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學習】環境不好可以用什麼詞形容?這些用詞的準確性你都知道嗎?

  • 由 小小統計員 發表于 綜合
  • 2021-05-29
簡介有時為了在統計分析報告中能夠準確表述社會經濟現象,一些詞就需要使用相關統計資料加以補充說明

環境不好可以用什麼詞形容

【學習】環境不好可以用什麼詞形容?這些用詞的準確性你都知道嗎?

西方一位哲學家說過,最美的語言不一定是最華麗的,但一定是最恰當的。

詞,是統計分析報告的建築材料,詞的正確選用也是編寫統計分析報告的基本功。

有的作者儘管對所要表述的社會經濟現象有所瞭解,篇章結構也安排的比較合理,但由於不善於遣詞造句,詞不達意,使人云裡霧裡,不知所云,失去了編寫統計分析報告的意義。

要做到用詞要準確,首先要對所表述的社會經濟現象有比較全面深入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才能使文章用詞貼切明確,分寸適度,嚴謹周密,風格協調簡潔而不枯燥。

也就是說,只有準確認識和掌握社會經濟現象,才能準確地使用詞語,特別是對以下三種詞語的使用:

1。簡稱詞語的使用。

為了使統計分析報告能達到簡明簡潔明瞭的目的,簡化詞語的做法在統計分析報告的寫作過程中並不少見。

例如:第一產業簡稱為一產,重工業簡稱為重工,輕工業簡稱為輕工,通貨膨脹簡稱為通脹,國內生產總值簡稱為GDP,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簡稱為CPI等等。

簡稱的使用必須遵循需要、明確、約定俗成的原則,對於一些不太普及的簡稱,在一篇統計分析報告中初次使用的,可先採用全稱,備註後再使用簡稱。

2。模糊詞語的使用。

模糊詞語包括幾乎、可能、也許、大概、大約、近乎、將近等等,特別是預測分析中經常用到“約”“可望”“可達”“將達”等等,都是統計報告中常用的模糊詞語,具有較強的概括性,相對來說不是那麼準確,正確運用方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今後一個時期,企業改革都要圍繞提高經濟效益這個主線進行。

提高經濟效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具體實現不好確定,這裡只能用模糊的詞語來表示,寫精確了反而不客觀。

再比如:建國初期我國人口平均壽命僅約50歲。

50歲是一個精確值,前面加上限制詞“約”,就使其變成了模糊詞,反而能增強統計分析的可信性,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需要準確表達社會經濟現象時,不可以濫用模糊詞語。

3。統計術語的使用。

統計資料是統計學科的專門用語,準確性,概括性,專業性,普遍性是統計術語的特點。

如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發展速度增長速度,權數,指數,恩格爾係數,基尼係數,貧困標準,大中小城市劃分,購買力評價,經濟競爭力,指標的同比,環比,定比等等。

此外統計分析中,對最、非常、極、十分、更、更加等限制詞的使用也非常講究,強調必須與經濟現象的實際情況相吻合,來調整形容詞的肯定或者否定的程度。

例如:“低”說成“極低”“最低”,就增強了低的程度,這在統計分析報告中對某些問題的定性特別重要。

同一現象在特定環境下,用不同的詞來形容和表達效果截然不同,用“上揚”可能就比“上升”和“提高”來的生動,用“爬坡”“傳導”更能表達事物發展變化的態勢,用“谷底”或“低谷”能夠形象地說明當前事物所處的狀態。

有時為了在統計分析報告中能夠準確表述社會經濟現象,一些詞就需要使用相關統計資料加以補充說明。如突破……達到……猛增(大幅增長、略有增長)……回落……下跌……銳減……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