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 由 人文新知社 發表于 綜合
  • 2023-01-06
簡介▲先前的漢軍完全可能在下一刻為匈奴人作戰六、匈奴漢人的結局政治上,降胡的漢朝貴族們一般能娶到匈奴公主

絞絲旁過來一個者是什麼字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在持續了數百年波瀾壯闊的

漢匈戰爭

中,漢匈雙方的大人物運籌帷幄,攻防殺伐,無數貴族家庭和小人物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許多中原軍人和貴族在動亂中向北流亡,進入了匈奴當中,他們不僅在史書中留下了蹤跡,也為我們留下了可以考證的文物證據和歷史遺蹟。

那麼,他們中都有些什麼人?他們為什麼會流亡塞北,他們又是如何在異鄉保持了中原的禮儀文化呢?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漢初的數位異姓王都在生死存亡之際 選擇了投靠匈奴

一、投奔匈奴的開國元勳和邊境豪強

事實上,中原諸侯的王子皇孫流落到戎狄蠻夷等周邊民族中的情形曾多次發生。

早在春秋時代,一些在中原政治鬥爭中失利的貴族會前往戎狄部落避難或者求助。比如晉文公重耳為了躲避迫害,逃到了他母親的戎族部落。

到了秦末漢初和西漢早期,這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大漢開國功臣身上。

楚漢戰爭之際,劉邦對歸漢的有識之士,不但委以重任,還分封了幾個諸侯王。為了確保中央皇權的穩固,劉邦採取了一系列排除異己的措施。

齊王韓信、淮南王英布、前燕王臧荼、梁王彭越皆被處死。韓王信、燕王盧綰、以及前燕王臧荼之子臧衍等人就在嚴酷的政治高壓下做出了抉擇,他們是漢初貴族投降匈奴的代表。

從表面來看,匈奴入侵馬邑導致韓王信投降匈奴。燕王盧綰的變節貌似是受人教唆。其實,匈奴攻圍馬邑,只是加快了韓王信投降匈奴的步伐。

漢高祖對諸侯王的猜疑,才是迫使韓王信與燕王盧綰投降匈奴的真正原因。

韓頹當的祖先韓王信,是戰國時代的韓國貴族後裔、韓襄王庶孫。

在秦末混戰中,作為韓國正統後代的他可以號令韓國遺民,對漢王的事業有用。

但是漢統一中原後,韓王信的貴族身份已失去了利用價值。但韓王信仍然佔據著韓國這一軍事要地,自然會被劉邦列為需要提防的物件。

當漢高祖要他遷至太原以北時,他立即意識到漢高祖的用意。韓王信一面對劉邦表忠心,另一面他早已聯絡匈奴,為自己留下後路。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與名將韓信同名的貴族韓王韓信

公元前196年,韓王信與匈奴在參合與漢軍對壘時,漢朝的柴武將軍曾勸韓王信歸國。韓王信堅決不從,並回復柴將軍說:

當年沒有保住滎陽是我的第一宗罪,以馬邑投降外族是第二宗罪,現在又為外族領兵,與柴將軍拼命是第三宗罪。

文種和范蠡沒做錯事,還是一個被殺一個外逃,更何況自己這種帶罪之人呢?所以

韓王信表面上難捨故國,內心裡是為逃過漢高祖的迫害而慶幸。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劉邦的殘忍性格難以與人分享權力

相比之下,出身平民的燕王盧綰曾與劉邦同日出生。後來追隨高祖出生入死,所以在漢初的非劉姓諸侯中最受高祖寵愛,但這並沒有保住他的地位。

公元前196年,與匈奴有聯絡的陳豨在代地謀反,燕王盧綰從東北打擊叛軍。陳豨抵擋不住,於是派王黃到匈奴求援。盧綰亦派使者張勝到匈奴,阻止匈奴對叛軍的援助。

張勝一到匈奴,反被故燕王臧荼之子臧衍洗腦:現在的燕王之所以受到信任,是因為對內還有其他的諸王,對外燕地是抗胡前線。等其他諸侯逐步被滅,把守要地的燕王的災難就不遠了。

