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杭州亞運場館活躍著一群神秘工程師 使出“十八般武藝”只為這個

  • 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綜合
  • 2022-02-02
簡介在場館轉悠一圈,遇到建築上的LED燈、配電房裡閃爍的裝置,陳若鵬都會頗有興致地給記者“科普”裡面的低碳門道

節能燈可以裝感應開關嗎

01:30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鄭亞麗 呂之遙 通訊員 張蕾

瞭解更多↓↓↓

在杭州的亞運場館裡,活躍著一群神秘的工程師。來自杭州城南供電分公司的陳若鵬,就是其中一員。不過,陳若鵬要做的不是建高樓,也不是設計程式,而是要和看不見的“碳”,來一次隔空battle——為杭州亞運會12座特級和一級場館降碳。

頂著“零碳”工程師的頭銜工作,陳若鵬是第一次。前不久,隨著杭州亞組委的一紙聘書生效,陳若鵬和11名同事成為亞運歷史上首批“零碳”工程師並正式上崗。

最近一個月,他們輾轉於杭州亞運會的場館,所到之處,能耗指數隨之下降。近日,記者跟著這群神秘的工程師去上班,看看在降碳這件事上,他們都使出了哪些“十八般武藝”?

8.6萬噸二氧化碳,誰來挖掘減排空間?

11月的一個清晨,記者早早來到位於杭州的黃龍體育中心,作為2022年杭州亞運會主要承辦場館之一,這裡早已裝扮一新。從2號門進去,通道兩側的新能源充電樁一字排開,南北雙塔上的大屏也替換成了LED節能燈。

在場館轉悠一圈,遇到建築上的LED燈、配電房裡閃爍的裝置,陳若鵬都會頗有興致地給記者“科普”裡面的低碳門道。在他看來,場館裡的能源使用、各種裝置等都極具節能潛力。事實的確如此,據電力部門預測,杭州亞運會期間賽事場館和亞運村的總體用電量將達1。6億千瓦時以上,相當於排放二氧化碳8。6萬噸。

杭州亞運場館活躍著一群神秘工程師 使出“十八般武藝”只為這個

如此大的減排潛力空間,如何拓展?答案是“零碳”工程師。同行的國網杭州供電公司營銷部副主任朱軍告訴記者,“這些工程師都是從事能源服務至少5年以上的‘降碳專家’。”朱軍說,比如同樣的照明條件下,如何更節能?亞運會期間如何給出合理的賽事執行方案?這些題目,都是工程師們的必答題。

聽到這些“職業要求”,陳若鵬笑了笑,他帶記者來到一個比賽場館的空調前,指了指上面的資料採集器說,眼下他正研究的課題,正是場館裡的能耗大戶——空調的降碳方案。

偌大的場館裡,要把冷氣或暖氣瞬間充滿整個空間,一般都會開足馬力,可這樣的方式是最耗能的。在陳若鵬的計劃裡,先給空調裝上感應裝置,在識別到房間有人之後就會自動開啟。同時,空調也可以根據室內的人流量自動調節,避免溫度的忽高忽低。

陳若鵬的這個提議,並非天馬行空。在之前荷花塘未來社群專案以及一些寫字樓和商場的能源管理上,他就積累了不少節能降碳的經驗。“這些場所應用到的智慧感應、綠色消納等形式,都為我的‘零碳’工程師角色提供了豐富經驗。”陳若鵬說,比如商場裡的自動感應電梯,就是他研究的智慧空調的靈感來源。

聽到這兒,同為“零碳”工程師的倪颺也來了勁。倪颺從事能源服務已經9年多,得益於工作的緣故,他接觸了不少企業和場館。“幹得久了,許多節能降碳經驗就慢慢沉澱下來了。”倪颺還記得,有一次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展會時,會場無人時燈也亮著,而工作人員又忙得顧不上,他就嘗試做了感應式開關。這些服務經驗,也陸續應用到了亞運場館,也是他作為“零碳”工程師的底氣。

杭州亞運場館活躍著一群神秘工程師 使出“十八般武藝”只為這個

目前,黃龍體育中心已經基本完成改造,陳若鵬提出的綠色建議也逐步落地,不過一週至少一次的巡館習慣還在繼續。“現在只是熱身,等到明年賽事正式開始,執行裝置是否節能,更考驗我們的反應力。”為此,他現在會有意識地給自己“加訓”。

說話間,他從手機裡調出了給黃體育中心做的詳細的綜合能源方案。上面清楚地標註著場館有多少生產裝置、用能種類、用能流向等,“減排空間都藏在這些裝置裡,知己知彼,心裡才有底嘛!”

