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 由 王智遠 發表于 綜合
  • 2021-06-22
簡介當傾聽者說:“發牢騷沒有用,你得想辦法去解決問題”,牢騷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那麼可能“發牢騷”的人,就會改變自身對事物的看法

發牢騷是什麼意思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本文共計6830字,“牢騷效應”。

這是智遠的第0127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認真傾聽別人在你面前說出他對現狀的不滿可以增進兩個人之間的親密度,同時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牢騷,每個人並不陌生,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在工作場景中,它總是多有出現。有的人是隨口不經意的流露,有的人是對

“某個現狀甚至於事物處理的不滿”,而發出的語言。

哈佛大學的心理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心理學家去工廠找個人工人去談話,並且規定在談話的過程中,專家要耐心去傾聽工人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並且做好詳細記錄。

與此同時,要求專家對工人的不滿意不準進行反駁,兩年之後教授卻發現,這個工廠的工人效率得到了

“明顯的提升”

,並且產量,規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

這就是所謂的“牢騷效應”,或者稱為“霍桑效應”,從字面上理解它可能是一個貶義詞,但

如果學會恰當地引導和“運用”,它就起到了褒義的作用,甚至可以啟用一個人向上的動力。

有些不滿的情緒,並不能依靠“忍讓”就可以得到消失

,每個人都需要

“有尺度並找到合適的人去發牢騷”

,這樣不僅僅能促進兩者的情感遞進,同時還能解決遇到的核心問題。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01“為什麼會發牢騷”。

心理學家認為,根據人的不同需要,牢騷是有層級高低的,人的需要一般表現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一般來說,牢騷的形成是由於自己的某種需要或者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對結果,什麼事物產生了不滿意。

1.不同牢騷的“等級反饋”

透過一個人所發的“牢騷”能輕鬆判斷出他所處的等級,

人總是先滿足低層次的需要,從而再追求高層次的需要。

當我們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就是吃,住,用,穿等方面有不滿意的地方,

這種的牢騷通常說明一個人現狀穩定性差,生活水平沒有得到保障,相對較低,要先滿足第一狀態。

當“第一狀態“得到解決,那麼一個人便需要的則是“安全需求”,通常所產生的牢騷特徵有

“經濟方面”“穩定方面”。

待“生理和安全”得到基礎滿足,其就會追求

“尊重”與愛

,比如愛情,友誼,被接納,如何獲得友好的與同事朋友和睦的相處等,如果沒有得到滿足,

所發的牢騷本質屬於對“歸屬”的方面。

渴望個人價值觀的實現,受到別人的尊敬,有自身的“自主權”,成就感,如地位的認同,

受到重視等,這些都屬於“被尊重”的需求。

比如:當一個人發出在

“這件事情你為什麼不經過我同意就做主了”的聲音

,除了事情層面沒有處理好,其本質是

“你沒有尊重我”,而他們想要的便是“尊重需求”。

第五個層面稱之為“自我實現”,通常表現在

“個體成長”,“個體潛能”“實現個人理想的需要”

方面,比如我原來在面試中,某些應聘者很注重

“企業是否每年給予員工外派學習的機會”

,這其實隱形訴求便是

“我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成長空間”。

而也有的“應聘者”在面試提問環節會直接問我薪資待遇如何,那麼經過大量的調研得知,這類人群往往居住的地方離

“公司中心地帶”

比較遠,他們的隱形訴求則是

“我的生理訴求能不能得到保障”

2.不同觀念的人對“牢騷”的認知

牢騷的產生和

“自我觀念”

有關,自我觀念的表現通常是對

“自我的認知和評價”

中形成,這種認知和評價一般來自於

環境因素及個體經驗。

自我觀念的水平有時候也受到外界重要人物的評價,發言,群體效應的影響,不斷進行個體的強化,最終歸屬於“自我風格”。比如生活與工作中經常聽到一類人說,“我的觀念是”,這本就是一種形成自我風格的固化行為。

自我觀念積極的人

,不僅可以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也能

“準確地認識和評價周圍的人,環境,已經所做的事物”

,我們在這類人身邊一般能夠感覺到自信,他們也能以“真實的我”的面目出現。

並且他們可以肯定自己的態度,

接納自己的缺陷,不完美和“有限制”,能夠欣賞“我就是這樣子的人”

的狀態,會加以改正。

這類人群不僅對自己持“比較寬容”態度,對他人也是同樣的容納和包容,多數場景下,他們不會站在

“自己的立場”

去審視問題,

而是中立的角度,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既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對人不苛求,同時會主動發現別人的優點,欣賞別人的成功,伸出一己的利益之外,主動關懷和幫助別人,從中體會“自我實現”的樂趣。

而相反的則是

“自我觀念消極的人”

