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 由 美術研究 發表于 綜合
  • 2022-01-06
簡介教學生“十八描”,可以透過臨摹掌握它,目的在於透過練習,揣摸古人用心來掌握“點金術”,面對生活點石成金,把形(自然)上(心象)的觀感以超然形外的筆帶出作者的興味,才是真正學習傳統

引弓待發意味什麼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 《山雨欲來》 紙本設色 138cm×69cm 2017年

筆墨·意念

文/王金嶺

“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

苦瓜和尚這兩句語錄把筆墨講得已經很透徹了。要想筆墨出神入化,生活與蒙養是非常重要的。

筆墨是中國畫的語言。語言的表述能力,對於一個想精確表達思想的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乘的筆墨,不會是喜怒哀樂一個腔調,精微的變化傳達出妙不可言的感覺。古人“十八描”提供了人物畫運用筆墨的範本,“高古遊絲描”和“行雲流水描”表現仙佛很有效果,表現樵夫用“枯柴描”自然也很好。筆墨傳統不只是這十八種用筆,而是從生活感受出發,運筆中強化物件特徵的創造性的思想方法。這就是傳統,它是點金術,“十八描”的十八種運筆僅只是“金子”。教學生“十八描”,可以透過臨摹掌握它,目的在於透過練習,揣摸古人用心來掌握“點金術”,面對生活點石成金,把形(自然)上(心象)的觀感以超然形外的筆帶出作者的興味,才是真正學習傳統。照搬“十八描”,師古人之跡者,如觸景便詠唱古人名句,句子再好終究是古人在“激動”,沒有“自己”怕是出息不大。創作就是發明,沒有發明怎能謊稱創作。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創造出符合常人感覺的皴法和讀者溝通。這些皴法、點法和“十八描”一樣,都是很寶貴的。古代遺產豐富,值得下一番功夫,這是面對創造的必要準備。所謂蒙養就是教人少走彎路。所謂傳統就是可行的思想方法。筆墨是心態的跡化,心態是質,筆墨是文,文質而後彬彬。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先生舊照

中國與西洋造型觀的重要差別,在於筆墨對形和色的超越。古代中國一直把對器物之表的形與色的描繪視為下品,“畫寫物外形”,著意於“形而上”的追求。器具造型也講究“制其器以尚其象”,形而下的器物形色,僅只作為參照,更有誘惑力的是行筆中對物外形的展現。像書法一樣,筆端流露的象、法、道令人神思久遠。書畫家以其筆墨為標誌有別於人。

版畫家觀察形象,油然而生的是用圓刀還是用三角刀去表現物件;而國畫家則用筆的順逆起臥去觀照物件。有了筆墨獨特的感悟,又有筆墨的修煉,意趣的妙逸神采表達該是初具規模了,意境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統攝著筆墨這匹情感的烈馬。

筆墨的優劣,以意為準繩。運筆講究“無往不收”“無垂不縮”,都是在意的指導下對筆味淳厚的一種追求,

八大山人畫的鯰魚若單抽出其運筆來看,不受“藏鋒”“一波三折”的約束,既露鋒又浮漂的筆一般視為敗筆,但在這裡卻使形象產生一種滑溜溜的感覺,神乎其神。無法而法,至法也。大凡生法需要有足夠的才情和膽識,筆下確實有些萬貨,恁人笑罵狂徒無妨。唐人中鋒勾勒,宋馬、夏側鋒斧劈。後人是需要有一點精神的。各種筆法的確立都是這樣,人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是對創造本能的渴求,如猜謎一樣,其創造過程中有著迷人的美感。畫家面對自然都有一試鋒芒的創作欲,在這種衝動以最簡捷明白帶有娛樂性的筆致表達出來的時候,畫家得到了本質的滿足。

詩與畫的變形 ——從李白寫心談起

文/王金嶺

李白那膾炙人口的詩歌,歷代詠唱不絕,給人民精神上帶來了很大的慰藉,他狂歌、懊惱、欣喜、惆悵……總給讀者思想的深潭捲起漣漪,讓你不能平靜。

除了李白詩歌的欣賞價值之外,在李白詩歌章句的銜接中,也可以找到電影蒙太奇的手法:

