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個人志 | 辛棄疾之問:何處望神州?

  • 由 十七喜歡龍 發表于 綜合
  • 2022-04-02
簡介迦陵先生在《唐宋詞十七講》中講辛棄疾時,少有地談論了他的生平,因為他的詩詞正是他以刀劍為鐵筆,將他的命道寫穿而就的辛棄疾辛棄疾從小在祖父的培養之下生髮出了國家民族思想,他年輕時豪情萬丈,帶著召集的忠義之士歸附耿京,說服耿京與南宋政權建立聯絡

個人志什麼意思

|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首詞也許是很多人初讀辛詞的契機,

實際上,它大概也是辛棄疾

一生的寫照

吧。

迦陵先生在《唐宋詞十七講》中講辛棄疾時,

少有地談論了他的生平,

因為他的詩詞正是他

以刀劍為鐵筆,

將他的命道寫穿而就的

個人志 | 辛棄疾之問:何處望神州?

辛棄疾

辛棄疾從小在祖父的培養之下生髮出了國家民族思想,他年輕時豪情萬丈,帶著召集的忠義之士歸附耿京,說服耿京與南宋政權建立聯絡,當他南渡見到宋高宗又北歸後,發現耿京被殺,他帶著人馬闖入金軍大營抓住奸細,押到建康斬首。當時年輕又充滿熱情的他堅信,到了南方之後,我一定可以再打回北方,光復我的家鄉。

但辛棄疾在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多年是被免官、不被起用的。他的熱情卻一直還在,只要被起用,就一定要幹實事,做實績。每次他信心滿滿地做事,結局都是會被彈劾,理由從“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到“奸贓狼藉”,不斷被免職,在他最後一次被起用時,他已經年老多病,給他的官職他都推辭了,在六七十歲時就“壯志未酬”而去世了。

辛棄疾本人是

要進、要戰、要向上衝

的,

但當時的

政治環境卻一直在壓制他

所以辛詞中所體現的也正是這

兩種力量的盤旋和交鋒

|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

為何一位英姿勃發的將士會在深夜裡飲酒大醉,醉後不上床安歇卻要挑亮燈花,挑燈後不看別的卻抽出自己的寶劍仔細端詳?

他看著看著,就陷入了過去豪情壯志的沙場生活的幻夢裡,點兵場上整齊列隊、獲得賞賜、角聲催生激情、快馬飛馳、彎弓射敵……一幕幕軍旅生活場景的閃現讓作者心潮澎湃,“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實現殺敵報國的願望的同時,他也一戰成名,功成名就,真可謂是“壯詞”。

個人志 | 辛棄疾之問:何處望神州?

正是氣勢凌雲之時,卻急轉直下,發出了“可憐白髮生”的無奈感嘆,陡然下落,而後戛然而止。

夢醒時分,作者從將軍的化身中回到現實,恍然間發現,朝政仍然被主和派把持,沙場殺敵不過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不知何日才能成為現實。

此處“生前身後名”彷彿只是寫辛棄疾個人壯志難酬,無法建功立業的慨嘆,但一旦瞭解了辛棄疾的生平,就逐漸能夠明白,

他哪裡只是悲自己功名難得呢。

功名是哪裡來的?當然是透過殺敵報國、收復失地才能積累軍功,而主和派甚至讓他無法上戰場,他收復失地,讓家鄉迴歸和平的理想不過是一場泡影。

他功名難得的背後是什麼?

是南宋朝廷腐敗無能,

是山河失落,

是人民在水深火熱裡掙扎,

是無數仁人志士的報國無門。

他的悲哀,從來不是他一個人的悲哀。

所謂“壯詞”,其實是一首悲歌,

寫給同他一樣處境的陳同甫,

也許也寫給許多命運相同的愛國志士。

個人志 | 辛棄疾之問:何處望神州?

除此之外,他的

豪放派詞作

還有許多。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中,

他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他想收復失地,回北方的家鄉去,但卻不得不和他看不起的許汜一樣,偏安南方,“

求田問舍

”。

二十多歲時他意氣風發,英姿勃勃,闖入敵營帶走奸細,但經歷了這樣的流年,經歷了詆譭讒言的打擊,他英勇無畏的青年時代已經過去。

連樹在風雨中都會凋零,人何以堪呢。

個人志 | 辛棄疾之問:何處望神州?

而到

《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他還是要“

倚天萬里須長劍

”,掃清西北疆土上的陰雲,縱然“

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他也要“

待燃犀下看

”,實在不願意放棄收復失地的理想。

可是他又說“

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

”,他本看不起求田問舍的許汜,但他說,我都這把年紀了,是不是也不該管天下事了呢?過幾天舒服日子,夏日有一壺冷飲一張涼蓆就好。

但“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仍然全在他胸懷。

個人志 | 辛棄疾之問:何處望神州?

《摸魚兒》

全篇似是在寫傷春,實際上仍然是在寫對江河日下的悲嘆。

他說“

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想要留住春天,實際上是想留住日漸衰敗的南宋王朝,不要讓他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鄉。

但又“

怨春不語

”,他想留住春天,春天卻不會迴應他,也沒有別人迴應他。主和派在朝廷上佔據主流,只有寥寥無幾的人與他一起孤獨地堅持著收復失地的理想,連朝廷本身都不在乎,這是真正的寂寞和悲哀。

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到《摸魚兒》,

他的表達越來越含蓄,但兩種力量仍在抗衡,

他的衝勁一直沒有消失。

個人志 | 辛棄疾之問:何處望神州?

除了一往無前的豪放,辛詞中也有

更多面化的辛棄疾

,比如描寫溫馨有味的鄉村家庭生活的《清平樂·村居》,從詞牌名就透露著“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的溫柔婉約的《青玉案·元夕》。

粗粗一看,也許這其中些微的悵惘與哀愁僅出於個人的傷春悲秋,僅僅是與辛棄疾本人相關的欽羨與希冀,或者是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

但,他看到村居的美好田園生活,收復失地殺敵報國的信念就會更強烈,他想要人民,特別是他故鄉的人民,都能過上這樣安寧的生活。而《青玉案·元夕》看似寫歡愉情愛,實際上那位站在一邊與人群格格不入的人就是他自己,這是他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堅持自己抱負的宣誓。

即使主和派把持朝政那又怎樣,他也絕不曲意逢迎,他就是要和金人抗爭到底。

辛詞是

用刀劍蘸著血淚寫就

的,

但其中從來都有鋒利的勢不可擋的希望——

即使再微弱也明亮地昭示著他的堅決。

即使他說“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他欲言又止,最終愁思說不出口,

是因為無人懂他的堅持,他不知道能向誰訴說,

“知我者”,僅有“二三子”罷了。

但是雖然不說,“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仍然擁堵在他心頭,

他雖“怨春不語”,但是從未放棄拯救這個王朝的嘗試。

他不再是“不識愁滋味”的英氣少年,

而變成了“識得愁滋味”的逐漸衰老的中年人,

終其一生他都懷抱著對國家和人民的最大熱愛,

永遠盼念著收復家鄉救國救民的熱望,

並且從來沒有回頭。

參考文獻:

[1]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顧隨;陳均。蘇辛詞說[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個人志 | 辛棄疾之問:何處望神州?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本文原創不可轉載,

轉需聯絡“中文雜貨店”公眾號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中文雜貨店”呀,和我們一起探索中文系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