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 由 阿斗不傻 發表于 綜合
  • 2023-01-05
簡介一看英國人迷糊,希特勒又透過擴散反蘇言論方式,讓英國錯誤的認為,德國會成為可靠的新十字軍,抵擋來自東方的威脅,將禍水東引

日本保加利亞什麼意思

備註:全文約5300字,從希特勒上臺前的外交戰略,一直梳理到二戰德國戰敗為止,用一文看懂二戰德國大戰略作為標題,應該不為過。

希特勒在二戰爆發前後,一直致力於構築三層同盟圈。

這三層同盟圈是啥?其實

很容易理解。

第一層:組成大德意志同盟。

基於此,才有德國吞併

蘇臺德和捷克,跟奧地利合併,搞定波蘭後讓東西普魯士連成一片,這是納粹德國的核心圈層,大德意志人同盟。

第二層:僕從國圈。

在完成大德意志同盟圈後,德國聯合的下一個目標就是

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希臘等勢力範圍國家。

所謂軸心國意思是啥?

就是以所在國為“軸”輻射的區域,這幾個國家就是德國的軸心輻射圈,雖然希臘和南斯拉夫都有反水舉動,但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可算德國鐵桿盟友,特別是羅馬尼亞的石油,更是德國戰車源動力。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希特勒的謀劃)

有了軸心輻射圈後,德國的第三層盟友圈,就是大國俱樂部成員。

第三層:跟日本、義大利、英國結盟。

這三個國家都是當時大國俱樂部成員(美、蘇、英、法、德、意、日、中)。如果說大德意志是基本盤,僕從國是勢力範圍的話,這三個大國俱樂部盟友則是德國獲勝關鍵。

義大利、日本自不必說,後來是法西斯三巨頭之一,唯一變數就是希特勒一直致力於結盟,卻沒成的英國。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二戰德軍)

失去英國的同盟,就讓納粹德國失去了唯一勝利的可能。

那麼英國為何寧死也不跟德國結盟咧?

不過兩害相權取其輕而已。

跟德國結盟或許會收穫暫時優勢,也會減輕英國防禦壓力,甚至有成為勝利者可能,但付出的代價卻是英國承受不起的。

原因有三。

首先:

在希特勒的雅利安神族概念中,印度人可是德國人表兄,是聯盟和拉攏的物件,德國致力於拉攏印度人,不等於斷了英國基本盤,讓皇冠上的寶石沒了嗎?

其次:

德國人表現的如此強勢,英國實力卻日漸萎靡,這結盟之後,誰是老大?

再次:

德國的擴張方向,甚至德國盟友義大利、日本的擴張方向也都跟英國衝突,跟德國結盟不是與虎謀皮?

最後:

看似德國和英國昂撒人祖上是一家,都是日耳曼人,可分家這麼多年,矛盾上千年了,這種族同源說誰信誰傻?

要拆了大英帝國,國家利益和擴張方向還有衝突,文化族群有隔閡,英國人也不傻,當然不答應。

除了這之外,英國人還看透了當時的世界時局,也明白,什麼才是自己的獲勝機會。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斯大林)

那就是潛在的兩個世界大國,美國和蘇聯。

當時的大國俱樂部成員,可謂各有各的問題,各有各的訴求。

英國日落西山,只求穩妥,慢點衰弱。

法國一戰重傷,萎靡不振,內鬥不斷。

美國遠在天邊,盛行孤立,只想賺錢。

日本和義大利,野心勃勃,訴求變局。

蘇聯頗具實力,政策曖昧,難以捉摸。

至於納粹德國,直面歐陸,威脅最大。

左右看下去,在英國算盤中,唯一能左右時局的大國,或者說能成英國盟友的。

除了法國外,就是同源同種,利益糾纏的美國和可能面臨共同威脅的蘇聯。

二戰爆發前,英國人就看明白了這一切,其實希特勒也看明白了,但是他依舊在賭,賭英國的短視和耳根軟。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英法)

他為何這麼賭?