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李白的心像風捲柯條中顫抖的紅葉,令人寒磣、悲涼。

又: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寄東魯二稚子

一片飛墮的紅葉,足以表達悵然思歸的心緒。

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

——奔亡道中

在這裡,李白的心又像殘陽,沒落西江。

客心洗流水,遺響入霜鍾。

——聽蜀僧浚彈琴

一會兒李白的心又成了潺潺鳴泉中的紅卵石,沐浴在“流水”與“霜鍾”的交響之中。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南圃·作畫

月夜,都有這樣的感覺:月亮常常隨著人,你到哪裡,它到哪裡。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在這裡,皓如皎月的心隨君西行萬里……

一顆心,在李白筆下,時而變做紅葉,時而變做殘陽,時而變做晶瑩的卵石,時而又變做無瑕的明月……讀後,誰能不在李白給定的境界中神馳,去領略他的歡樂與心酸?

當然,李白詩中的變形手法也表現在其他方面,如在《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其二)寫道:

船上齊撓樂,湖心泛月歸。白鷗閒不去,爭拂酒筵飛。

這裡,月夜廣闊的洞庭湖水面,被“齊撓樂”蕩起的粼粼波光,在醉眼下飛動起來了,白鷗,不願離去的群群白鷗,“爭拂”小舟起舞,醉中的李白櫓搖得越歡,越是“白鷗閒不去,爭拂酒筵飛”。何止波光如白鷗,李白那廣衣寬袖不更飄然在那水天一片的迷離之中嗎?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南圃小景

水就是水行嗎?不行。深夜也不會有“白鷗”“爭拂”。只有在藝術家的意中,那個水的形象是白鷗,李白又與白鷗為伍……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代詩歌中不勝列舉。

我國詩畫都很講究變形,似乎不變形者,詩情、畫意就不那麼濃。

詩中變形,常以“比”的手法表現出來,借物詠情,是藉助比物來表達詩人對被比物感情的。思維是靠形象的傳遞去表達。而畫家則是將被比物與比物揉在一起,著力刻畫兩種形象“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至於似到什麼程度與不似到什麼程度,那就看這種意象表現出來沒有,看畫面形象能否使觀者在迷離中很快意識到形象以外的新的觀念。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南圃小景

石魯《高山放牧》一畫,在羊群、溪流的變幻中很快讓人得出“豐盛”的觀念。

林風眠畫的漁鷹像漁夫一樣挺立船頭,都是有明確意象的。

假若詩好像黃色和藍色並列,在讀者心中產生綠色的效果,那麼畫面則是直接的綠色效果,我們常常可以在詩中(或其他文學作品中)吸取到營養,從他們的比和被比物之中得到啟發,李白寫心就是很好的例子。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與恩師石魯先生合影

現代繪畫強化了繪畫的不可取代性,人們在變形上作了深入研究,強調的不僅僅是情感、理念範疇,進而引申到自然科學界,這些作品,同樣可以騷動觀者情緒,發揮藝術品的功能。

領域的擴充套件,給繪畫帶來了新的生機,儘管科學、文化的發展,人們照樣可以運用變形手法將比物之意寓於被比物之中,傳達闡述藝術家的一種新的思想。

談到變形,難免出現類似哈哈鏡式的機械變形。怪誕、滑稽的形象只能起到刺激感官的作用,作為藝術品的精神屬性,也決定它必須遵循著“狂怪求理”這一原則,引起感官刺激之後,馬上還要讓人進一步思索,所謂“趣味深厚”、藝術生命力強,也就是有目的地將比體之意寓於被比體,更趨於意象罷了。

