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他的一個牢騷卻造就了“晨鐘暮鼓”的授時手法,影響持續千年

  • 由 洞冥事 發表于 綜合
  • 2021-10-27
簡介在最近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家還會看到靖安司內的一種奇特的報時手法,在“報時哥”一句“巳正,大荒落”聲音落下時,小編卻有種忍俊不禁之感

何為朝鍾暮鼓

說起古人的計時,大家都免不了想起十二個時辰,想起日晷,或許也會想起古裝電視電影中打更的更夫。

在最近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家還會看到靖安司內的一種奇特的報時手法,在“報時哥”一句“巳正,大荒落”聲音落下時,小編卻有種忍俊不禁之感。

他的一個牢騷卻造就了“晨鐘暮鼓”的授時手法,影響持續千年

巳正,大荒落

而你可能不知道,在古代有一種報時手法影響持續了千年之久,而其出現卻是源於一位帝王的一句牢騷。

相傳在很早之前,報時還是以敲鼓為主,每到一個時刻,都會擊鼓相告。

他的一個牢騷卻造就了“晨鐘暮鼓”的授時手法,影響持續千年

擊鼓報時

大約在南北朝期間,當時的北齊皇宮內,齊武帝正專心致志的工作著。不知不覺時已正午,或許是因為要批的摺子太多的緣故,他一無所覺,繼續耐心批閱。

終於,他抬起頭伸了個懶腰,抬手揉了揉有點僵硬的脖頸,起身活動了一番筋骨。

這時,他感覺到有些餓了,看了看窗外的天色,叫來門外的侍衛問了下時辰,然而這些侍衛竟然也不知具體是何時辰,只是根據太陽的角度大致估摸了下,才發現早已過了午飯的時辰。

原來,因擊鼓報時所處之地離皇宮太過遙遠,鼓聲傳來時早已極弱,不注意根本就聽不到。

齊武帝有些無奈,身為一個帝王,竟然連午飯的時間都無法掌控,前日遲,昨日早,今日干脆就沒了,有可能御廚們連午飯都還未準備呢!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必須想出一個更加有效的報時手段,否則今日只是吃飯遲了些,以後萬一遇到其他的軍國大事,也同樣如此的話,那可能就是滅國的下場了。

於是,齊武帝下令在皇宮內地勢較高的景雲樓中掛起了一口大鐘,早起撞鐘,夜來擊鼓,以此對之前擊鼓報時法加以補充。

他的一個牢騷卻造就了“晨鐘暮鼓”的授時手法,影響持續千年

晨鐘暮鼓

因景雲樓比較高,每次敲鐘時,整個皇宮都能聽得到,甚至隨著鍾越鑄越大,鐘鳴聲還能傳到皇宮外極遠之處。漸漸地,周圍百姓也同樣據此來判斷當時的時辰了。

同樣,也因此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建築——“鐘鼓樓”。

他的一個牢騷卻造就了“晨鐘暮鼓”的授時手法,影響持續千年

晨鐘暮鼓

說是“鐘鼓樓”,其實就是“鐘樓”與“鼓樓”的合成,多建於皇宮內與城市的中心處。

而宮廷內的鐘鼓樓除了日常的報時之外,同時還會在朝會時作為一種節制禮儀之用。

基本上,歷朝歷代都會建出專門的鐘鼓樓用以報時,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末,影響持續1400年之久。

現存最早的鐘鼓樓建築,是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的西安鐘鼓樓,在其鼓樓之中還曾掛有與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齊名的牌匾,叫“文物盛地”,只是這塊牌匾在四五十年前曾被損毀。儘管目前已儘可能恢復,但終究已非原品,當為一憾。

他的一個牢騷卻造就了“晨鐘暮鼓”的授時手法,影響持續千年

西安鼓樓

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同樣也建有鐘鼓樓,曆元明清三朝至今,已有740多年曆史,見證了數個王朝的盛衰。

他的一個牢騷卻造就了“晨鐘暮鼓”的授時手法,影響持續千年

北京鐘鼓樓

“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作為古代主要的報時方式之一,“晨鐘暮鼓”延續千年以來,見證了無數風雲與沉浮。

雖然隨著社會與科技的發展,以前的這種授時方式早已因落後而被拋棄,但其所流傳下來的文化卻依然在影響著我們。

而其所見證的無數興衰,也同樣在警醒著我們——一如暮鼓晨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