因為希特勒看透了法國的虛弱和英國的無力。

可他依舊錯判了局勢,這局勢就是美國的態度和蘇聯的實力。

一戰和二戰時的美俄,可謂完全不同。

一戰時的美國,是最後摘桃子的國家,因為國內和平孤立主義盛行,一直在做生意,下場很晚,這就讓德國人認為,二戰美國也會如此選擇,不會過早干涉戰爭。

一戰時的俄國,

雖然龐大但卻疲軟,兵員雖多,卻戰鬥力不強,內部還有隱憂。

基於這樣的慣性思維,希特勒認為美國不會過早干涉,蘇聯也不足為慮。

誰曾想這都是誤判。

美國在羅斯福新政後,走出經濟泥潭,也因此進入了產能過剩時代,正愁沒地方宣洩產能,二戰爆發,給了他宣洩產能的空間,不賺錢賺政治利益的理由,都足夠美國早早行動了。

同樣,看似虛弱的蘇聯,其實戰爭潛力十足,僅用三個五年計劃,就成了歐洲第一工業國,可不是一推就倒的破房子。

二戰任何戰略謀劃,忽視這兩個國家,都是空中樓閣。

可希特勒卻偏偏錯判了美蘇態度,自顧自弄三層同盟圈,而不去做美蘇的外交工作,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德國外交)

那麼希特勒在二戰爆發前,在外交上到底幹了啥?就值得深究了。

實事求是的說,除了錯判美蘇之外,希特勒的外交舉措算得上可圈可點。

首先:用和平形象麻痺英國,噁心法國。

希特勒剛上臺,就在

1933年5月17日的《日內瓦裁軍會議》上,以痛陳時弊口吻,訴說一戰教訓,宣佈德國將解散軍隊,放棄進攻性武器的研發和採購。

將自己包裝成和平使者後,還要求其他國家跟進,收穫了歐洲人的好感,卻讓死敵法國不安了,直言接受不了德國的建議。

這就給了希特勒批駁法國藉口。

批駁完之後,希特勒順勢退出國聯,用以退為進,獲得了擴軍備戰的道義制高點,噁心的法國人睡不著。

退出國聯後,希特勒下一個妙招就是

:頂住國內反對壓力,在1934年1月26日跟波蘭簽署《德波互不侵犯條約》,跟死仇波蘭和解,拆了法國的東方前線,也迷惑了英國人。

一看英國人迷糊,希特勒又透過擴散反蘇言論方式,讓英國錯誤的認為,德國會成為可靠的新十字軍,抵擋來自東方的威脅,將禍水東引。

這三連手腕,噁心了法國,迷惑了英國,也讓英國人認為,這希特勒可以做朋友。

一看如此,希特勒當然是乘熱打鐵啊。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忽悠英國人)

其次:軟硬兼施靠近拉攏英國。

這軟硬兼施的拉攏,希特勒乾的很有俾斯麥風範,那就是用實力凸顯重要性。

為此,希特勒先是在1935年接連宣佈

:德國已經有空軍了,恢復了徵兵制,還擁有了一隻有30個師的陸軍。

用體現實力方式,讓英國吃了定心丸。

這貨,可以做朋友當東方防線,而且陸軍才30萬人實力可控。

於是英國對德國恢復武裝,不僅不擔憂,還有點高興,更高興的是,希特勒還做出了屬於自己的承諾。

這承諾就是,控制海軍規模只有英國的35%,重申德國對歐洲和平的期許。

由此,才有1935年6月18日的《英德海軍協定》,希特勒用承認英國海上霸權方式,收穫英國的友誼,完成了一戰時俾斯麥都沒完成的事業。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俾斯麥和德皇加冕)

如果一切一直這樣,英國成為德國盟友,真是未可知的事啊。

但歐陸多國力量博弈的局勢和希特勒的野心,讓他如意算盤落空了。

英國曖昧了,跟德國友善了誰最慌?

