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國際人士:北京冬殘奧會為推動“環境無障礙化”和“觀念無障礙化”作出重要貢獻

  • 由 中國日報網 發表于 綜合
  • 2023-02-04
簡介”斯庫金娜說,“冬殘奧會不僅促進了殘障人士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的包容和平等,是世界變革的有力催化劑

殘奧會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17年前,米哈伊塔·帕帕拉捲入一場車禍,左腿換成了假肢。突如其來的人生變故讓他備受打擊。

“那個年代,‘殘障’在羅馬尼亞還是個諱莫如深的話題。”帕帕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後來,我認識了一名與我情況相似的殘障滑雪運動員,她對冰雪運動的熱愛感染了我。截肢前我一直就喜歡滑雪,於是我又開始練習滑雪板。”經過多年不懈訓練,帕帕拉成了羅馬尼亞最好的滑雪板殘疾運動員之一。參加北京冬殘奧會的時候,他42歲。

國際人士:北京冬殘奧會為推動“環境無障礙化”和“觀念無障礙化”作出重要貢獻

米哈伊塔·帕帕拉(左三)在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上擔任羅馬尼亞代表團護旗手。(國際殘奧委會網站)

和帕帕拉不一樣的是,贊恩·斯庫金娜是個健全人。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她4歲那年,母親因遭遇事故導致高位截癱,她不得不跟母親互換角色,成了照顧人的那一方。在斯庫金娜的幼年記憶中,既有無法將母親抬下樓的無助,也有別人打量她們的異樣目光。與眾不同的成長經歷讓她下定決心,畢業後要從事無障礙設施建設工作。如今,年僅28歲的斯庫金娜已多次擔任拉脫維亞殘奧代表團團長,率領殘障運動員輾轉於一場又一場重大賽事之間。

帕帕拉和斯庫金娜是北京冬殘奧會參與者的縮影。帶著不一樣的人生經歷,他們來到奧運會這個舉世矚目的舞臺,共同展示生命的堅韌和人性的光芒。

國際人士:北京冬殘奧會為推動“環境無障礙化”和“觀念無障礙化”作出重要貢獻

2016年裡約殘奧會,拉脫維亞代表團團長贊恩·斯庫金娜(左)與女子鐵餅銅牌得主季安娜·達濟特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對於北京冬殘奧會,帕帕拉和斯庫金娜都讚不絕口。帕帕拉認為,北京冬殘奧會的籌備“毫無缺陷”,“無論是設施、交通、場館還是人員,一切都恰如其分、毫無障礙,把我們照顧得無微不至”。斯庫金娜則表示,北京冬殘奧會的無障礙建設“接近完美”,“超越了里約殘奧會和東京殘奧會”。

首層門廳均為無障礙出入口,坡度小於1:30;建築內各入口和通道寬於0。85米,人行通道寬於1。2米,主通道寬於1。5米;通道臺階邊緣進行倒圓角處理;無障礙衛生間設定自動感應門,配備緊急呼叫鈴,洗手盆鏡傾斜安裝;更衣間門採用感應式自動門,衛生間設定無障礙淋浴區及無障礙廁位……這些看似繁瑣的設計規定,正是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在北京殘奧村備感溫暖的幕後保障。

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高階建築師孫衛華,是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冰絲帶”設計和“冰立方”改造的總負責人。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在設計之初,他們就嚴格依據北京冬奧組委釋出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無障礙指南技術指標圖冊》,進行無障礙設施的設計工作,在場館無障礙提升中堅持“公平”“尊嚴”“適用”三大原則,力求為參賽人員提供最佳競賽體驗和無障礙的包容性環境。

“中國國家游泳中心是我見過的歷屆冬奧會中最棒的冰壺場館。”世界冰壺聯合會主席凱特·凱斯尼斯感嘆道。國際殘奧會主席帕森斯則表示:“北京冬殘奧會留下的奧運遺產,為今後的舉辦城市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北京冬殘奧會讓世界意識到,把每個人都納入社會有多麼重要。”斯庫金娜說,“冬殘奧會不僅促進了殘障人士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的包容和平等,是世界變革的有力催化劑。”而在米哈伊塔看來,北京殘奧會讓人們看到,“殘障人士也能在相當獨立的情況下從事多種高效能活動”,但前提是“要有良好的無障礙設施”。

國際人士:北京冬殘奧會為推動“環境無障礙化”和“觀念無障礙化”作出重要貢獻

北京冬殘奧場館內的運動員輪椅坡道。(受訪者供圖)

無障礙化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殘奧會本身,它對推動整個社會的持續進步都有示範效應。無障礙化也不只是人文關懷的體現,它還有更現實的社會意義。

世衛組織2021年釋出的資料顯示,全球超過10億人有某種殘障,約佔總人口的15%。據美國疾控中心(CDC)統計,約6100萬美國人患有殘障,相當於每4個美國成年人中就有1個殘障人士。而根據中國殘聯的資料,截至2020年2月,中國殘障人士總數已達8500萬。

殘障人士在任何國家都為數眾多,但這一群體的就業率卻相當低下。美國勞工統計局資料顯示,2021年8月,美國只有19。2%的殘障人士實現就業,而非殘障人士的就業率為63。9%。中國最近一次全國殘障人士抽樣調查顯示,殘障人士就業率為36。4%,未就業率為63。6%。

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根據聯合國資料,到2015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的中等收入國家有31個,高收入國家有54個,在相應收入水平的國家中分別佔比31%和87%。

一方面,數量龐大的殘障人士群體就業率嚴重低下;另一方面,因人口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缺口正在不斷擴大。因此,鼓勵更多殘障人士進入就業市場,不但能幫助他們實現自身價值、提高社會地位,還有助於解決因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

此外,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正因“失能”而變成“殘疾”。“失能老人同樣需要無障礙設施。”帕帕拉說,“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等到八九十歲時才要求把門擴寬,或者在樓裡裝電梯?為什麼不現在就行動?”