王金嶺讀畫錄

大家無格

風格是難以掙脫的鎖鏈;真正的追求是掙脫這條鎖鏈。一生追求之軌跡就是風格。輕車熟路產生不了風格;大家行無蹤跡,攀山探海,無法無格。

依象成形

形者器物,是實在物的原體。象者,觀察器物時由之而生的多種形的疊加體,是形之外生髮出的活力部分。涵量博大的象是自然中不存在的形。造型是依象成形。

寫實·寫生·寫意

勾畫器物之表謂寫實;描寫原形之生機謂寫生;寓他形與原形之中謂之用意,將其寫出謂寫意。

投其所好,莫如令人神往

穿鑿者取悅於時人,有創見者任其天性發揮,或許不為人賞識,但有成功之可能。投其所好,莫如令人神往。

可悲的習氣

熟能生巧,也能落俗。寧生勿熟,生生不息。

求 新

出於己心便新。求新,有意新、境新、形新、筆新。具其便不失為好畫。

頓 悟

悟有初悟頓悟之差。初悟可在形上得意,頓悟則在一中得萬,也可萬元歸一。能解古今中外諸藝術形式之妙,可謂知變通之大才。

“弄假成真”

對景寫生須“弄真成假”,畫出畫來須“弄假成真”,假的畫面效果表達出則是真情實意。寓情理於荒誕之中。

一畫不二眼

一臺不二戲,一畫不二眼。

不似處有意

似處只為鋪墊,不似處正是意之所在,真真假假而後境界出。

絕棄常見,以意貫之

練形不如練筆,練筆不如練氣,練氣不如練意。形、筆、畫成氣出都以意改觀,絕棄常見,以意貫之,氣順筆趣形逸。

傳 神

僅得器物之表無象之流動,便無觸發活力。得象之妙能真切表達謂之傳神。

氣如車流

氣是流動在紙上的活力。如在樓上俯視上班的腳踏車流有車禍阻塞便不暢通。氣不暢,便無勢。

氣有靜氣、動氣。靜氣是引弓待發之箭,靜中有動。動氣是系列形與形之首尾相接而構成的態勢。循律而動,動氣是一股有組織的力之合成。

韻 味

筆中除濃淡變化、枯潤變化之外,仍須有行止、起臥之平仄,雖無須講究筆筆起承轉合,但筆之完整性對構成氣度是至關重要的。動靜、起止、平仄、虛實、急徐之依意組合構成韻味。

虛處意實

虛處意實;實處意虛。虛處惟恐沒有含點,實處只怕不夠空靈。

統 調

意定之後,先要找出適合於意之表現的統調全幅的形式感。形、色、筆都要傾向這形式感的表現,畫面才完整,效果才不至於與人雷同。不為自然形、色所拘,有意統調,才有形式感。

程 式

簡潔而有意味的程式是全畫面統攝功能的重要手段。

透視必動觀

章法佈局,以體現意為準,常規透視有礙於意,必動觀、散觀。

筆簡意繁

一筆不可只畫單一形,兼備意向性為佳。迷於手工,勤於筆墨而置意趣於不顧,致使畫面形在神失,景在意無。心不過人,勤亦無用。畫不在筆墨繁簡,而在一筆之中相容多種觀念,如人體各個區域性相容血、肉、骨、神經等等系統一樣,總體才能形神兼備。筆筆顧此失彼,怎能動作。萬元歸於一筆,筆筆緊追一意。

得意之筆

筆筆模擬自然,僅是寫形而已。得意之筆,既統調在畫中特定的形式感中,又輸入特定的情緒。氣質的變化,是由閱歷學問的深入而促成,粗悍之筆並非沉雄,瘦逸之筆也非淺薄,筆外功夫決定意趣。

敗 筆

筆如風箏之系線,有動向,有升騰感。筆筆都由意所繫,敗筆為失去意控制的筆,如斷了線的風箏。

墨是放大的筆

墨是放大的筆,筆是縮小的墨。肥瘦剛柔,不為填充虛設。

用色蘊意

瞬間色僅留器物之表。動觀,以意蘊色之中,以觀念移其色相而傳之形象,為民族用色規範。

色不離情

西方謂調子,情感極化之色彩,實則心緒也。國人談色,心象也。春色、秋色、寒色、面色、山色、器色……象色也。顏色最難辨。顏者面,顏面變化,神思遠近莫測,色不離情,情色一也。

形散神全

美是抽象的,越具象越失去藝術的開發功能。未被筆墨匡正之形,徒有其形,趣味不濃。形真意無,而形散則神全。

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當出新果。形形相近處產生“錯覺”,“錯覺”是藝術家難得的“過失”,這裡自有學問可做。好的作品正是順著這“錯覺”抓到的,俗雅只在筆墨敢否直書痴趣。

形形相融,逸於紙素

奇妙的構思出於瞬息之間,物我相加、相減、相乘、相除……若魔幻變化,令人不思茶飯,既是筆墨,又形形相融,從腦中逸於紙素,好畫成矣!

