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多點發力 東北振興,吉林打出“創”字牌

  • 由 新華網 發表于 綜合
  • 2022-06-11
簡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像這樣小而精、小而專、小而優的一大批科技“小巨人”企業,正匯聚起創新驅動的強勁力量,推動著吉林老工業基地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軌道

碳纖維生產車間有毒嗎

多點發力 東北振興,吉林打出“創”字牌

由中車長客股份公司自主研發的下一代地鐵採用了國際最高自動化等級(GoA4)的無人執行系統,每天從清晨自動喚醒,到結束運營後休眠,各項任務均由列車自行完成,不需要人為參與。 馬維維 攝

多點發力 東北振興,吉林打出“創”字牌

在吉林敖東藥業車間,工作人員進行藥物包裝。 馬維維 攝

航天器是什麼形態?衛星是如何生產的?火箭為什麼可以搭載衛星上天……10月14日,長春的地標性建築——吉星樓正式投產。科普基地是吉星樓重要的一部分。未來,這裡還將建成光學加工、相機裝調、綜合電測、衛星總裝及環境試驗等廠房,形成集研發、生產、檢測、裝配、試驗及遙感資訊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生產鏈。

“依託叢集條件,吉林省計劃於2030年底實現138顆衛星組網,全球任何一個地方10分鐘內重訪指日可待。”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宏光說。

近年來,吉林規上工業企業上揚勢頭明顯,航天資訊、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這其中,創新成為吉林這一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牛鼻子”。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吉林聚力科技引領轉型,凝聚全國高階資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不斷聚焦創新轉換新動能。

大企業頂天立地

初秋的吉林,天朗氣清、風輕雲淡,好天氣帶來了好訊息:吉林化纖集團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批48k大絲束碳纖維原絲順利透過碳化並持續批次生產,且效果遠超預期。

在吉林化纖碳纖維生產車間,一束束乳白色的絲線在裝置間穿行纏繞,每一束絲線只有髮絲粗,卻硬勝鋼鐵。

“這個48k就是這一根‘髮絲’中有48000根單絲,按照業內標準,24k以上的碳纖維就屬於大絲束碳纖維了。”吉林化纖碳谷公司張海鷗介紹,“我們當初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實現‘黑黃金’碳纖維國產化,並替代進口。”

因為生產技術難度大,大絲束碳纖維一度令眾多業內企業望而生畏,成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大絲束碳纖維在國際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和健全的體系,研發難度很大,同時在原絲、聚合、預氧化、碳化等多個系統環節,製備技術都更難。”董事長宋德武說,“要解決這些難題,就意味著企業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技術攻關,而這通常是個難度大、投入高、見效慢的長期過程。只有不斷攻克碳纖維製備技術,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才能持續提高我國碳纖維的產業化水平。”

東北工業集團長春一東離合器公司是一家老企業,而每次來都有新感覺:明黃色的管線佈滿生產線,伸縮自如的機械手臂上下翻轉,一輛輛搭載著重金屬材料的“小貨車”,準確無誤地將原材料送往各個工位……創新讓這家老企業走上了新路,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延邊州,吉林敖東世航藥業中藥飲片智慧工廠專案建設激戰正酣。該專案是吉林敖東藥業集團智慧製造2025產業發展的重點專案之一,可實現生產管理資料自動歸集、智慧分析、生產模型自動最佳化,年處理中藥材可達4000噸。

隨著傳統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新舊動能轉化不斷加快,創新活力逐步釋放,吉林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上半年,在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1。1%,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7%。

小企業鋪天蓋地

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也要鋪天蓋地。

長春北方化工灌裝股份有限公司的數字化生產車間,完全打破了人們對傳統化工廠的印象。

一隻危化品空鐵桶自動進入灌裝機,機械手自動搜尋、開蓋、灌裝、壓蓋、檢測……不到4分鐘,灌裝完畢的重桶隨穿梭機前往倉庫,等待碼垛機將其碼上貨架。

“像這個碼桶,人工只能碼放3層,使用我們的智慧倉儲,就能增加到17層。”總經理勾陽介紹,傳統灌裝既危險又有毒,而這套自動化生產線,七八人就可以搞定原來300人的工作。“別小看我們這臺灌裝機,裡面有50多項專利技術,哪怕有一個細小的錯誤,都會100%報警。”勾陽說。

這家百餘人的“小”公司,研發人員就超過了50%,擁有138項專利技術和自有技術,銷售收入多年保持高速增長。

和北方化工一樣,吉林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也有著高度的智慧化。

一塊塊堅硬的鋁錠,在機器人的作業下,幾秒鐘就變成了知名汽車商的核心配件。而在這個上千平方米的車間裡,只能看到一兩個工人在操作……

通用機械主要生產汽車零配件,在瞄準了汽車輕量化的大趨勢後,公司迅速成立了研發中心,實現了與歐美主機廠產品同步開發,客戶囊括奧迪、大眾、寶馬、賓士等全球知名汽車企業,產值從12年前的5000萬元增加到去年的30億元。

“到今年底,我們主要生產單位預計全部實現無人值守、自動化生產。”公司董事長李吉寶說,“我對未來充滿信心,因為我們不是靠人堆,而是靠科技創新。”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像這樣小而精、小而專、小而優的一大批科技“小巨人”企業,正匯聚起創新驅動的強勁力量,推動著吉林老工業基地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軌道。“這些‘小巨人’佔地面積小、產品附加值高、發展潛力大,在穩增長、穩投資、穩就業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長春市科技局局長孫國慶說。

內聯外拓共贏發展

推介展銷、洽談交流、專業指導,在由吉林省科技廳等主辦的2018中國(吉林)東北亞中醫藥博覽會上,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460餘家企業參會。“這真是一個富有成效的展會。”一家醫藥企業展位負責人喜氣洋洋地說,不到半天時間,就已經有30多家單位向他們丟擲了橄欖枝。

這一展會除了彙集吉林敖東、通化萬通、集安益盛、康乃爾藥業、亞泰製藥等本地名企,還吸引了來自山東、廣東、北京、江蘇、上海等一批跨國企業及上市公司參加。

“這個展會平臺,引入了境內外產業資源,我們能學習到先進技術、理念,看到產品,而且為我們的國際交流合作提供了視窗。”參會的通化萬通藥業負責人說。

得益於長白山的優質資源稟賦,吉林是道地藥材“北藥”和“關藥”的重要產區。修正藥業負責人感慨道:“中醫藥產業要想發展壯大,行業間的交流合作必不可少,但同時我們更應該打創新戰。”

老工業基地創新轉型,並沒有閉門造車。從“央企吉林行”活動,到“院士進吉林”“全球吉商大會”“航空產業發展論壇”,每場活動都凝聚著外腦的力量、創新的精髓。

9月27日,在長春召開的第八屆東北亞產業技術合作研討會上,來自中日韓三國的大學、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和科技園區負責人,圍繞電子資訊、先進製造、醫療、生命科學、農業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探討了平臺建設、專案設立、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前景。吉林省科技廳廳長於化東說:“吉林一直重視透過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透過政府推動、專案帶動和合作驅動,我們基本上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科技合作新格局。我們更應該繼續加強外聯內拓的合作,助力吉林創新驅動、做強實體經濟。”(馬維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