要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當務之急是建設無障礙環境。而建設無障礙環境必須先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是無障礙環境?

“狹義的無障礙環境,是指為保障殘障人士、老人、兒童和其他行動不便者在居住、出行、工作、休閒和參加其他社會活動時,能夠自主、安全、方便地通行和使用建築物及城市道路的相應無障礙設施;廣義上還包括交通工具、資訊和交流無障礙,以及人們對無障礙的認識等。”孫衛華說。

目前,各國的無障礙建設有著較大差距。奧地利國家旅遊局負責人賈珊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美國無障礙立法較早;日本是將無障礙化落到細微之處的國家之一——

這或許要歸結於日本社會的老齡化現狀,日本人口老齡化程度位居世界第一,其無障礙建設也走在世界前列。北京理工大學宮曉東教授認為,完善、清晰的無障礙設計法規,是日本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基石。日本各級法規條例都有個共同點,就是表述的“無障礙”,內容圖文並茂、清晰易懂,能更好地向民眾傳達正確的無障礙理念。此外,日本非常重視教育,學生們在課堂上會體驗用輪椅出行或戴眼罩走盲道,親身感受殘障人士的不便和無障礙設施的重要性。經過多年努力,日本已經逐步建立了“任何設計都應兼顧所有群體需求”的意識。

歐洲在無障礙建設方面後來居上。斯庫金娜回憶說,母親致殘之初,拉脫維亞無障礙建設還“很糟糕”,但近年來有了較大進步。尤其是2019年《歐洲無障礙法案》釋出後,歐盟國家必須在規定期限內完善無障礙建設,使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設計之初就採用儘可能讓所有人都能通用的方案。

作為冰雪運動強國,奧地利在冬季旅遊和體育運動無障礙建設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鑑。據賈珊介紹,可供行動不便者出行的奧地利國內和國際列車每天多達200多趟——車廂可無障礙出入並設有輪椅空間,還有工作人員提供無障礙服務。線下旅遊中心也做到了“無障礙”:門口坡度“平進平出”,並提供盲文資訊,導盲犬也可以出入。此外,奧地利全民熱愛冬季運動,莫諾滑雪、坐式滑雪、視障滑雪、拄柺杖滑雪……專為殘障人士設計的滑雪運動十分豐富。一些度假勝地甚至打出無障礙旅遊的招牌,作為其核心競爭力之一。

近年來,中國無障礙建設進展迅速。據孫衛華介紹,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無障礙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無障礙建設已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部分和關注社會民生的重要舉措。此外,作為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建築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範》將從2022年4月1日實施,將極大地推進無障礙建設工作。

殘障人士公益專案“手搖中國”創始人、美國人譚嘉煦(Joshua Dominick),在中國從事殘障人士公益事業多年,見證了中國無障礙建設的點滴進步。“不論是環境設施還是觀念意識上,都可以看到明顯變化。”他舉例說,2013年他剛接觸輪椅使用者的時候,北京一些地鐵線路的無障礙電梯大部分都不開放,必須提前預約才能使用。“通用設計”的理念普及後,除了殘障人士,老人和推嬰兒車出行的父母也能受益。此外,無障礙衛生間過去常被用作儲物間或保潔員休息室,如今已經普遍得到清理。

不過,即便無障礙建設在許多國家都取得了長足進展,人們在公共場合所見的殘障人士比例,依然遠低於他們佔社會人口的實際比例。究其原因,殘障人士在生活中依然面臨諸多困境。其中最普遍也最令他們感到困擾的問題,就是社會對他們的接納程度。

“一般來說,人們看到殘障人士時往往會產生兩種反應,一是同情,二是害怕,怕自己會染上殘障。”帕帕拉說,“他們不明白,殘障不是傳染病,而是一種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意外,比如被撞、摔下樓或生病。”斯庫金娜則表示,許多拉脫維亞人對殘障人士都懷有刻板印象——“比如說,可能認為坐輪椅的人大腦和心理一定也有問題。”

在譚嘉煦看來,要實現“觀念無障礙化”,首先要為殘障人士正名。“身體障礙分很多種。‘殘’是指身軀殘缺,但像聾啞人或盲人的身軀是完整的。‘疾’是指疾病,而如果是被截肢,那就不能算疾病。”他建議用“身障人士”來替代“殘疾人”“殘障人士”等說法,從細微之處體現對這一群體的尊重和關懷。

譚嘉煦認為,導致身障人士不願融入社會、參與就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來說,工作場所的無障礙設施還不到位。比如,如果辦公樓衛生間做不到無障礙化,身障人士就不可能在外工作和生活。從主觀來說,身障人士普遍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行’。但事實證明,如果為他們提供無障礙條件,他們也能和他人一樣正常生活和參與社會活動。還有僱主因為不瞭解身障人士的需求和能力,出於怕麻煩或歧視心理,直接把他們拒之門外。”他認為,社會應給予身障人士更多的肯定和支援,並向用人單位傳達對身障人士的正確看法,讓他們發現和挖掘身障人士的優勢和能力。

舉世矚目的北京冬殘奧會,為推動環境無障礙化和觀念無障礙化提供了重要契機。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遺產管理處處長劉興華指出,“冬殘奧會無障礙指南”不僅用於規範奧運場館的無障礙建設,對主辦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也有指導作用。北京冬奧組委新聞發言人嚴家蓉表示,“觀念無障礙”是持續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構建包容性社會的基礎,消除觀念障礙的任務更重要也更艱鉅,在全世界都是如此。

“我們希望透過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舉辦,推動全社會文明的進步。”嚴家蓉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16日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