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如果馬謖成功在街亭堵住張郃,結局會怎樣?

  • 由 亭殿閣 發表于 綜合
  • 2021-12-17
簡介分析這個情況之前先補充一個小故事:當時諸葛亮北伐隴右,吏民騷動,各郡紛紛背叛魏國響應諸葛亮,隴右地區四個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大多數郡縣都被諸葛亮佔領,只剩下隴西太守遊楚堅持死守隴西

如果防守住街亭堵住了會怎樣

如果當時馬謖沒有丟失街亭,而成功在街亭堵住了張郃或者打敗了張郃,結局會是怎樣的呢?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如果馬謖成功在街亭堵住張郃,結局會怎樣?

分析這個情況之前先補充一個小故事:當時諸葛亮北伐隴右,吏民騷動,各郡紛紛背叛魏國響應諸葛亮,隴右地區四個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大多數郡縣都被諸葛亮佔領,只剩下隴西太守遊楚堅持死守隴西。

他召集官吏人民說:“我對你們沒有什麼恩德,現在漢軍的軍隊兵臨城下,各郡官吏民眾都已經響應了,這也是你們獲取富貴的時機呀。我太守的職責本來就是為國家守護郡城,我已經做好了必死的準備了,你們可以拿我的人頭去投靠漢軍。”

官吏民眾聞言痛哭流涕,說:“我們生死都與太守相隨,絕無二心!”

遊楚又說:“你們如果不願意殺我,我給你們出一個計策,而今隴西東方的兩個郡都已經掌握在漢人手中,漢軍一定會來入侵隴西,我們只能一起堅守,只要堅持到朝廷的援軍來,漢軍一定會退兵,那時候,我們為隴西堅守大義,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封賞。如果朝廷的援軍沒有到來,漢軍攻勢越來越強,你們把我綁了去投降漢軍,也不遲。”

隴西官吏民眾於是準備堅守城池。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如果馬謖成功在街亭堵住張郃,結局會怎樣?

不久以後,南安太守果然率領漢軍,進攻隴西,遊楚得知漢軍到了,派遣長史馬顒出城列陣。自己在隴西城上對漢軍主將說:“你如果能夠斷絕隴道,讓東方的援軍不能進來救援隴西。一個月之內,我們隴西官吏民眾不需要你進攻會主動臣服。你如果不能,只不過是讓自己的軍隊空虛疲憊罷了。”

結果諸葛亮居然真的下令撤退,停止進攻隴西。

“卿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虛自疲弊耳。”——魏略

雖然遊楚這樣說也許只是緩兵之計,從遊楚這句話也可以看出,如果諸葛亮真的能夠斷絕隴道,隴西真的會和別的郡一樣不戰而降。諸葛亮兵不血刃拿下隴西地區,再去依險固守,穩定統治,徹底奪取隴西,是完全可行的,而完成這一步的關鍵在於馬謖。

而其實諸葛亮留給馬謖的任務並不難,馬謖並不需要打敗張郃,只需要在街亭堵住張郃半月。

諸葛亮完全可以在半月內徹底收編隴西各郡官兵,鞏固隴西防線,如此隴西絕非魏國所有。當時由於隴西各郡幾乎都是不戰而降,兵力有限的諸葛亮並沒給自己留下大部隊。反而把主力交給了馬謖去死守街亭,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安排,不說打敗張郃,守住街亭拖住張郃並不難。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如果馬謖成功在街亭堵住張郃,結局會怎樣?

假如馬謖街亭擋住了張郃,整個隴西地區,都將劃入蜀漢版圖。雖然一時半會不能消滅魏國,但也可蠶食雍、涼,廣拓境土。此消彼長擴充蜀漢國力而削弱魏國。馬謖固守街亭,東兵不至,隴西郡被迫投降。而魏國震驚之下,無非兩個選擇:

一:放棄隴西,伺機收復

聲東擊西的計策為諸葛亮爭取了時間,拖住魏軍一個月。這段時間,謹慎的諸葛亮足夠構建好固若金湯的隴西防線,這是天時。而當時隴西各郡響應諸葛亮證明人心在蜀漢這邊,這是人和。

隴右各郡其實易守難攻,否則諸葛亮不至於因為遊楚一句話就放棄進攻,又不是看不出這是緩兵之計,如果能夠速戰速決,誰會等你一個月?如果不是魏國很多人響應諸葛亮,諸葛亮一個郡都打不下來。而馬謖如果守住街亭,功守形勢瞬間逆轉,漢軍無法強攻奪城,魏軍也一樣,這是地利。天時、地利,人和都掌握在諸葛亮手上。現在魏軍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收復隴西,暫時放棄是有可能的。而我們都知道,西涼鐵騎獨步天下,奪取西涼則得鐵騎。當年董卓只憑涼州兵,便能力抗天才諸侯。馬超韓遂居然敢主動挑戰幾乎統一北方的曹操,一度打的曹操丟盔卸甲。

所以只要馬謖守住街亭,這樣北伐就成功了一半。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如果馬謖成功在街亭堵住張郃,結局會怎樣?

二:惱羞成怒,決戰隴西

更大的可能是魏國惱羞成怒,集結精銳,誓要收復隴西。魏國畢竟兵多將廣,集結不下二十萬軍隊不難。而北伐軍不過六萬,是否意味諸葛亮即使奪取隴西地區,依然是不自量力,無法面對魏國的鋒芒?兵不在多,而在於人謀。如果考慮漢魏實力差距,諸葛亮就不會北伐,甚至一開始都不會搭理顛沛流離的劉備了。再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諸葛亮手上,誰說兵力優勢的魏國一定能贏呢?如果輸了魏國就真的崩潰了。再說即使因為實力懸殊被迫撤退,諸葛亮完全有時間憑藉西涼險要固守,先帶走西涼民眾。魏國即使收復隴西,得地失人,也不能稱為勝利。

所以說,只要馬謖能夠守住隴西,北伐就成功了一半。可惜,歷史不容假設。丞相出師未捷身先死,留下千古遺憾。

參考文獻:

《三國志》陳壽

《魏略》魚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