但這種兩頭下注的平衡遊戲走漏了風聲。後來匈奴降兵對漢高祖交代了有關情況,直接招致了高祖對燕的軍事討伐。

只是盧綰還是把剷除異姓王與功臣的暴虐歸咎於呂后,他仍然念及與漢高祖的舊情。

即使被被漢軍追擊至長城下時,他仍然抱有僥倖心理:等到劉邦恢復健康了,我一定要親自去謝罪。直到漢高祖死後一切希望斷絕了,他才率部下萬餘人投降匈奴。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東胡,從而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

很多人並沒有選擇

在徹底叛離漢朝後,韓王信帶著和他一起來到此地的百姓們聚城而居,修建了頹當城,繁衍生息,保留著自己的傳統和語言風俗。

這些韓國移民,也構成了匈奴帝國中的一個漢人小聚落、小分部。這也是燕王盧綰之後,匈奴中出現的第二個漢族人構成的小部落。韓王信繁衍了後代韓頹當。

年輕的韓頹當既保持了匈奴人驍勇善戰的特性,同時又能習得漢文化的禮儀傳統,因此為日後迴歸漢朝留下了活路,被漢朝封為弓高侯。

漢景帝三年,吳楚七國之亂。弓高侯韓頹當領兵來到了山東高密城下。面對參與叛亂的膠西王劉卬這個出身在匈奴領土上的南歸將領以嫻熟的外交辭令,降伏了叛亂的膠西王。

史記中以非常詳細的描述,記載了韓頹當擊敗膠西王的過程:

韓頹當站在漢軍的壁壘上,隨時準備擊鼓,他嚴厲地質問叛亂的膠西王劉卬:“大王用兵造反,也是辛苦了,請問您為何要作亂?“

劉卬迴應道:”晁錯給天子進讒言,要剝奪諸侯王的領土,我擔心此舉擾亂天下,才和其他的諸侯王一起舉兵。我聽說晁錯已死,我自當罷兵。“

韓頹當想了想回應道:”大王如果真的是反對晁錯,為什麼不上書直達天子,而是擅自起兵攻打忠於朝廷的齊國?看來大王起兵的意圖,並非誅殺晁錯。“

面對韓頹當有理有節的質問,劉卬無言以對,最後伏劍自殺。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在韓頹當富貴後半生之後,到了韓頹當孫輩的時代,出現了韓說和韓嫣,前者曾經追隨衛青出塞討伐匈奴,後者則是漢武帝的男寵,享受過極其崇高的榮寵。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還是在漢景帝時代,景帝分封了其他七位歸降的匈奴貴族為侯,讓他們在河北境內建立了 桓侯國、安陵侯國、逎侯國、容城侯國、易侯國、范陽侯國、翕侯國等七個侯國,從姓名上看,這七個匈奴首領中,很可能也有祖先沒入匈奴,但是後代迴歸漢朝的貴族後裔。

而前文提到的盧綰的後人盧它之,也選擇了迴歸中原、同樣獲得了封侯的結局,命運的輪迴還是將盧氏家族的子孫帶回中原。

二、被匈奴俘虜的普通士兵

貴人們就算進入匈奴,往往也不失王侯之位。可和大貴族們相比,更多的普通人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總體來看,漢朝軍民會透過主動或者被動的方式加入匈奴中。在一些失利的大型戰役中,漢軍將領會給匈奴獻上很多人頭與俘虜。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除了最著名的李陵,前103年,匈奴左大都尉想投降漢朝,派人尋求漢朝的援助。於是漢武帝讓浞野侯趙破奴率兵二萬人出朔方接應。但左大都尉被殺,趙破奴的隊伍也被匈奴主力包圍,最後全軍覆沒。

公元前90年,李廣利帶兵出五原,最後在燕然山附近遭到單于圍困。疏於防備的漢軍,在拿士卒性命下賭注的李廣利的帶領下投降。他們手下計程車兵自然成為了單于的俘虜。

根據漢書記載,這些將士中最後輾轉歸漢的,僅僅只有千分之一二,剩下的人除了死於漫漫征途之中,就是留在了西域城邦或者塞北匈奴之中。

對於遠征將士逗留不歸的情形,郎中侯應曾經十分精闢的總結道:

