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以一米視角” 讓城市更美好

  •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綜合
  • 2023-01-19
簡介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廣州從搭建兒童友好城市規劃體系,到開展兒童友好城市規劃實踐,再到如今專門審議建設方案和行動計劃,一直積極謀劃,有序推進

怎樣利用慣性跑

本文轉自:南方日報

在建設六馬路小學“大手拉小手,童繪上學路”活動上,小朋友們發揮豐富想象能力,以貼圖等形式對二馬路社群上學道路進行規劃建設改造,描繪自己對通學路徑的美好願景。

開展兒童友好通學路徑小課堂,推動形成安全有趣、便捷多層次的街道空間——類似這樣的實踐已經逐漸嵌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2021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3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透過在全國範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推動兒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近期,住建部就《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公開面向公眾徵求意見,這份導則第一次為兒童友好成長空間應該如何建設提供了“中國正規化”。

去年,廣州把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納入了“十四五”規劃及各相關專項規劃。近日,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成員會議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工作動員部署會議召開,提出到2025年,廣州將建成一批兒童友好示範區、兒童友好示範街道(鎮)及兒童友好示範社群(村),廣州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堅持“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的理念,是國內外在建設兒童友好城市過程中獲得的重要經驗。近兩年,國家層面的接連關注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各界對兒童友好城市的熱情和期待。

對兒童友好,如何讓我們的城市更美好?

南方日報記者 朱偉良 郎慧

實習生 關兆文

“友好”藏在城市的細節裡

7月初的越秀舊南海縣社群陽光明媚,街道兩旁坐落著成排紅牆綠瓦的西洋風貌小洋樓,復古的雙門木窗向外開啟,別具中西交融的韻味。

由於惠吉西幼兒園場地有限,園方經常借用舊南海縣社群公共服務資源開展日常教學。社群微改造後,平整開闊的街道為幼兒園的兒童提供了開展體育鍛煉的空間。

舊南海縣社群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著名紅色小說《三家巷》故事發生地原型就是社群惠吉東、惠吉西一帶。圍繞小說的情節和相關歷史背景,社群設計建設了三家巷文化館,不僅成為了社群黨性教育基地,也成為兒童校外研學的好去處。舊南海縣社群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葉露雅說,三家巷文化館展廳同時還是社群兒童電影院,定期播放《雞毛信》等紅色兒童影片,成為許多家長兒童親子觀影的新選擇。

舊南海縣是一個微改造社群樣本,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同時,透過微改造的細節為建設兒童友好公共空間創造了條件。

近兩年,國家層面的接連關注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各界對“兒童友好城市”的熱情:城市怎樣對兒童“友好”?“兒童友好城市”該怎麼建?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廣州從搭建兒童友好城市規劃體系,到開展兒童友好城市規劃實踐,再到如今專門審議建設方案和行動計劃,一直積極謀劃,有序推進。

“推動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從兒童視角出發、以兒童需求為導向、以兒童更好成長為目標,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引領,搭建兒童友好城市規劃體系。”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表示,在《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確立“構建幼有善育的兒童友好城市”總體框架,明確了兒童友好設施及空間的規劃策略、總體格局等。區級總體規劃中以城市街區、街鎮等生活單元為基礎,進一步提出兒童友好的要素配置和建設佈局要求,詳細規劃中傳導落實兒童友好總體要求,明確空間規模數量和佈局。

特別是,結合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中央活力區(CAZ地區)建設相關工作,選址建設一批兒童友好重點設施,如兒童博物館、兒童體育中心、市區級少年宮等。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指導下,編制了《廣州市建設兒童友好城市規劃導則》,提出“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出行空間—社群交往空間”四種類型兒童友好空間和設施型別及標準。

