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明朝著名的“三楊內閣”,如何客觀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

  • 由 博登淺涼 發表于 綜合
  • 2021-05-26
簡介說到“三楊”內閣的歷史貢獻,我認為應該是功在當時,但罪在千秋,在他們的輔佐下,明朝雖然出現了“仁宣之治”這樣的盛世,但由於戰略收縮,卻也給明朝埋下了不少禍根

內閣是什麼意思

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的楊士奇、楊榮、楊溥被人並稱“三楊”,而將三人同時主政的內閣稱為“三楊內閣”。說到“三楊”內閣的歷史貢獻,我認為應該是功在當時,但罪在千秋,在他們的輔佐下,明朝雖然出現了“仁宣之治”這樣的盛世,但由於戰略收縮,卻也給明朝埋下了不少禍根。

三楊簡歷

三楊均為建文、永樂年間入仕,並先後進入內閣主政,主要主政則在仁宗、宣宗兩朝,“三楊內閣”一時傳為美談,人稱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

明朝著名的“三楊內閣”,如何客觀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

“西楊”楊士奇:名寓,字士奇,號東里。其少年喪父,曾遊學四方,於建文帝修撰《明太祖實錄》時期,王叔英以史之才推薦楊士奇入仕。明成祖即位後,因其好《周易》,而楊士奇恰巧精通《周易》,孤兒得寵,先任左中允,後進左諭德,地位漸高。明成祖北巡,常以太子朱高熾監國,楊士奇則受命輔佐太子朱高熾,由此漸成重臣。朱高熾繼位後,楊士奇擔任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由此入閣。其一生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其一生歷經五朝,身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親眼見證了明朝由盛轉衰。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去世,贈左柱國、太師,諡號文貞。

明朝著名的“三楊內閣”,如何客觀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

“東楊”楊榮:原名道應、子榮,字勉仁。楊榮為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初任翰林編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楊榮受其賞識,得以入閣,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翰林侍讀,任首輔。明仁宗繼位後,則進位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後於宣德十年(1435年)晉升少傅,正統三年(1438年)升任少師。其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史稱“揮斤遊刃,遇事立斷”,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病逝,年七十,贈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敏。

明朝著名的“三楊內閣”,如何客觀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

“南楊”楊溥:字弘濟。楊溥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初任翰林編修。明成祖即位後,任太子洗馬,輔佐太子朱高熾,後因漢王朱高煦誣陷,楊溥等東宮屬臣被關入詔獄,但其卻在獄中勤奮讀書,十年之間讀遍經書史籍。明仁宗即位後,建弘文閣,楊溥獲釋後被命掌閣事,旋即升任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後,得以入閣,與楊士奇、楊榮等人共典機務。楊溥入閣十六年,於楊士奇去世後接任首輔,史稱其有“相度”,為人謹慎,晚年時眼見王振權勢益振,卻無能為力。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去世,年七十五,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定”。

“三楊內閣”的功與過

提到“三楊內閣”,就必然提到“仁宣之治”,他們主政期間,內閣陣齊強大而高效,配合完美,使大明的國力持續向著鼎盛發展,邊防安定、吏治清明、經濟蓬勃,正是在他們的輔佐下,大明開始進入盛世。然而,他們雖在文治方面政績卓著,武功方面卻多有不足,仁宣兩朝的全面戰略收縮,雖然縮減了朝廷負擔,但卻也給後來的明王朝埋下了不少禍根。

明朝著名的“三楊內閣”,如何客觀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

1、功在當世。“三楊內閣”的最大功績,無疑便是輔佐仁宗、宣宗勤政愛民、信用賢良,一手開創了“仁宣之治”,使得大明步入巔峰。而除此之外,他們的最大貢獻應當就是確保大明的政治穩定了,從永樂朝開始,漢王朱高煦便有爭儲之心,與太子朱高熾展開了激烈爭奪,雖然朱棣對朱高煦也是心有所向,但“三楊”卻不避斧鉞堅決反對改立太子,最終確保了明仁宗朱高熾的繼位。然而此後朱高煦賊心不死,先是在仁宗去世之際,半路截殺朱瞻基,失敗之後,又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挑起“漢王之亂”,而正是楊榮力主宣宗親征,剿滅朱高煦叛亂。而在宣宗去世之後,時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繼位,又是“三楊”輔佐年幼的新君數年。可以說,除了“仁宣之治”外,“三楊”確保了大明王朝在明成祖之後,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的順利繼位,為大明王朝的平穩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明朝著名的“三楊內閣”,如何客觀評價他們的歷史功過?

2、罪在千秋。成祖時期的極限擴張對財政造成了一定負擔,邊疆事務也讓政府頗感繁雜,於是在明仁宗、明宣宗兩朝,大明開始全面戰略收縮,但他們的戰略收縮卻為大明後世埋下了諸多禍根。一是放棄交趾。自永樂五年(1407年)大明開始設定交趾布政使司以來,該地雖然屢有叛亂,但卻始終不成氣候,而到明宣宗之後,該地已承大明教化甚深,不在雲南、貴州之下,明宣宗繼位後卻突然放棄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而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後,大明的遠洋水師也開始逐漸衰落,這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僅使得明朝對南洋的影響力開始驟降,外番大多不再前來朝貢,更使舊港宣慰司、西南土司也相繼被滅或叛亂。二是遼東戰略收縮。由於奴兒干都司過於苦寒,道路不便,再加上女真人多有叛亂,於是明宣宗逐漸放棄了開拓西伯利亞的計劃,內遷奴兒干都司於三萬衛,對以東和以北的廣大地域的統治開始逐漸失勢,可以說大明經略遼東的失敗,明朝中後期女真和倭寇的興起,歐洲國家勢力進入印度洋和南洋,明宣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楊內閣”在文治方面的貢獻功不可沒,但在武功方面的不足卻也為大明埋下了禍根,戰略收縮可以修養生民,但在盛世之際如此大規模的收縮,當可謂鑄成大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