“近西羌保塞,與漢人交通,吏民貪利,侵盜其畜產、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畔。今罷乘塞,則生嫚易分爭之漸,五也。往者從軍多沒不還者,子孫貧困,一旦亡出,從其親戚,六也。又邊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聞匈奴中樂,無奈候望急何!’然時有亡出塞者,七也。盜賊桀黠,群輩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則不可制,八也。”

也就是說,當時不僅有人在塞外蠻族的引誘下投降,而且還有從軍不歸的將士留在匈奴,家人因為生活過於貧困而想北上,而且還有在漢朝境內犯法作亂的遊俠、盜賊也想逃避法律的制裁,因此在當時形成了源源不斷的外逃人潮。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再加上漢朝和匈奴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所以兩國間的輪番大戰並沒有影響普通人之間的交情和貿易往來,直到漢武帝大規模對匈奴用兵前夕,漢匈兩邊的普通百姓關係並不僵持,根據《史記》的記載,”今帝即位,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

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可見直到馬邑之變前,匈奴百姓都很喜歡漢朝的貨物,會絡繹不絕地來到長城下貿易,在這樣的背景下,漢人軍民前往匈奴中也不會受到強烈的敵視。

侯應的話其實也得到了邊塞漢簡記載的印證,

兩漢時期

一些低階官吏會攜帶財務畏罪潛逃:

居延新簡EPT68記載了一例發生在東漢建武六年,漢朝官民越塞逃亡的典型案例。

居延長安亭亭長王閎和他的兒子、攻虜亭亭長趙常等五人,盜竊官府錢財,攜帶刀、劍等兵器逃亡出塞。官軍卻沒能捉拿到他們。亭長本身就有追捕逃人的責任,這也是一起典型的知法犯法。

三、進入匈奴的和親陪嫁人員

除了戰爭活動中前往塞外的人群,和親本身也是漢朝人口流向匈奴的重要過程。每次和親公主前往匈奴都會帶上一定數量的宮女和工匠,他們能幫助和親公主度過初到異國的文化衝擊期,逐步適應草原上的生活。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蒙古諾音烏拉匈奴墓裡出土的漆器酒杯

一般來說,這些人很難回到中原,所以一般會在高原上落地生根,為新主人服務。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漢代仕女俑

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都默默無聞,但其中最有代表性和破壞力的,要屬閹人中行說。

在和和親公主一道出塞前,中行說明說不想前往條件艱苦的塞外。但他之所以被選中去匈奴,是因為中行說是邊地燕人,熟悉匈奴的情況。呂后本人也厭惡中行說,一心想找機會排擠或者除掉他。

朝中正統士大夫對於犧牲一個閹人毫不可惜,將軍欒布對呂后的這一用意看得比較清楚。他認為:

匈奴野蠻強橫,不會善待漢使,如果派宦官這種地位低下的人前往北方,可以代替正統士大夫受苦受難。

公元前174年,匈奴冒頓單于駕崩,老上單于繼位,漢朝與匈奴和親。中行說雖然百般推辭,但卻架不住聖旨,所以他臨走時撂下狠話:

如果一定讓我走,那麼我一定要給漢朝製造災難。

果不其然,中行說一到匈奴,就投降了匈奴單于。從他前往匈奴後的表現看,此人很有見地,而且知識廣博,善於辯論。

宦官特殊的生理機制,使他在心理上比常人更加敏感,更加偏激,更容易產生報復心理。為了施展才幹,也為了報復漢庭,他死心塌地為單于出謀劃策、提升匈奴的作戰能力以及文化知識。