不貪世聲

甘居寂寞,不貪世聲。無好畫哪有值得人讀的畫冊,藝術只有質量概念,不懂數量。近年畫冊堆成垃圾,“個展”如過眼煙雲,百里難挑一。時尚標準令初學者做些表面文章,追求製作效果,無非急功近利。豈知,瓜無影,只是天陰。不因其影子長短論定瓜之大小優劣。人生舞臺,自有各人面目,醜女擠在前臺並不能改其容顏。好詩競相傳詠,好畫過目難忘。爭取與不爭取其結果一樣。

功 夫

人人功夫可說都夠用,而從生活變成藝術,只有真正藝術家才獨具這種才能。不是勤奮,也不是知識,是一種癖好,一種創作欲的驅使,一種不同常人的思維模式,令人傾倒,糾心縈魂,神品出自神人。什麼功夫都做到家,只是一種願望,神人也做不到,因為神品先天就帶有偏激的屬性。不到卻到,大全若缺。

題 材

敦煌壁畫為宗教實用造神、造境,對於佛教可謂“重大題材”。星移斗轉,現在看來,沒人為了頂禮膜拜看它,而是一種純粹藝術欣賞。正像“飛天”一樣,不長翅膀,憑藉那條飄帶遨遊太空令世人瞠目。除永恆題材超越時代,泛指題材都是實用的,藝術價值不在題材。人們不單單因其實用去欣賞它,那獨特的形式中具備著永恆的活力。題材人人都懂,形式美才是藝術家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對 比

濃淡、枯潤、虛實、曲直、方圓、繁減、疏密、剛柔、遲鈍、明快、八卦的陰陽就是對比,既有純陰、純陽,又有不同比例的各種陰陽組合卦象。

作品欣賞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 《狐狸》 紙本水墨 52cm×84cm 1981年 陝西國畫院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 《老碗》 紙本水墨 46x69cm 1983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 《鐘樓》 紙本水墨 68x67cm 1981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大壽圖》 紙本設色 138cm x 69cm 2010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 《仕女》 紙本設色 69cm×46cm 1981年 陝西國畫院藏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殘雪》 紙本水墨 45cm x 69cm 1993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春意》 紙本設色 45cm x 68cm 2017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芙蓉》 紙本設色 138cm x 69cm 1993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荷花》紙本水墨 151cm×83cm 1984年 中國美術館藏 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獎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空山雨後》 紙本設色 69cm x 69cm 年代不詳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洪波餘生》 紙本水墨 35cm x 46cm 2009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空山雨後》 紙本水墨 69cm x 69cm 1999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麥場》 紙本水墨 69cm x 46cm 1983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青山碧水圖》 紙本設色 138cm x 69cm 2017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山水寫生系列 · 黃帝陵》 紙本設色 34x47cm 1981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山水寫生系列·層巒盡染》 紙本設色 34x43cm 1981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山月隨人歸》 紙本水墨 138cm x 69cm 2017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雙鴿圖》 紙本設色 138cm x 69cm 1999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喜上眉梢》 紙本設色 69cm x 69cm 年代不詳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夜話》 紙本水墨 69cm x 46cm 1986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月下高秋 》 紙本水墨 185cm x 99cm 1985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珍珠雞》紙本水墨 46cm x 69cm 2015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 《秋山蒼翠圖》 紙本設色 138cm x 69cm 2017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荷花》 紙本設色 120cm x 69cm 2009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華山雲霧》 紙本設色 138cm x 69cm 2017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華嶽秋色》 紙本設色 138cm x 69cm 2017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椒房》 紙本設色 69cm x 69cm 2016年

傳統山水皴法、點法也都是從生活感受出發,凝天地永珍於一筆!

王金嶺《煙雨對棋圖》 紙本水墨 69cm x 69cm 年代不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