當然是法國啊,自認為在一戰被英國擺了一道的法國,一看有問題,轉身就跟蘇聯簽了《法蘇雙邊條約》(

1936年2月27日),達成了互相支援條約。

可法國剛簽完條約還沒安心,希特勒就找到了英法關係的漏洞,利用英國反蘇心理,幹了件大事

:那就是在1937年11月,跟義大利還有後來的日本一起,鼓搗出了《反共產國際協定》。

以反蘇為掩護,搞定

三國軸心,還沒惡化跟英國的關係,又把法國噁心的不行。

德國朋友越來越多,弄的戰略形勢大好。

無數德國人都對於希特勒的外交手腕頂禮膜拜,這也讓不少境外的歐洲德意志人心動了,尋求建立大德意志。

然後,就是希特勒對外扶持

“第五縱隊”,鼓譟境外德意志人以公投方式加入德國,兵不血刃完成了第一輪擴張。

這擴張就是吞併奧地利的“鮮花進軍”。

德國出兵奧地利,配合高達99%的公投民意,完成了奧地利吞併。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希特勒的鮮花進軍)

吞併奧地利後,意猶未盡的希特勒的,又以反蘇作為籌碼,在

墨索里尼的斡旋下,於1938年9月28日召開的《慕尼黑會議》上,強令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地區。

希特勒借助德意志民意,一路勝利,收穫滿滿,這一切建立在

詐騙之上的領土訴求,忽悠的英國、法國五迷三道。

可最後的領土訴求,也不過是鬼話而已。

胃口頗大的希特勒,在

《慕尼黑協定》墨跡未乾時,就繼續用民意作為旗幟,吞併了捷克不說,還從立陶宛獲得默默爾港,並指望一鼓作氣,解決波蘭走廊問題。

自此以後,傻乎乎的英國人終於醒悟了,知道了希特勒就是喂不飽的白眼狼。

英國民意也醒悟了,成了德國的敵人。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希特勒瘋狂透支信用,英國人是不會跟德國不死不休的。

而且英國人被忽悠之後的反擊,也讓德國跟別有用心的盟友義大利,成了真心戰友。

在進攻波蘭前,德國和義大利雖然結盟了,卻並非同進同退的戰友,反而各有算計,至於日本,陷入中國戰場,而且遠在天邊,也談不上幫忙。

可認為被忽悠的英國人,惱羞成怒後的

保衛波蘭、希臘、羅馬尼亞承諾,卻讓義大利和蘇聯都有了別樣的心思。

希臘是義大利的目標,英國人干涉,義大利當然不滿。羅馬尼亞跟蘇聯也利益牽扯,英國插手,斯大林也不爽。

這機會讓希特勒看到了,他立馬鼓動義大利行動,順勢跟蘇聯化敵為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協議》對沖了英法同盟的壓力,也將義大利綁上了戰車。

蘇聯和德國關係緩和,共同瓜分波蘭,意味著德國的技術和地理位置,跟蘇聯的人口和廣袤戰略空間聯絡在了一起。

如果他們真就同心同德,將會使全球戰略格局發生劇變。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互不侵犯了)

一看這情況,世界大國懵逼了。

法國是害怕的不行。

英國、美國也

如坐針氈。

至於日本,估計在尋思,之前不是都反蘇嗎,我都準備攻了,你鬧哪出啊?

因此,後來的英美兩國,在遠東一直不敢對日本太強硬,怕真將蘇聯和軸心國推到一起。

正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德國發起了進攻波蘭和法國的戰爭。

顧忌

蘇德聯盟,讓美國不敢輕舉妄動,也讓英國投鼠忌器。

可以這麼說,劍走偏鋒的希特勒的用自己的歪打正著,收穫了一年多視窗期主動權,這主動權一直持續到蘇德戰爭爆發為止。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戰略主動權)