沒有中行說等人提供的關於關中的情報,匈奴騎兵很難焚燬回中宮,並騷擾到甘泉宮附近,逼近長安,叛逃者給漢朝造成的如此巨大的傷害,是呂后和漢文帝絕對沒有想到的。

當然,中行說的態度其實也和他的身世以及特殊身份不無關係。之後的漢朝降將雖然後繼有人,但極少有人會懷著巨大的怨恨徹底為敵國出謀劃策。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中行說為匈奴南下提供了大量的情報

四、遺址發掘和出土文物

除了分散在二十四史中的記載外,前匈奴帝國領土內出土的豐富文物,也證明了漢人遺民在匈奴中的的確確存在過。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阿巴坎宮殿的結構想象圖

20世紀以降,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上的眾多匈奴定居點被髮掘出土。在諸多塞北的匈奴定居點遺址中,最有傳奇色彩,而且也最能體現歷史精彩之處的,就是位於今天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阿巴坎宮殿遺址。

宮殿遺址出土了有漢字的瓦當、漢代的書刀和青銅鋪首,證明宮殿的主人非常堅持漢文化;宮殿周圍還有養豬的豬圈遺址以及農業遺址,以維護宮殿主人的生活物產供給。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阿巴坎宮殿中的漢字瓦當和銅鋪首

從宮殿的規格上看,大致可以推測出如下幾點:宮殿的主人極度認同中原文化,即使在塞北也要不惜一切代價維持中原式的貴族生活;此時的漢朝和匈奴關係比較友善,甚至漢朝強於匈奴,所以單于才能包容“天子千秋萬歲,常樂未央”這樣的修辭話語;而且宮殿的高規格還暗示了主人與漢朝皇室頗有聯絡。

對於這座宮殿的主人的身份,不同學者有過不同的推測,現在看來,大致有這幾種可能:在浚稽山之戰中功虧一簣的漢朝名將李陵、在兩漢之交自立為帝的大軍閥盧芳,還有王昭君的女兒須卜居次雲。

無論是哪種說法,這些人的身份大體都與前文提到的幾點相吻合。

而且宮殿主人對漢文化的喜愛,也有助於理解,為什麼韓頹當在匈奴生活了30多年,但依舊擁有極高的漢文化素養和漢語口才。

而且遺址周圍的出土文物和工匠遺痕也顯示,漢朝工匠參與了建造這座宮殿。這座宮殿遺址完美地和文獻記載互相呼應,形成了文物和文獻互相呼應的論證效果。

此外,另一個重要的證明匈奴境內有過漢人生活的遺址,就是位於蒙古國境內的諾音烏拉匈奴貴族大墓。

這個墓地在1912年為礦工巴洛德首次發現,1924-1925年,考古學家科茲洛夫在諾因烏拉發現了212座墓葬,併發掘了位於蘇珠克圖附近的10座墓葬,其中有6座大墓和4座小墓。1926—1927年,西姆剋夫進行了發掘。

1954年,蒙古的考古學家道爾吉蘇榮發掘了11座墓葬,1955年發掘2座大墓、4座普通墓葬和9個祭壇。1961年道爾吉蘇榮和匈牙利聯合發掘了2座。

迄今已發掘30座。墓葬中有典型的漢式棺槨結構,還有寫有“上林”字樣的典型的漢代漆耳杯,以及上面繡有“新神靈廣成壽萬年”的漢錦。漢鏡、漢錦、棺槨都是漢朝工匠帶入塞外,或者由漢朝工匠在匈奴境內修建的。

這些文物都充分地證明,當年確實有數目不少的漢人生活在匈奴境內,有不少漢朝的物產像北流入匈奴的境內。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五、反目成仇

由於匈奴人非常需要漢人與漢化胡人的技術工匠與各種情報,所以匈奴對於漢人採取的是利用的態度。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蘇武與李陵的不同命運恰是匈奴漢人的真實寫照

比如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就承認,匈奴對於漢朝的投降者會加緊盤問,收集有用的資訊。所以匈奴人非常重視漢人帶來的情報與技術。

就算是張騫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企圖被單于發現,單于也沒有過度刁難,還被單于賜予妻子,進行相對寬鬆的看押,期待將張騫徹底同化為自己人。可見匈奴對於歸降者的態度並不苛刻。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敦煌壁畫中的張騫出使西域圖

