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洗碗100塊,擦地200塊”:用錢換來的孩子懂事,真的有用嗎?

  • 由 知媽故事 發表于 綜合
  • 2021-12-18
簡介如果孩子連續一週都能主動做家務,而且表現得很盡責,那麼家長就可以給予他們獎勵

代幣制屬於什麼

“洗碗100塊,擦地200塊”:用錢換來的孩子懂事,真的有用嗎?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生活中大多數的孩子在父母的要求下幹活會不高興,有時甚至會生出反抗情緒。

為了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大多數家長都選擇採用明碼標價的方法,

掃一次地兩塊錢,刷一次碗三塊錢,倒一次垃圾一塊錢……

然而時間長了之後,還是會產生各種問題。

還記得電視劇《家有兒女》中,也看到了這樣熟悉的一幕,劉梅和夏東海夫婦為了鍛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孩子每做一次家務,就給他們發一張“家務卡”,憑卡領取零花錢,做的越多,得到的零花錢越多。

“洗碗100塊,擦地200塊”:用錢換來的孩子懂事,真的有用嗎?

開始的時候大家爭著搶著幹活,做飯、洗衣、掃地、拖地等都不再用爸爸媽媽說,能幹的都幹了,劉梅看到孩子們的表現,說

“這物質刺激可真靈啊。”

然而時間長了,問題就出現了,劉星為了讓姥姥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把重重的花盆端到了姥姥屋裡,小雪也把洗好的衣服放到了姥姥屋裡。接著家裡發生了更大的變化,由之前的三頓飯變為了七頓飯;昨天洗好的衣服今天又拿去洗,僅給爸爸留了一個半袖;仨孩子一天拖三遍地。

“洗碗100塊,擦地200塊”:用錢換來的孩子懂事,真的有用嗎?

夏東海意識到事情變得和預期不一樣了,下定決心要改變,立下規矩說基礎活統統都沒卡,還要有驗收標準的時候,大家紛紛洩了氣。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正在上演真實版的“家務卡”。

“洗碗100塊,擦地200塊”:用錢換來的孩子懂事,真的有用嗎?

孩子為增收“不擇手段”

知媽也看到不少寶爸寶媽的吐槽,其中一個是小美一家,一個假期,小美透過做家務,一共領到500多元“家務費”。時間長了,小美的爸爸媽媽發現了問題,因為小美為了領“家務費”有些“不擇手段”。

“家務費”的激勵的確卓有成效,起初一個多月,小美一改往日不沾家務的毛病,做家務的時候充滿了幹勁,有時還跟爸媽搶著做這做那。可是好景不長,小美做家務的興趣很快淡了,做家務還經常

“偷工減料”

以前洗3次的碗,現在減為2次,有時泡沫還沒沖洗乾淨;擦桌子是哪髒擦哪;掃地時隨便“舞”兩下,犄角旮旯的地方總是看不見;晾曬的衣服皺巴巴的……

家務質量打了折。

小美又琢磨多掙錢的其他方式。“今天我掃地兩次,擦地兩次,你得給我幹兩次家務的錢。”原來,這就是孩子掙錢的

“手段”

啊。

“洗碗100塊,擦地200塊”:用錢換來的孩子懂事,真的有用嗎?

“洗碗100塊,擦地200塊”:用錢換來的孩子懂事,真的有用嗎?

孩子的天性是高尚的,

物質獎勵會打擾孩子的成長

人們往往認為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可以讓孩子更專心做完該做的事或逐漸養成一些好習慣。

但蒙臺梭利博土認為,獎勵和懲罰是對人性中低層次能力的迎合,而孩子天生的道德品質是高尚的。

給他們獎品以激勵孩子,只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打擾。如果孩子意志已經足夠堅定,他會對這些獎勵表現出漠不關心;

但是當一個孩子還未形成獨立的性格之前,則會造成孩子的注意力從工作轉移到外在的物品上,這對孩子內心的建構是非常不利的。

媽媽們的心裡也許會產生疑問,金錢獎勵法在西方國家的家庭中很流行,為什麼在中國就不是那麼的實用了呢?專家指出:金錢獎勵法在家庭教育中使用得當,確實能收穫積極的效果,但大多數家庭只知道這一做法,而並不瞭解其中的學問。

“洗碗100塊,擦地200塊”:用錢換來的孩子懂事,真的有用嗎?

首先,不要讓孩子養成平常做家務就有錢可拿的習慣。

如果孩子養成這種習慣,他們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努力的

“唯一”

結果是為了獎勵,這樣其實對培養孩子的興趣與習慣很不利。如此一來,有朝一日獎金沒有了,恐怕孩子的努力也就沒有

“奔頭”

了。

“洗碗100塊,擦地200塊”:用錢換來的孩子懂事,真的有用嗎?

其次,適當獎勵和“代幣制”的運用。

如果孩子連續一週都能主動做家務,而且表現得很盡責,那麼家長就可以給予他們獎勵。每個小小的獎勵都可以鼓勵孩子,也可以提醒他們記得自己應該負責的事。

這個獎勵最好不要和金錢直接掛鉤。家長可以嘗試

“代幣制”

方法,即透過發給小紅花、蓋印章,或給孩子在銀行開一個賬戶,在完成了一定的數量家務後,可以換取圖書、玩具等實物。也可以由父母帶孩子去吃飯、遊玩,以此作為獎勵。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家長掌握主動權,且不會助長孩子亂花錢的習慣。

最後,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

在《家有兒女》中,大家都不願意幹家務活,姥姥主動把活攬了過來,劉星的一句

:“姥姥幹活有卡嗎?”

的提問,讓大家陷入沉思,故事的結尾,三個孩子搶著幫姥姥幹活,他們懂得了幹家務是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

在我們家,我們將某些家務分為基本家務,如倒垃圾、掃地、刷碗、擇菜、擺碗筷、收拾房間、整理床、擦傢俱、疊衣服等都屬於這個分類,不會付錢。

開始時,他們也會不高興,會攀比,告訴我說,他們的朋友如果在家刷碗的話,家長會給錢。

為了給孩子解釋這個規則,我特意選擇在就餐的時間開家庭會議,明確地告訴他們,家務是家裡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是生活在這個家庭裡的每個人都有責任要做的事情。

幫忙做家務,這就好比爸爸媽媽做飯給大家吃,大家都不用付錢一樣,你做家務也一樣,爸爸媽媽也不會給你錢,

因為你是這個家裡的主人,這些是主人的責任。

“洗碗100塊,擦地200塊”:用錢換來的孩子懂事,真的有用嗎?

所以,我們家的小主人們現在已經養成了做家務不計報酬的習慣,洗碗等這類事情已經被他包了。而且,當他的朋友們問他在家裡做家務有沒有錢的時候,他會很自然地說:

“給自己家裡做事,付什麼錢呀!”

孩子的責任心在日常生活和家務勞動中逐漸培養起來,在勞動中體會到爸爸媽媽的辛苦,瞭解到爸爸媽媽的付出不是應該的,爸爸媽媽幹家務是沒有錢可以拿的,從而學著去付出。

只有孩子付出了,才能夠學會去珍惜家人的勞動,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當然,讓孩子樂於承擔家務,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一個過程,家長要用愛與原則來陪伴孩子成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