亡”已經演變成了人們因當眾出糗或被公開不願為人所知的個人資訊和隱私而導致的“無顏再面對這個美麗的新世界”的自嘲或嘲諷用語。

掌櫃認為,那種自嘲式“社死”,作為枯燥生活的一種調味劑,分享並自我調侃一番,偶爾“社死”一回也無妨。

但如果是透過人肉搜尋加之網路暴力而導致一個人“社死”,這其實是一種“公開處刑”,需要警惕。

是自嘲還是“被殺”,“社死”的不同呈現方式,必須區別對待。

解憂|你經歷過“社死”嗎?

繩易斷

有時是莞爾一笑,有時是萬刃剮心。

曾經某校學姐一句“小東西我確實不能暴打你一頓,但我先讓你在我的朋友圈社死吧”,刷爆了網路,直接頂上了熱搜第一。

隨後調取監控,發現學弟只是書包不小心蹭到學姐臀部,並非有意猥褻,於是輿論反轉,學姐本人反而被人肉,

社死與反社死,角色轉換倏忽一瞬。

現實中的蝙蝠俠要盔甲要戰車,還要萬貫家財,但是網路義警只要一臺手機,一人一句,眾口鑠金,帶給當事人的精神壓力賽過無限寶石手套,韓國多少藝人因此選擇自盡,直接導致韓國網路強制實名。

言如飛刀。

不要在真相不明朗的時候,肆意宣洩自己的情緒,否則每一句惡毒評論都是射向當事人的利刃。等到熱度散去,網友繼續追逐新的熱點,真相已無人關心,徒留當事人舔舐累累傷痕,而當時每一個施刑的人都是劊子手。

解憂|你經歷過“社死”嗎?

若您有任何煩憂,

請關注本微信並給週刊君留言。

掌櫃們會為你提供專業解答。

本期哪位掌櫃更深得你心,趕快留言告訴週刊君!

解憂|你經歷過“社死”嗎?

解憂|你經歷過“社死”嗎?

解憂|你經歷過“社死”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