廣州碧道體系“粵環”融入兒童友好建設理念頗得家庭青睞;二沙島體育公園開闢兒童活動場地,打造兒童玩耍網紅目的地;三眼井社群微改造,以繡花功夫營造口袋公園、頑皮公園等兒童友好的公共活動空間……“率先開展兒童友好城市規劃實踐,構建兒童友好生活圈,以規劃支撐公共空間友好、服務設施友好、出行環境友好以及社群交往友好的、有溫度的兒童友好城市。”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蹲下來發現孩子眼中的世界

兒童友好城市不是一個新概念。它源於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中提出的兒童具有生命權、受保護權、發展權與參與權四大權利,兒童友好的最基本內涵就是尊重兒童的這些基本權利。

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聯合國人居署正式提出“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議將兒童的根本需求納入街區或城市的規劃之中,即透過一定的措施,提升原有街區或城市的兒童友好度。

德國是世界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先行者,慕尼黑是德國倡導“兒童友好型城市”理念最為成功的城市。近年來,我國在深圳、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進行了大量規劃實踐,南京、蘇州等地也明確“十四五”期間全面推進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

兒童友好要有兒童參與,深圳在全國走得最前列。深圳於2015年底就開始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探索實踐,經過6年多的努力,如今深圳兒童友好城市已從最初的“概念”發展為全面鋪開,出臺了全國第一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地方標準,讓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從單個領域向全域推進,實現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系統化。

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將“率先建立兒童友好城市”列入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清單,向全國推廣。在人們看來,對兒童友好成為深圳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識。

中國城市規院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以社群案例分析指出,深圳高速城市化發展的空間投射,是城中村、花園小區、新建居住小區混合拼貼,呈現高密度、高強度的發展特徵。城市以城市設計的手法,透過微更新、微治理的方式,以兒童友好的視角為觸媒完成公共空間重構與啟用。

作為廣州製造業發展重鎮,黃埔區很多工業型街道面臨類似深圳社群的轉型。在黃埔街金港華園社群,荔園圖書分館是附近家長和孩子們的精神家園,在此前一場社群微改造中,曾經的小倉庫變成個性化迷你圖書館,成為居民家門口的“網紅”打卡點。

黃埔區城市更新改造專案中心相關負責人認為,一個真正對兒童友好的空間,不是與成人世界割裂開來、一切為二的獨立空間。“加強孩子和孩子之間、孩子與成人之間、成人與成人之間的溝通,從這個角度來講,社群的公共空間都是為兒童提供基本服務的良好平臺和載體。”

在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洋看來,兒童友好城市意味著一座城市精細度和成熟度的提升。“學會蹲下來,發現孩子眼中的世界”、堅持“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的理念,是國內外在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過程中獲得的一個重要經驗。

“兒童友好城市是一個系統提升的過程,倡導我們從兒童的視覺看世界,改變以慣性思維去規劃建設城市。”他說,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和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成年人都能夠俯下身子,聽見孩子們的聲音。

現代化城市治理的新實踐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4。7%。在專家看來,原來城市追求發展的規模、速度,而今人們更關注城市發展的質量和品質,兒童友好城市是新時期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空間建設的重要指標。

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廣州常住人口達1867。6萬人,0—14歲的有259。02萬人,佔比達13。87%;戶籍人口985。11萬人,其中兒童212。69萬人,佔比21。59%。從資料可以看出,兒童及其青年家庭構成廣州青春活力的源泉。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涉及城市規劃、住建、交通、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其跨行業、跨領域、跨學科的程度也使其成為一項融合式系統創新工程。堅持把兒童需求放在更加重要位置,高標準打造具有廣州特色的兒童友好城市應該如何突出特色,發揮優勢?