,這類人群表現多數對自己或者別人常常持有一種“消極且否定”的態度,比如事情還沒有做,就說:

“你這事兒不行”。

他們看待事物不是從樂觀方面,往往從相反的角度思考

,在這類人群眼中好像所有的東西都不夠美好,且存在難以忍受的缺陷,所以他們很難容納它。

世界上本沒有完美的東西(人,事,物),

但自我觀念積極的人看到的往往是優秀的一面,因此他們願意去主動接納,而觀念消極的人,看到的往往是缺點,並且將困難“放大”。

不起眼的東西放大到“威脅到自己”的狀態,所以他們的心情往往不會愉快,很容易產生煩躁,牢騷抱怨等不滿情緒。

我們平時常說“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也哭”,這句話雖通俗卻含義深刻,希伯來有句諺語說:

“誰把自己與損失等同起來,誰就要飽受其害”

,誰要是認為自己在贏利,誰就終有所得。

這是一個自然定律,每個人都應該遵循它,沒有誰必須受窮,世界上沒有一種權利將生命中的貧困和財富平分,簡而言之,

自我觀念就是一種“自我心態”,每種心態,對生活,工作帶來的結果也是不同。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02“牢騷的產生與歸因”。

一個人發出牢騷的行為是有“一定原因的”,其原因或者決定來自於外界環境,或者決定於主觀條件。

如果判斷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是來自於

“外界因素”

,比如名人經常會發生的社會的輿論,工作中因為別人進度沒有完成耽誤了自己,這一切都屬於環境歸因。

如果判斷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來自於自身的特點,

比如興趣,動機,態度,性格,能力等等這一切屬於個人傾向的歸因。

1.牢騷的產生與環境因素有關。

根據網路資料記載,日本有一位學者曾經提出

P-N理論

,來進一步說明個人牢騷產生的一些歸因情況。

他認為,每個人的思想好比是一臺廣播電臺,它不停地用兩個功率相當頻率的頻道給人推送資訊,

即P頻道(積極頻道)N頻道(消極頻道)。

比如,

別人對你的評級分為兩種:

積極的和否定的,積極的顧名思義就是P,否定的便是N

,如果你把頻道對準N,便會出現負面的想法,“我怎麼這麼差勁”,“我怎麼這麼不受歡迎”等。

而這些消極悲觀的興趣會使自己一直陷入猶豫自責當中,慢慢的自己的心態就發生了變化,覺得自己慚愧,抱怨,不滿等,或者是這樣,他算那根蔥,憑什麼對我做的事情進行評價,關你鳥事等。

如果你把頻道切換到P(積極正向),便會得到另一種說法:

別人對我還是蠻在乎的,不僅僅想到了我的優點,還給我提了這麼多的建議,指出了不足,

他們是希望我越來越好,我應該深刻覆盤一下,朝著優秀,積極的方向去努力。

這種人能夠正確地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也能夠客觀地評價和接受他人的意見或者建議,所以很少產生不滿的情緒,不愉快的狀態,也就不會出現“牢騷”的情況。

所以牢騷的出現本質和

“歸因有關”,

是屬於環境原因,還是個人原因,完全得到不同的結果,如果是個人原因,你選擇了P,也就意味著面對積極正向,如果選擇了N,也就面臨著牢騷。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2.牢騷的產生與環境所處的壓力有關

要知道環境是會變化的,比如:“一個人面臨每個月業績50萬的壓力”,和一個人每個月面臨業績100萬的壓力“,形成的反應是不同的,所以環境分為“輕鬆無壓和具有挑戰”兩種情況。

智遠認為,不管是處於哪種環境,我們遇到的事情總會“事與願違”,人生的旅途中,挑戰,競爭,壓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對待事情的態度確實因人而異,有的人選擇了“繞道而行”,有的人選擇了迎難而上。

我們應該清楚,

壓力對人既是一種威脅,也是一種挑戰

,當我們把它看做成為威脅的時候,多數人往往選擇的是逃避的態度,因為害怕威脅給自己造成其他損失或者傷害。

當我們無法逃避的時候,人們就會對自己處於的這種環境或者周邊的人產生“牢騷”,抱怨,甚至憎恨的心理。

但當我們把壓力作為對自己的挑戰的時候,壓力對人生的積極意義也就表現了出來

,它不僅有利於我們認知到自身弱點,優點和潛力,還可以使人超越個人能力的極限,激發出生命的活力。

壓力讓人增長人生經驗,使我們有機會增加自信,有機會挑戰自我,學會對自己負責,會讓人變得更加成熟,因此遇到壓力情景,不要想著抱怨,而是要想著如何解決。

有人說,抱怨是對“失意”最無力的還擊,不要抱怨生活不公平,機會都是均等的,只是有的人有能力去抓,有的人不敢,有的人甘願放棄。

所以應該摒棄面對壓力無能為力的觀念,要勇敢面對壓力現實,利用各種有利的因素,應對壓力,擁有了戰勝壓力的信心和勇氣,牢騷也就悄悄的走開了。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3.牢騷的產生與個人的認知結構和責任感有關

