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小吃+”新模式在舌尖吃遍四川的最佳助攻

  • 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綜合
  • 2023-01-21
簡介“相較於傳統單品類門店,我們做小吃合集,要融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傳統的工藝不一定適合現代社會需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能達到年輕人的審美,又能實現傳承

集合進攻亞龍怎麼發

天府之國的美食和這片古老的土地一樣,散發著迷人的氣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辛勤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樣又一樣的人間美味。川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在中國烹飪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四川小吃也深受全國人民喜愛,以其獨特的麻辣鮮香和特殊的製作工藝,加上選用多種調味品,搭配其講究的調味技巧,形成了多變的口味風格。

提到四川小吃,你第一個能想到的是什麼?擔擔麵、三大炮、鍾水餃?還是兔腦殼、冰粉、紅糖餈粑?四川小吃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而對於外地朋友來說,最大的困擾是,

怎樣能一次性吃到多種四川美味?舌尖派對可以滿足你的一切需求。

“小吃+”新模式在舌尖吃遍四川的最佳助攻

“小吃+”新模式在舌尖吃遍四川的最佳助攻

“小吃+”新模式在舌尖吃遍四川的最佳助攻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於對美食的認知和口味需求都有所改變,餐飲企業保留傳統手藝的同時也要迎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和口味需求。“相較於傳統單品類門店,我們做小吃合集,要融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傳統的工藝不一定適合現代社會需求,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能達到年輕人的審美,又能實現傳承

。”談及為何打造一家小吃集合門店,亞龍集團董事長馮明強這樣說。

全國各地的名小吃,都是在經歷了時間的檢驗之後,和當地大眾口味有著很強的貼近性,具有很強的輻射力。例如沙縣小吃、蘭州拉麵、雲南過橋米線等,它們的影響力已經遍佈全國,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食在中國,味在四川,四川小吃也是極具代表性的,

舌尖派對的初衷是想要推廣四川小吃,打造符合年輕人審美的小吃,讓四川小吃的名牌在全國打響。

“小吃+”新模式在舌尖吃遍四川的最佳助攻

“小吃+”新模式在舌尖吃遍四川的最佳助攻

集合類小吃具有包容性,傳統老字號的品質是沒有問題的,但要堅守品質,也要有‘接地氣’的舉措,畢竟‘活’下去才能有傳承

。”在市場化上,餐飲企業要迎合大眾,時代在變,消費者觀念也在轉變,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更新。“我們也會尋求傳統大師的技藝,做一些改變和突破,例如我們擔擔麵的紹子已經進行了多代改良,但對於消費者來說仍然只是一碗擔擔麵。”馮明強笑到。

如今是快節奏的生活,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比較傾向於就近消費,與從前不一樣,更綜合更便利的消費環境會吸引更多的人。舌尖派對主要針對外地遊客,小吃能夠集中品嚐,節約消費者時間成本,滿足消費者對小吃的多樣化需求。

“小吃+”新模式在舌尖吃遍四川的最佳助攻

“小吃+”新模式在舌尖吃遍四川的最佳助攻

2018年年中構思品類,2019年底推出舌尖品牌,馮明強表示,有非常多的工藝需要創新,以適應現在食品安全等要求。四川小吃要保留傳統但不能侷限於傳統。手工製作雖然是不可取代的,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迭代,一些工藝不再適合手工製作,要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

儘可能與現代生產工藝做結合

。”

“小吃+”新模式在舌尖吃遍四川的最佳助攻

每一個時代造就不同的美食產品,馮明強直言,評判的聲音是有的,在盡力保留傳統的同時,也力求一些創新,創新必然會迎來挑戰,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舌尖派對在全國大概有420餘家店,最大的創新點在於技術與效率,因為擁有50多種小吃品類,在最大限度保證口味的同時,如何實現標準化製作,是最值得思考的。“但在這裡,

標準化並不等於工業化,我們更希望能透過不斷的更新迭代,將四川小吃推到全國,真正的‘在舌尖吃遍四川’

。”

“小吃+”新模式在舌尖吃遍四川的最佳助攻

在基礎產品方面,舌尖派對選擇了很多四川本土小吃,像兔頭、涼麵、豆腐腦、酥肉等,都是大家很喜歡又容易接受的小吃,也是外來遊客必吃的小吃品類。還創造了九宮格套餐,讓2—3人也能吃到更多的小吃種類。在馮明強眼中,

小吃集合店,更像是一個區域小吃文化的蒐集與傳承

。“一個以地區為載體的小吃集合品牌,它不止是一個商業行為,還是一種對地方小吃文化的‘保護行為’,當它對外發展的時候,也是在不斷輸出當地的飲食文化。”

“小吃+”新模式在舌尖吃遍四川的最佳助攻

隨著餐飲業和社會消費的升級,明廚亮招、乾淨衛生、上檔次的小吃店正逐漸成為商圈亮點,在保留傳統口味的同時,加上一定程度的創新,形成了品牌化、規模化的經營。地大物博的中國還有許許多多的特色小吃值得去挖掘發展,新興的小吃集合店,讓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新鮮的體驗,而小吃作為餐飲業最小的單元,以其豐富的產品、親民的價格、自由的選擇,必然會在加盟連鎖發展中成為主角。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楊碩

攝影 曾書睿

海報製作 徐驍

編輯 宋和霄 校對 李旻

【來源:錦觀新聞】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