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慣性逃逸?嚴重延誤?依賴於舒適迴圈?都是心理防禦機制造成的

  • 由 張星河說歷史聊 發表于 綜合
  • 2022-03-23
簡介出於人的本能,我們會動員心理防禦機制,透過否認、逃避、投射、轉移等方式來保護自己,逃避痛苦情緒

慣性跑是什麼

慣性逃逸?嚴重延誤?依賴於舒適迴圈?都是心理防禦機制造成的

文字阿黛小姐

圖|網路

你的生活中經常開啟逃跑模式嗎?還是留在自己的舒適圈子裡不敢出來?還是嚴重的拖延症病人?可能是心理防禦機制。要理解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或者要打破這種心態,我們需要理解四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避免什麼情緒?

第二,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是什麼?

第三,心理防禦機制有哪些型別?

第四,如何打破心理防禦機制?

01亞里士多德的情感列表

作為人類出生,我們將面對許多不可避免的情感。大多數人對感情只有一個要求:我只想快樂。幸福,作為一種感覺,註定是短暫的,他會來也會走,因為沒有人只會停留在某種單一情緒中。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僅要追求幸福,更要面對生活中許多不快樂甚至極度痛苦的情緒。

出於人的本能,我們會動員心理防禦機制,透過否認、逃避、投射、轉移等方式來保護自己,逃避痛苦情緒。

在《修辭學》中,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基本情緒分為七類:憤怒與平靜、仇恨與愛、恐懼與自信、羞恥與無恥、感激與缺乏、同情(或移情)與憤怒、嫉妒與模仿。

最有可能觸發我們心理防禦機制的情緒是那些引起我們痛苦的情緒,如恐懼、憤怒、仇恨、羞恥、嫉妒等。

這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很容易被忽視。例如,我們很多人不想工作,不想搬家,甚至不想留髮型或髮色,事實上恐懼的表現很奇怪,因為變化意味著未知,而未知往往是由我們帶來的恐懼,所以我們寧願重複同樣的模式日復一日,而不是嘗試計劃之外的新事物東西。

因為這種恐懼會觸發我們的內在防禦機制,他會將那些沒有引起我們意識麻煩的感覺從我們的意識中移除。

例如,當我為遇到一個很棒的相親而生氣時,我會向父母抱怨,甚至發脾氣。事實上給我帶來痛苦的經歷是美妙的相親,但我會把這種憤怒投射到父母身上,覺得所有的錯誤都是他們催婚造成的,其實這對他們是不公平的。大多數時候,我們常常轉移生活中的憤怒,尋找發洩的途徑。這就是起作用的心理防禦機制,透過轉移疼痛,我們可以獲得暫時的保護和安全。

不要以為只有這些看似痛苦的情緒才能觸發心理防禦機制,事實上積極的情緒也會觸發心理防禦機制,比如無私。

生活中有一種人很熱心,熱心,積極,關心別人的事情,有時甚至給黨帶來壓迫感。這種無私,其實屬於虛假的無私,正是他們情感上的過度缺乏。他們看似無私,但事實上他們透過滿足他人的需要,達到了自我滿足,樹立了理想的自我形象。這是一種自慚形穢的對抗,只是為了滿足不滿足的感覺,而不是真正的對他人的慷慨。

我們不妨試著去感受自己內心矛盾的情感,去發現他們,去認識他們的存在形式。

慣性逃逸?嚴重延誤?依賴於舒適迴圈?都是心理防禦機制造成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認識到這種情緒呢?為了不逃跑。這就要求我們談談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是什麼,好的還是壞的?

02心理防禦是對自己說謊以避免疼痛

對心理防禦機制最流行的解釋是著名的心理分析師唐納德梅爾澤所說的:“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事實上很簡單的一點是,我們將把那些使我們痛苦和不可接受的情緒從我們的意識中排除。這個過程就是心理防禦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是保護我們免受痛苦,他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例如,當我們面對親人的死亡或伴侶的不忠時,無論我們是否認識到,我們通常都會做出第一反應,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他幫助我們進行情緒緩衝,而不是被突如其來意外所壓倒或崩潰。

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防禦機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保護殼。因為,總會有人無法面對的時刻。

為什麼我們說不要逃跑?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心理防禦機制不僅可以保護我們,而且可以摧毀我們。