“零碳”場館,從細節裡摳出來

放眼亞運會場館,個個都是“大傢伙”,無論是建築、基礎設施,無時無刻不在排放著二氧化碳。如何做到“零碳”?“其實就是摳出來的。”陳若鵬說,大部分時候,他就像個管家,哪裡的二氧化碳排放超標,他都要第一時間管起來。

不過在摳能耗這件事上,並非一帆風順。在杭州奧體中心遊泳館,銀色的半球造型巍然挺立,倪颺日常負責的就是這個場館。面對這個“龐然大物”,他向記者展示了曾經的設想:如果能在場館部分屋頂鋪上光伏,把傳統的能源替換成清潔的電,那麼能耗就能從根本上降下來。然而事實是,為了兼顧場館的造型和美觀,專案方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這也讓他放棄“大規劃”,轉而摳細節。

這個特點,跟著倪颺巡館就能發現。避開人流,不去大場館,倪颺鑽的都是角落:配電間、裝置間……“看不見的能耗都在這裡。”在一處變壓器管理處,倪颺指了指眼前的變壓器問,能看得出來嗎?現在這些裝置的耗電量都降低了一半。

怎麼做到的?原來,目前亞運場館尚未進入使用期,場館裡的變壓器負載率普遍較低。秉持著“能省一點是一點”的態度,他建議將雙路用電全部切換至同一路,降低變壓器損耗。等正式投用後,再切回雙路用電,不會對場館造成影響。

這個聽起來似乎無足輕重的舉措,卻是節能極為關鍵的一環。“打破思維定勢,是這個職業的基本素養。”倪颺說,為了保證重要場館用電,大家早已習慣了雙路供電。但恰恰是這些習慣,造成了能源浪費。作為“零碳”工程師,他必須要跳出工作慣性看問題。

杭州亞運場館活躍著一群神秘工程師 使出“十八般武藝”只為這個

當天下午,走進游泳館,除了幾個維修人員,幾乎看不到人,與此同時場館的燈也只零散地亮了幾個。正當記者納悶是不是燈壞了的時候,倪颺臉上卻露出笑容。“這些燈,可花了我不少心思。”他指著頭頂大大小小几百盞燈說,如果不加區分,這些燈同時開和關,無疑是能源浪費。所以他給出了分割槽亮燈的建議,把比賽區、觀眾區、進場區的燈劃分開來。這樣即便有許多燈,也都只會在關鍵時刻發力。

類似的智慧也發生在黃龍青少年兒童館(氣膜館)。“你看,預約成功了燈才亮!”只見場地成功解鎖後,對應場地上方的燈才亮起。這個智慧照明方案,就是陳若鵬提出來的。

有一次,他無意間在網上看到了可以透過攝像頭、感測器等裝置自動識別場館內有無人員,如果場館內沒有人,它就會自動關停相應的照明設施。在和同事們“頭腦風暴”後,這個智慧照明系統被提出並應用落地。從此,什時候開燈,不需要管理員專門值守,場館自己就能做決定。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零碳”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實現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陳若鵬說,“零碳”工程師要能在細節裡摳出能耗。比如最近他在思考的就是隨著天氣變涼,夏季高負荷下的用電量怎麼在冬季高效利用起來。

“這些‘零碳’工程師不僅是亞運史上的首支,也是國際大型賽事中的第一支。”朱軍表示,在“3060”目標下,亞運場館就是一個較好的節能降碳載體。“零碳”工程師的意義,就在於守住了綠色亞運場館的大門。截至目前,這些“零碳”工程師已經完成亞運12個特級、一級場館用能形勢估計,並針對加快亞運交通零碳化配套建設、打造零碳智慧能源場館以及開展亞運賽事場館綠電交易開具減碳建議120餘條,診斷書6封,全方位助力“零碳”亞運。

站在資料的肩膀上,抽絲剝繭分析

在杭州奧體中心遊泳館,光是跟著倪颺把主場館的感應燈檢查一遍,就花了一個多小時。偌大的場館裡,哪裡的節能措施不到位?哪些裝置最耗電?要想把這些理清楚,一個人能應付的過來嗎?

