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針道窺徑——手法與補瀉

  • 由 丁宇中醫師 發表于 綜合
  • 2021-12-28
簡介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③疾徐補瀉: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

捻轉是怎麼回事

針道窺徑——手法與補瀉

終於講到手法和補瀉了,為什麼一拖再拖呢,總是覺得自己這方面並不怎樣,和主流有一定差別,但是卻也是我自己的親身體會。總不能就避而不談,就當做一個引子給大家。

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平補平瀉,也習慣了提高刺灸法水平以及刺灸法的種類來提高療效,對於針刺手法,已經很少人去鑽研了。大家總把手法看成過於玄妙的東西,認為只能聽聽,實際效果也就那樣,不值得仔細深入去學習和研究。不學手法一樣能治好病。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針道窺徑——手法與補瀉

我想並不是這樣的,造成這樣的認識主要原因是穴位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導致平補平瀉一樣可以取得療效,另一方面辨證困難,手法運用困難,於是有的醫生乾脆就不學不用了。而且由於針灸現在很多是骨傷科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相對來說區域性取穴成為治療的重點,遠道取穴成為了輔助,證型又比較單一,所以臨床上用的機會相對也少,於是很多醫生在繁忙的門診工作中,根本無暇估計手法補瀉。長久不用就生疏了。

其實我也是其中一員。只是在通常的治療方法效果不好的時候,我會用手法進行補瀉。我把我粗淺的認識和大家分享一下。

毫針的手法其實包括進針法、行針法和拔針法。

進針法有很多方法,簡單的說快速透皮是基礎,輕捻進入,爪切進入,依靠腕力“擲入”,只有快速透皮才能減少進針的痛苦,患者的順應性才強。至於單手進針、夾持進針法、舒張進針法、提捏進針法都是持針方式,為了能夠更加容易進針。

透皮後再往前推進針,此時,就涉及到了補瀉,補瀉一般可以分以下幾種。

①捻轉補瀉:針下得氣後,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②提插補瀉:針下得氣後,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③疾徐補瀉: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捻轉,徐徐出針者為瀉法。

④迎隨補瀉:進針時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⑤呼吸補瀉: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法。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法。

⑥開闔補瀉:出針後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

這是我們常見的幾種基礎補瀉手法,無論是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都是這些組合而成。呼吸補瀉和開闔補瀉涉及到進針和出針時補瀉,應用相對簡單。只不過用的人較少而已。迎隨補瀉我用的也少,大部分情況下會在直刺後再調整方向。而捻轉補瀉、提插補瀉和疾徐補瀉往往組合用,用的比較多。

我記得還是當住院醫師的時候,病房有個同事感冒了,鼻塞,頭痛,咳嗽,正是感冒剛開始,我給她紮了兩個風池,透皮後先直刺到位,然後分三次一點一點往外提至皮下,即所謂的天地人三部,如此運算元次,同事鼻塞就通了,頭痛和咽癢的感覺明顯減輕。這就是瀉法,此法施針的要領是依腧穴之深度分為天、人、地三部。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按)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先直插地部,然後分三次提到天部;補法的時候,先直插天部,分三次插入地部,再一次提至天部。感冒屬於實證,表邪入裡,從經絡穴位再將邪氣引出,用瀉法適得其所。這樣的行針手法有點像透天涼,但是沒有透天涼的針感,只能說確實是一種瀉法。也可能是我針法還是有問題,扎不出來那種感覺,不過我覺得效果還是不錯的。

針道窺徑——手法與補瀉

在我的行醫過程中,很少這麼麻煩的去用瀉法,大部分瀉法,都是用快速捻轉來代替,在一個相對比較短的距離裡,用拇指向後用力,輕插重提來實現,簡單的說,瀉法的時候,拇指向後時候用力重,向前時候用力輕,向後的時候是有上提的意思,向前的時候有下插的意思,但是針身都不會出現很明顯的位移。整個過程捻轉的頻率是比較快的。

呃逆是我們針灸科非常常見的會診病種,幾乎每天都會有,而且都是頑固的病例,在其他科室都無能為力而且很影響生活質量或病情的情況下才會請求會診。一般情況下我都是用點穴攢竹來即刻止呃,然後用足三里,上巨虛、內關、太沖來平抑胃氣。由於床旁會診病人很多,我需要穿梭於不同的大樓不同的樓層,所以不可能守著病人到始終,一般都是讓病區的護士幫忙起針。這樣的患者只能是在進針的時候行手法,留針和起針就無法進行了。呃逆大多是實證,都是胃氣上逆引起,大部分呃逆止住容易,卻很容易復發,有的甚至一拔針就開始打嗝。所以大多我會叮囑1個小時後起針,但是就是這樣也復發機率很大,需要好多次才能徹底痊癒。有部分患者會去門診就診,這樣的患者我會在留針期間每5分鐘行針一次,就用上面說的手法,效果就會相對來說好的多,即使復發,程度和頻率也要輕的多。所以其實手法是可以起到增加療效的作用的。

三叉神經痛大多會用卡馬西平治療,但是有很多人耐受不了卡馬西平,這樣就會求助於針灸。我記得有個老太太,三叉神經痛發作後痛不欲生,都一個多星期沒有洗臉了,因為一洗臉很容易就誘發劇烈的閃電樣疼痛。我習慣三叉神經痛區域性取穴,加上取穴三焦經,胃經,膽經和肝經的穴位。遠端取穴會用瀉法,區域性取穴用電針。第一次就診,我給她留針期間間斷行針,效果很好,但是此後由於門診工作很忙,我也沒有時間行針,她覺得效果明顯下降,主動要求我能否給她行針,此後我就會給予外關、陽陵泉給予瀉法,效果很好,如此3次後基本痊癒。

夜尿頻多是老年人非常常見的疾病,很影響睡眠,門診上也有不少這樣的病人。我一般會區域性取中極、關元、水道,八髎穴、腎俞,遠端取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區域性電針,遠端用補法。說實在話,病人一多,手法就會被放下,尤其是補法,行針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在傷精耗氣,但是確實手法一用,效果立增。

針道窺徑——手法與補瀉

我用的補法,簡單的說,和瀉法相反,拇指向後時候用力輕,向前時候用力重,向後的時候是有上提的意思,向前的時候有下插的意思,但是針身都不會出現很明顯的位移。整個過程捻轉的頻率是比較快的。

但是所有這些行針時候,無論是補法還是瀉法,一定是注意力集中於針,感受針下感受,心裡要想著這是補法,這是瀉法。補法時感覺推針向下時有氣輸入,瀉法時感覺針提向上有邪外出,這是需要醫者用心去想的,說的玄乎,但是這樣做了以後,效果確實要好很多。

我其實對手法研究不是很多,相信書上寫的那些手法是有用的,但是關鍵是神唸的參與,就和上一篇說的治神那樣,手法再複雜,如果沒有一心專注,效果是要打折扣的。而每個醫生用針時專注,更需要平日要注意鍛鍊自己的精神力,才能在施展手法的時候效力更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