首先,在心理防禦過程中,他以微妙的形式扭曲了我們對現實的看法,包括我們的人際關係和內心情感場。所謂的謊言是很多,我相信他是典型心理防禦機制的反向噬菌體。

其次,當我們經常運用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時,也會失去直接面對情緒的機會,自我保護阻礙了自我發展。敵人一直在那裡,我們從來沒有正面過,但是我們一直在迴避,我們在迴避中是自給自足的。這樣,我們就永遠不可能勇敢面對。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為什麼要打破心理防禦機制,因為我們需要在生活中有積極的勇氣。

慣性逃逸?嚴重延誤?依賴於舒適迴圈?都是心理防禦機制造成的

那麼,既然我們瞭解了心理防禦機制的兩面性,就需要談談心理防禦機制是如何工作的,也就是說,什麼是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型別?

03你怎麼逃出來的?來吧,坐下

在約瑟夫布林戈s《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中,他主要列舉了十種消極的、無用的心理防禦機制,包括壓抑與否認、轉移與逆向形成、分裂、理想化、投射、控制、思考、羞恥防禦。

我想介紹三種常見的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心理防禦機制:

一,部門

分裂是當人們處於矛盾狀態時所採用的非黑即白的雙重立法。我們經常發生衝突,從選擇兩種不同風格的衣服到選擇兩種不同的工作甚至生活方式,我們很容易下定決心,這種複雜的心理糾結是非常痛苦的。因此為了儘快解決這一困境,我們將採取一種分裂的思維模式:肯定一個,否定一個。堅決否定黨,從被選黨那裡得到滿足和庇護。這個過程往往伴隨著憤怒和自以為是,加強我們的選擇是對的,從中得到內心的舒暢:好,我的選擇是簡單明瞭的,絕對正確!

然而這種對複雜問題的激烈劃分和簡化使我們失去了事物本身的豐富性。就像當我評判一個人時,我完全把他放在厭惡的位置,他的任何行為都讓我感到厭惡。他越沒用,或者越被我看不起,我就越認同我的選擇:這樣的人渣,真的不知道如何溝通,你的選擇是對的。這種認知使我們無法和平地認識一個人,所以利變弊。

慣性逃逸?嚴重延誤?依賴於舒適迴圈?都是心理防禦機制造成的

2,理想化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理想化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實際上,剛才提到的“分裂”與理想化有關。這是一個常見的例子,當你和你的朋友吵架時,你認為他錯了嗎?你絕對是對的?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分裂和理想化的過程,把爭吵的起因分開是錯誤的,你說得非常對。這其實是一個理想化的:恨對方,理想化自己。

理想化可以分為自我理想化、他人理想化、物件理想化、事物理想化等幾種情況,這些都是防禦機制。

你崇拜過明星嗎?他是完美的化身,你曾經愛過一個女孩嗎?她溫柔可愛,每次她低頭,都會為你臉紅

你必須有一個完美愛人,或者至少幻想有一個完美愛人。這種理想化不會給你帶來甜蜜的愛情,相反,當你觸控他的時候,你會立刻發現:上帝,原來他是凡人,他也會說髒話,他不會洗襪子,他會在夢中打鼾和說話。一旦你發現他不再完美,只剩下幻滅和絕望。

實際上,真正持久的親密關係是瞭解對方的缺點,至少是從正面看對方、欣賞對方的角度。不是依靠理想化為自己描繪一個神或女神。

慣性逃逸?嚴重延誤?依賴於舒適迴圈?都是心理防禦機制造成的

三,羞恥辯護

羞恥是一個難以理解的話題。約瑟夫布林戈認為,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我們的心中就有“正常態的藍圖”,也就是說,我們的父母是如何迴應我們的身體和情感需求的。當父母的反應與我們的需要一致時,我們會感到非常舒適好。如果父母的反應與我們內心的期待不一致,比如虐待和冷落孩子,就會使他們缺乏安全感,使他們意識到內心的缺陷和醜陋。這種缺陷和醜陋是可恥的。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羞恥感。為了避免這種羞恥感,有相應的防禦機制,包括自戀、責備和蔑視。

自戀是很容易理解的,例如,有些人非常重視外表,但他們渴望被別人欣賞。有些人會有意無意地釋放自己財富、權力和魅力的訊號,事實上這種炫耀行為也是自戀的表現:在自我之外的理想化,隱藏著醜陋的內在自我。

