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聚眾鬥毆中“持械”爭議問題如何理解?

  • 由 法妞問答 發表于 綜合
  • 2022-02-27
簡介從聚眾鬥毆罪所保護的法益及立法目的出發,同時參考各地區的司法檔案,將“械”解釋為“足以致人傷亡且外觀上足以引起社會公共認知範圍內危險感的器械”更為合適

在鬥毆現場搶奪對方棍棒並使用屬於持械嗎

持械聚眾鬥毆是聚眾鬥毆罪的四種加重情節之一,涉及法定刑的升格,正確認定聚眾鬥毆 “持械”情節顯得格外重要。由於欠缺專門針對聚眾鬥毆罪的司法解釋,司法實踐中對聚眾鬥毆“持械”情節的認定比較混亂。

聚眾鬥毆中“持械”爭議問題如何理解?

法妞網友諮詢:

聚眾鬥毆中“持械”爭議問題如何理解?

律師解答:

聚眾鬥毆的犯罪行為表現為對人身身體的傷害,能夠造成輕傷、重傷甚至死亡的結果。刑法規定本罪的目的應當為保護公共社會的安定、平穩,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持械聚眾鬥毆屬於聚眾鬥毆罪的加重情節之一,相較普通聚眾鬥毆三年以下的量刑,被告人一旦被認定為持械聚眾鬥毆,量刑幅度直接升格為三至十年。因此,準確把握“持械”的法律認定標準對聚眾鬥毆罪的辯護具有重要意義。

從聚眾鬥毆罪所保護的法益及立法目的出發,同時參考各地區的司法檔案,將“械”解釋為“足以致人傷亡且外觀上足以引起社會公共認知範圍內危險感的器械”更為合適。在具體案件中,司法工作人員還應結合案件細節、時空環境、器械的殺傷力、行為人對器械的客觀使用情況以及傷害後果等角度綜合判定行為人的“持械”問題。

律師補充:

應該將“械”解釋為“足以致人傷亡且外觀上足以引起社會公共認知範圍內危險感的器械”。司法工作人員還應結合案件細節、時空環境、器械的殺傷力、行為人對器械的客觀使用情況以及傷害後果等角度綜合判定“持械”問題。此外,對於“持械”共同故意的判斷問題,應嚴格遵循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對於事先未預謀持械的,未預先準備鬥毆器械或未謀劃利用現場器物鬥毆的,僅有個別行為人獨自攜帶或利用現場器物鬥毆的,其他行為人不應視為持械聚眾鬥毆的共犯。在具體案件中,常見聚眾鬥毆一方有人持械、有人未持械的情形,對於共同行為人“持械”的認定應當遵循共同犯罪理論和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分情況判斷行為人對“持械”的認識和態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