杭州亞運場館活躍著一群神秘工程師 使出“十八般武藝”只為這個

聽到記者的疑惑,倪颺笑著揚了揚手機說,“我們還有幫手呢,‘雙碳大腦’!”記者趕忙湊上去看,只見亞運三館的碳效等級顯示為A。行業碳排放排名、蕭山區碳排放排名等也榜上有名。

“別看資料這麼多,不會分析,照樣看不懂!”倪颺解釋,他們負責的亞運場館面積大、情況複雜,全靠經驗來判斷,難免有漏網之魚。怎麼辦?利用國網浙江電力在杭州蕭山與當地政府試點推出的“雙碳大腦”,就可以清楚地瞭解場館的用能情況,進而開出合理的降碳診斷書。

緊接著他調出了游泳館的能耗結構圖,只見上面顯示當天的能耗強度和前幾天有差距。“目前場館尚未投入使用,說明場館裡可能在施工。”隨後我們跟隨倪颺走進場館內,果然發現了正在安裝空調、電梯的師傅們。

在“雙碳大腦”上,場館用能結構、負荷特徵等資料是現成的,是否屬於高耗能的結論卻不是現成的。任何一個數據的變化,都需要結合實際來看。

倪颺現場做了演示,在對照具體的用能裝置使用情況後,他發現部分割槽域的空調已經安裝除錯完畢,但用電裝置仍未關閉。在他的指導下,已經完工區域的用電裝置及時關停,相應地,“雙碳大腦”上的能耗資料穩步下降。

“很多能耗都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悄悄溜走的,所以需要精細化管理。”在倪颺看來,站在資料的肩膀上去分析,節能降碳的這張網才能織密。

熟練運用這種分析能力的,還有陳若鵬。巡館過程中,他的手機螢幕上始終顯示一個智慧運維平臺。原來,他們已經在場館的所有裝置上安裝了資料採集器,水、電、氣等各類裝置的使用情況都可以在平臺上檢視。

“必須要對資料有很強的敏感性。”陳若鵬指著平臺上辦公室、場館的資料說,上面的資料每天都會不斷更新,能不能為自己所用,就看心裡有沒有一根基準線。只有第一時間發現異常的資料,才能順藤摸瓜找到能耗高的裝置。

杭州亞運場館活躍著一群神秘工程師 使出“十八般武藝”只為這個

他指著一個比賽場館舉例,最近這裡沒有舉行活動,資料顯示就為0。“但假如不清楚這些場館的情況,就很難做出反應,這也考驗著‘零碳’工程師們的基本功。”陳若鵬舉一反三道,比如同樣的場地,如果跟往年相比能耗變大,就需要及時檢修和調整。

“數字化監測更大的意義在於,尋找‘樣本’複製經驗。”陳若鵬暢想著,如果能把更多的體育場館資料接進來,就能從中尋找最節能的場館,進而研究它的降碳手段。在形成經驗樣本之後,就可以向全社會的寫字樓、企業、商圈等進行推廣。

夜幕降臨,黃龍體育中心南北雙塔變身“空中高畫質大屏”,成為夜空中最閃亮的座標。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些燈也在“零碳”工程師的監督下,悄悄換裝,完成綠色照明。

【浙江新聞+】  

人人都能做“零碳”工程師

當得知自己成為首批亞運“零碳”工程師時,心裡其實是有點懵的。尤其是當杭州亞組委現場給我們頒佈聘書時,這種責任感和壓力驟然提升。

“零碳”是個大課題,但聚焦到我們的工作,就是一個又一個節能降碳的綠色智慧。最近幾個月,表面看起來,我仍然是對場館的電氣裝置執行狀態進行監測、檢查,但心裡會多問一句:這些裝置是否“綠色”線上?當這種觀念成為一種下意識時,所有綠色降碳的“idea”就會隨之而來。

比如最常見的比賽場館,面積大,照明燈、空調等裝置多,耗能自然不言而喻。如果能把這個耗能“大頭”解決掉,距離“零碳”的小目標就更進一步。咋解決呢?一方面,我把以往跟商場、企業合作的降碳經驗運用過來。另一方面,單位也會給我們進行培訓,我自己也會在網上有意識地尋找一些節能降碳的舉措。智慧照明、智慧裝置也就陸續出現在亞運場館。

幾個月下來,我逐漸意識到,其實人人都可以是“零碳”工程師。就我身邊的同事而言,白鶴灘-浙江±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設者、電力線路巡視工作人員等等,他們都在自己的專業和崗位為實現“零碳”做出了貢獻。而對個人來說,讓自己的出行、生活更綠色低碳,也未嘗不是“零碳”工程師的範疇。

隨著國家“雙碳”工作的推進,我認為,大家在未來都會更加註意自己的用能碳排放情況,“零碳”工程師也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需求。在不遠的將來,不光是亞運“零碳”工程師,社會各界的“零碳”工程師會成為新潮流,為綠色生活助力!(陳若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