認知結構是一個人所具有的

全部知識的內容和組織

,認知結構的複雜程度,從某種角度分析,對於情緒體驗以及心態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認知結構複雜度的表現之一是看問題是否善於“從多維度進行評價”

,認知結構越複雜,對人對事越善於從多方面進行分析評價,這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就越溫和,也不會急著下定義。

相反,

認知結構越簡單,對事物進行評價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就越發的強烈

,認知表現看問題也是隻會從單方面面去觀察,抱怨,牢騷不滿甚至憤恨等不良心態也就越容易產生,而且遇到急事容易著急下定義。

同時,

責任感是指個體對自己面對所發生的事情,持有的態度,責任感的強弱度影響著對事物的看法以及隨之採取的行動。

有責任感的個體能夠自覺又心情愉快的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不僅如此,還能幫助別人完成他們的任務,因為這類人覺得自己在過程中也能學習,既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

而沒有責任感的人則對什麼事情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往往對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推三阻四,更不用說別人的事情了,稍有不順就牢騷滿腹,抱怨不斷。

所以,一個有良好認知結構的人往往能從各維度去分析問題,然後從整體去處理問題,富有責任感地個體更會責無旁貸地擔當起重任,那麼牢騷就不會在這樣的個體身上出現。

當然,牢騷的產生也和個體的其他因素有關,

比如性格,情緒,能力,價值觀

等等,

還有社會因素。

總而言之,牢騷是一種心態的表現,也是社會中普遍的生存現象,

牢騷的產生和個體本身特徵密切相關,個體對自己的認知程度關係著牢騷問題能否很好的解決

,同時社會的文化素質,文明程度也對牢騷的形成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03“牢騷是一種迴圈”。

牢騷帶一定的傳播性,它可以讓一個人進入

“負迴圈的狀態中,無限迴圈牢騷,產生抱怨而最終放棄某些事情的投入”。

也可以讓人從

“牢騷中”

積極的走出來,積極的面對困難而不放棄最終堅持下去,這一方面

取決於自己發洩受眾的物件是誰

,另一方面取決於“

別人是否對自己有一定的正向性引導”。

1.牢騷的負向迴圈

在我原來工作的時候,認識一個同事,他最大的毛病就是抱怨,當一件工作沒有做完,就在那裡

哎呀天吶,這個事情好難啊,什麼時候可以完成,領導為什麼交給我呀。

哎呀,明天還有一大堆東西要弄等,嘴裡滿足的牢騷,抱怨身邊的一切,他的個人狀態也不是太好,有時到公司經常是一副沒有睡醒的“狀態”,身邊的其他同事也離他很遠,不願意和他相處。

要知道,牢騷真的會傳播的,當自己因為一個困難而不能前進的時候,

你找到的交流物件同樣層次不高,那麼就會產生“負向”到“負向”

,最終“算了吧”,放棄的結果。

就像上學時期,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學生說,聽什麼課,曠課去玩遊戲去,如果一個人的慫恿不能讓你動搖,

當身邊有2-3個人同時這樣,自己就會被影響

,牢騷就是這種非常典型的症狀。

當別人抱怨工作困難時,如果你跟著一同抱怨,最後產生的結果無非就是“不做了”“辭職算了”,最終你會發現,

所遇到的困難沒有解決,只是自己選擇了逃避罷了,而輕鬆的路就是一場下坡路。

你能保證下次不會遇到“同樣的場景”嗎?顯然不能,抱怨是對自身無能,又不願意承擔責任,所以用負能量的句子來推卸掉,讓自己獲得心靈的自我安慰。

一個人越喜歡抱怨,負能量就會越來越多,由此就會不斷地陷入“悲觀”的狀態中,覺得身邊的一切都看不慣,

其本質是心胸太狹隘,看到的視野不夠大而已罷了。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2.牢騷的“正向性”

如果我們認識到“牢騷”對自己做事或者成長產生了巨大阻礙,就需要及時地做出“調整”策略,

大部分的牢騷抱怨者期待的並不是“迴應的內容”,而是“迴應問題”的本身。

其實回答的什麼都是無關的,他們本來就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且註定要自己解決問題,

牢騷只是對困難的一種“表現特徵而已”。

牢騷走向正向性需要“自我條件”與“別人引導”兩個方面。

自我調節有這幾方面特徵:

當遇到困難問題發牢騷的時候,自律的人大腦會有兩種選擇,

牢騷是在左腦與右腦當中抗衡

,當

左腦因為困難產生牢騷反應時,右腦會立刻發出“不行”的指令,然後指示身體不要這麼做。

如果左腦發出困難指令,右腦不能夠剋制,就會形成

“放棄的指令”

,所以本質牢騷是一種自我

“意志的抗衡”

其次就是“目標感”與獎賞機制

,因為目標是驅使一個人前進最有力的動力之一,當某件事情的完成可以讓自己獲得“精神上的滿足”“物質上的滿足”,當下右腦“剋制牢騷”的指令也會戰勝左腦。

別人引導的對“牢騷”的重要性:

若一個人因為各種小問題發生的困難而發牢騷,那麼傾聽者對“牢騷”發出人也起到至關重要的決策。

當傾聽者說:

“發牢騷沒有用,你得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牢騷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那麼可能“發牢騷”的人,就會改變自身對事物的看法。

有些牢騷代表著顧慮,負責任。

就像我們的父母經常說:“我為了你操心呀”,像這種牢騷就沒有對錯之分了,它只是一種內心的宣洩方式,合理地引導宣洩,更有利於

“發牢騷的人”

放下顧慮去做事情。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04“發牢騷的人如何應對”。

我的情緒為什麼會被他人“左右”,這是多數愛發牢騷的人遇到的現狀

,因為愛發牢騷的人一般都過於關注別人對於自己某些事情的反饋和感受,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溝通是一種機制也是一種“工具”,

良好的運用“溝通”的能力,可以化牢騷為動力

,那麼面對愛發牢騷的人,我們該如何應對,並且可以幫助改變其不良的習慣呢?

1.學會傾聽“問題”所在

對於“牢騷”發出者來說,

多數的傾聽人很容易失去耐心,覺得這個人很煩,甚至害怕和他說話

,因為他缺乏了安全感,焦慮,害怕,所以才唆使他不停的去強調內心想要表達的想法和情緒。

而這些情緒也希望被傾聽者能夠理解和接納,

當“牢騷發出者”感到自己所表達的內容沒有被得到接納甚至解決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找身邊最親的人再次吐槽。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幸成為一個“傾聽者”,安慰就很少起到作用,更不要企圖直接了當地去改變他當時的內心想法了,這隻會讓他更加的煩惱和暴躁。

你要很自然地去傾聽,

在某些事情上並且點頭認可

,就可以在困境當中發揮神奇的作用。

事實上,

每一個牢騷發出者最希望傾聽者瞭解他們的感受有多糟糕,僅僅也只是想讓你接納他的想法,得到認可而已。

發牢騷的人通常無法改變這種局面,但是你的積極傾聽,能讓他的情緒得到釋放,

得到理解和接納後,他也會對遇到的事情得到“釋然”,從而放下這個所謂的包袱。

不再一而再再而三的囉嗦地向你重提,因為他也不想當個令人討厭的人,

當然你的接納和理解,會讓他對你更加的信任和親近

,減少感情的摩擦,更是促進同事,朋友感情的一個粘合劑。

所以,遇到牢騷的人,不要顯然而然地用

“愛發牢騷,我不喜歡”

這個主觀思想來左右你的情緒,這裡可以用一句:

“我理解你”,“沒關係,慢慢來”。

牢騷效應:讓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滿和意見

2.給予“引導”解決方案

當牢騷闡述者對於“現狀不滿”,用力地去表述完,我們不能“理解,沒關係就結束了最終對話,

我們要學會給牢騷提出者引導正向性行為的路徑上去。

比如在員工談話中,我一般分為這幾個步驟:

你的感受和行為是什麼?

這句話會讓對方說出他對某件事情的做法,以及別人的看法,描述出自己的感受,有利於牢騷闡述後心房的開啟,

讓他更容易相信你在用心的傾聽,並且給予“有意義的指導”。

站在別人的角度,你是如何想的?

這句話更有利於讓牢騷者去瞬間思考,別人會怎麼看這個問題,現狀,別人對我的做法是否能夠接受,達到反思的效果。

如何調整自己,下一步怎麼做?

發牢騷的最終目的只是簡單地“抱怨”,這一步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多數領導者喜歡在和“牢騷者”

溝通後告訴他你該怎麼做,其實這種效果並不是最佳的教練狀態。

應該引導他自己說出

如何調整,下一步怎麼去行動

,若行動中遇到問題找誰去求助,而不是一味地發牢騷,而這一切才是引導性方案,讓一個人成功的跳出“牢騷效應”。

寫在最後:

人有各種各樣的願望,但真正都能達成的卻不多。

對於那些未實現的意願和沒有滿足的情緒,千萬不要壓制

,而是找到合適的人進行宣洩出來,這對人的身心成長,工作效率提升都非常的有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