市政府會議審議的兩份檔案凸顯了廣州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綜合性、多元性及在地性。綜合性體現在內容全面、要素豐富,系統構建政策、服務、空間等體系;多元性體現在結合廣州人口管理特點,綜合考慮了戶籍兒童、來穗兒童、特殊兒童等各類群體需求,推動家庭、社會、學校、政府等各方力量參與;在地性體現在突出廣州文化底蘊深厚、兒童成長空間充足兩大獨特優勢,把廣府文化活化與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同步考慮,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鄉村郊野空間一體、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共融的兒童友好城市。

“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是一種城市治理的實踐,也是現代城市文明的理念的體現。”陳洋認為,站在兒童角度審視城市發展,讓兒童成為城市治理的參與者,建設兒童友好城市不僅是保障兒童權利、促進兒童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題中要義,更是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標尺之一。

把兒童友好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讓對兒童友好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最大限度啟用兒童潛能的同時,其實也是在點亮城市的未來——讓兒童及其身後的家庭紮根城市、熱愛城市、服務城市。

現在,舊南海縣社群湧現一批文藝創業的商戶,這些新業態進駐為社群兒童帶來了新的文化體驗。艾菲美術透過與社群、社工服務站、幼兒園的合作,緊密結合傳統節慶開展“美育+科普”的公益兒童活動,透過這種趣味有益的方式,以“小手拉大手”帶動更多家庭參與社群治理。“舊南海縣社群是我成長的地方,回家創業是我的初心,對兒童友愛的過程也是人們讀懂廣州,熱愛廣州的過程。”艾菲美術創始人謝碧茵說。

兒童文學作家尼古拉·諾索夫這樣描述:最好的城市應該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城市。

一座對兒童越友好的城市,無疑是更溫暖、更包容、更有活力、更具韌性的城市。

■一線視點

社群微改造:

打造家門口的

兒童樂園

彩虹般絢爛的跑道鋪設在濃蔭的樹叢下,路的盡頭是滑梯、走步機等遊樂設施,這不是廣州開發區第二小學(下稱“開發區二小”)的操場,而是校門口的一片社群小廣場。小廣場位於夏港街普暉社群綠苑樓與小學之間,隨著綠苑樓老舊小區微改造完成,爛草堆成了全齡樂園,特別收穫了附近學生家長的點贊。

“我孩子在開發區二小讀書,之前接孩子放學時家長們都擠在校門口,交通秩序不是很好。現在小廣場建起來了,受益最大的就是我們,放學後家長還能和孩子一起在這裡玩。”綠苑樓社群居民李小姐說,小廣場環境優美,設施符合小學階段學生需求,三胎開放後一些家長帶著小孩來接大孩,安全的開敞空間讓人很放心。

2021年6月,廣州開發區城市更新局牽頭夏港街完成綠苑樓片區老舊小區微改造,結合片區特色和實際需求,注重與周邊資源聯動,為居民提供精準服務。針對開發區二小及其周邊環境問題,廣州開發區城市更新局與夏港街共同規劃樓前口袋公園,不僅開闢了上下學接送場所,社群還聯合學校共同組織少先隊員活動等,擴充套件了學生活動區域。

在廣州開發區第二幼兒園(下稱“二幼”)外,幾乎每天下午5時,家長們便集體排好隊按路線等候孩子們下課。幼兒園翻新改造後,專門設計了門前通學路線,並在早晚高峰期間提前擺好路障,形成安全的禁車區閉環管理。

門前廣場上,髫幼亭裡坐滿了來接孩子的老人們,廣場於去年完成微改造,結合夏港街二幼周邊環境,在原廣場鋪裝塑膠步道,保障幼齡兒童嬉戲安全。幼兒園對面,兒童滑梯、蹺蹺板等兒童遊樂設施分佈在街心花園裡,這是附近小朋友喜愛的社群“遊樂場”,為老舊小區增添了活力的氛圍。

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普暉社群“硬”“軟”兼顧統籌利用資源,逐步健全面向兒童的服務體系,完善社群嬰幼兒照護服務。綠苑樓微改造成片連片結合普暉社群開設的課後“430學堂”受到眾多家長點贊。社群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普暉社群以“繡花功夫”為轄區兒童打造學習型公共空間,主動開展社群兒童活動專案和共建單位融合型成長服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