投靠匈奴的漢人諸侯王和漢胡族將領一般會封王或者拜將,有時給予他們比漢朝更高的待遇。

如盧綰被封為東胡盧王,在馬邑之戰中保全了單于性命的雁門御史被封為天王。李陵被封為右校王,李廣利更受單于禮遇,深受恩寵。

與漢朝相比,匈奴部落聯盟的極權程度很低。

各個部落的小王在駐牧區內有很大的自主權,只需要參加每年一,五,九月舉行的龍城大會,追隨聯盟參加軍事行動就可以了。

大單于和各個部落王的權利距離,遠小於漢朝皇帝與大臣。

不得不說這也是吸引漢朝流亡者的一點。

與被捉來當奴隸的漢人俘虜不同。有組織的投降人員,往往被匈奴人視為一個小部落,被安排在特定位置居住屯田。在對外軍事行動時,各個部落都要出兵,所以他們都參與了對漢朝的軍事行動。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出土織物上的匈奴貴族 其髮型與服飾都反應了不同的民族成分

很多貴族與將領,還直接參與到了對漢的戰爭中。

比如中行說就指點老上單于,給他透露漢朝的弱點;其他將領則親自帶領降軍,參加對漢作戰。

如韓王信投降匈奴之初,就與匈奴約定共同進攻漢朝;韓王信的部下曼丘臣、王黃一同投降匈奴後,就與匈奴共同對付漢朝;盧綰也曾“往來苦上谷以東”騷擾邊境。

塞外都尉李緒投靠敵人後,向大單于傳授漢軍的戰法,幫助匈奴人練兵。這一訊息傳回長安後,被李陵的仇人故意訛傳成了李陵,結果導致李陵家屬被滿門抄斬。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先前的漢軍完全可能在下一刻為匈奴人作戰

六、匈奴漢人的結局

政治上,降胡的漢朝貴族們一般能娶到匈奴公主。

李陵和李廣利都娶單于之女為妻,張騫和蘇武這樣的漢使也被派了匈奴妻子,加以軟禁與扣留。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漢匈對抗的時代大背景讓混跡其中的個人命運容易被人忽略

由於單于的重視程度,再加上婚姻關係,他們參與了對漢政策的制定,並積極參與匈奴內部的權利鬥爭,以另一種方式,與故國保持聯絡。

文化上,中行說等人傳授匈奴記事。這對於匈奴統計人口與牲畜,計算國家財富,徵調人力財力等方面,意義重大。

從中行說指點單于給漢朝皇帝寫信的細節看,他唆使單于在書信形制、內容等方面壓過漢朝一頭,可見西漢時匈奴的書寫習慣參照了漢人傳統。考古學家發現的匈奴書寫符號,就有受到了漢字影響的痕跡。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匈奴的文字元號 有些帶有明顯的漢字影響

更多的普通人,則靠自己的手藝,為新的主人服務。他們的後代也許會聽自己的父母,模糊地回憶起那些再也不能重溫的故鄉。

然後匯入南下或者西征的馬隊,與素未謀面的,卻擁有相近血緣的敵人廝殺。一些早在秦末就北逃的中原人後裔,到了西漢時已經和細君公主的《悲愁歌》所唱,完全從胡俗。

匈奴帝國境內,為什麼生活著大量漢朝的軍民?

中亞地區的漢代銅鏡出土分佈圖,可能是以貿易或和親的方式帶出境外,背後往往有著或離奇或心酸或曲折的小人物的故事

從春秋到漢代再到隋唐乃至明清,因為種種原因流散到周邊政權的漢族人口、中原人口大有人在,他們有的得以重返中原,並流傳下蘇武牧羊、《胡茄十八拍》、《松漠紀聞》等故事文學和民族學作品,但更多的人則日益被所在地的文化同化,“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而當事人的喜怒哀樂,卻很難為今人所知。

我們既可以說這是歷史的規律,也可以說是命運的捉弄,還可以說是人生的無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