此時,我們需要區分正常自戀和防禦自戀:前者以自尊和自信為核心,能預設自己的存在價值;後者以否認羞恥為核心,透過壟斷注意力,掩蓋內心羞恥,向他人證明自己。

與自戀和羞恥相聯絡的是責備和鄙視,這似乎是對完美的追求,其實,就是罵別人,看不起別人,從而獲得一種自尊心。

這種人有完美主義傾向,一旦不能完善和理想化自己,就會產生自我排斥和自我厭惡的心理。例如:我要麼是最聰明或者是最愚蠢的;要麼每個人都配不上我,要麼我配不上任何人。因此自戀和自卑都是防禦機制。

慣性逃逸?嚴重延誤?依賴於舒適迴圈?都是心理防禦機制造成的

既然我們知道了心理防禦機制的存在和常見型別,如何才能打破心理防禦機制,獲得積極生活的勇氣?

你敢肯定嗎?堅強地生活

要打破無利可圖的心理防禦機制,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前提,即要認識到心理防禦機制的牢固性。威爾湯姆賴希說:“全部的性格特徵都可以稱得上是濃縮版的防禦機制。”也就是說,心理防禦機制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極其堅實的。所以,如果你想完全打破或改變,你可以說是不可能,至少這是非常困難的。

基於這個前提,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心理障礙,瞭解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然後想方設法去彌補和麵對,從而促進自己的成長。

如何打破心理防禦機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減少外界干擾

要打破心理防禦機制,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有心理防禦的行為,這就要求我們時刻審視自己的內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過著忙碌的生活,面對許多幹擾,很難冷靜地看待自己。因此我們需要減少外部干擾,並透過回撥注意力建立一個安靜空間用於自檢。例如,我們可以減少無意義的娛樂活動,包括不斷地刷朋友圈、看網紅直播、刷小影片等;例如,我們可以透過吸菸、喝酒等方式減少神經麻木。

只有減少外界干擾,才能有更多的時間關注自己的內心,實現深藏的心理防禦。

2、關注自我感覺和身體變化

當我們減少外部干擾時,我們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專注於自我感覺和身體變化。

專注於自己並不容易,因為注意力太容易跑掉了。所以,首先,專注於你的呼吸,就像瑜伽中的冥想,專注於你的一呼一吸,讓注意力到達你的身體,這樣我們就能感知和識別你的情緒。

事實上我們的每一種情緒都會有相應的生理變化。所謂的表情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微笑的眼睛、皺眉、臉紅和頭皮刺痛都是我們的身體語言,當我們的身體發出一個訊號時,我們應該及時捕捉到他,看看我們此刻的感受。

慣性逃逸?嚴重延誤?依賴於舒適迴圈?都是心理防禦機制造成的

3、保持警覺和勇氣去改變

我們需要關注自己的感受,但同時也需要警覺,有時候感情是騙人的。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一套“正確”的感情,比如善良、和平、寬容和寬宏大量;不要嫉妒或憎恨。這個道德標準可能會讓我們的判斷錯了:我顯然很生氣,但我沒有生氣。

此時,我們應該提防自己的感受:是“應該”的感覺還是真實存在的感覺。

在人們面前,我們溫文爾雅,舉止得體;在背後,我們自私、怨恨、嫉妒。因此我們應該有勇氣接受自己的真情,敢於承認自己的真情,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來對待真情。

正如我上面所說,心理防禦是因為我們在避免痛苦。打破心理防禦意味著我們必須面對痛苦,所以我們不能沒有勇氣。當然,我不建議把自己逼到極限。打破心理防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

慣性逃逸?嚴重延誤?依賴於舒適迴圈?都是心理防禦機制造成的

4、選擇很重要

絕大多數人花時間選擇現狀,面對挑戰。能否突破心理防禦取決於我們是選擇回到心理防禦的安全地帶,直接面對痛苦,還是掉進其他心理防禦的深淵。這個選擇是困難和持久的,所以我們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確認。我們不妨把自己置於一個奇怪的境地來挑戰這些防禦。例如,我有一個非常安靜不愛交際的同事為了打破他的舒適圈子而辭去了他的工作去做銷售。

選擇挑戰的過程必然是痛苦的,而且可能不是成功。如果你選擇挑戰,你至少有選擇的自由,至少不會被防禦機制掐死。

所以,不管這個過程有多痛苦,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認識到自己生活中的心理防禦機制,並試圖改變他,即使我們打開了一個小缺口,那也是我們的勇氣和自由。

我是阿黛小姐,歡迎關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