但這即是德國的勝利,也是德國的悲劇。

就如希特勒追求英德同盟一樣,蘇德同盟也是他在二戰握有優勢的無奈方式之一。

德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兩線作戰就是取死之道,只能左右逢源收穫戰略主動。

可蘇聯和德國要形成戰略互信,太難了。

比英德結盟還難。

如何做咧?勝利,唯有持續不斷的勝利,才能在蘇德結盟中佔據主導權。

要不然選擇權就成了斯大林的,胃口也會更大。。

於是,閃擊波蘭後的希特勒,立馬閃擊法國席捲西歐,讓整個世界震驚於德國的實力之後,再去威逼利誘英國。

只要搞定英國,就能沒有後顧之憂的應對蘇聯

:無論是戰是和,都能自由行動。

而這個因由,丘吉爾也看的一清二楚。

他明白,只要英國還在抵抗,蘇聯就不可能跟德國徹底結盟,自己就還有希望。

這希望就是,蘇聯的抵抗和美國不在顧忌蘇德聯盟後的直接下場。

由此,才有了可歌可泣的不列顛空戰。

那一刻英國的堅決抵抗,與其說粉碎了德國進攻,不如說粉碎了蘇德結盟的可能。

搞不定英國,意味著德國沒辦法用英國的勢力範圍和利益,去置換盟友需要的利益,也搞不定潛在盟友的野心。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斯大林的胃口)

可心中訴求的英德聯盟,又讓希特勒首鼠兩端。

面對遲遲搞不定的英國,還有胃口越來越大的蘇聯,希特勒在

糾結數月後,終於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既然搞不定英國,那就幹趴下蘇聯,用戰勝蘇聯的勢頭,再去逼英國就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不得不說,狂人的腦回路就是與眾不同,在希特勒看來

:如果俄國被打倒在地,英國的最後一線希望就破滅了,德國就將成為巴爾幹和整個歐洲的主人。

可希特勒的瘋狂,卻讓自己人都抓狂了。

這自己人就是知道內情的副手赫斯。

一看希特勒瘋了,

赫斯也幹了件瘋狂的事,在閃擊蘇聯前的1941年5月10日晚,駕駛戰機直飛英國,尋求面見英國高層。

他去英國的目的只有一個

:阻止,阻止英德戰爭的同時,找到英國國內親德勢力,讓他們弄政變促成英德同盟,避免希特勒做傻事,同時開戰英國和蘇聯。

赫斯的努力,一點效果沒有。

被丘吉爾鼓動起來的英國人意志堅定,丘吉爾也敏感的察覺到了希特勒進攻蘇聯的企圖,一直在等待這個好訊息的確認。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巴巴羅薩計劃)

然後,就是巴巴羅薩時刻。

德國550萬大軍兵分三路閃擊蘇聯,勝利不斷。

訊息傳來,希特勒冷汗直冒後歡呼勝利。

丘吉爾慶幸之餘,也亢奮異常。

斯大林茫然若失,雖然知道有危險,但真想不到希特勒這麼瘋。

至於日本和義大利,看著進攻蘇聯的德國人,也有點懵逼,進而亞歷山大

:北極熊啊,不好惹啊。

唯一輕鬆點的就是羅斯福了。

因為他明白,蘇德結盟的可能沒了,自己唯一的威脅也沒了。

德國人,就這麼在狂人希特勒帶領下,漸漸徹底失控,從或有勝利可能的戰略狀況下,走上徹底失敗之路。

人類有史以來最精良的一部陸上戰爭機器,呼嘯的衝向遼闊的蘇聯,然後在冬日的泥濘中步履蹣跚,最後在英、美、蘇三大強國的兩線衝擊中徹底解體。

回首歷史,希特勒之所以能成功,皆因為善於鼓動民意,用復興、復仇作為旗幟。

收穫權利的同時,也在萬眾期待中,踏上

“鮮花進軍”,整合了整個德意志。

如果那一刻的他,停下瘋狂的腳步,或許結果又不一樣,可建立千年帝國的夢想,卻讓希特勒完全無法停步,民眾的支援,也讓他失去了冷靜,不明知止。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俾斯麥)

而這,就是他跟前輩俾斯麥的最大差別。

“知止”的俾斯麥,會在勝利不斷時放過奧地利,會在圈德都訴求殖民地時小心翼翼。

可希特勒不會這些啊,他或許很聰明,更善於賭博,卻將自己的國家帶上了悲劇。

德國的悲劇卻成了美蘇的喜劇。

試想,如果沒有希特勒進攻英法。

英法的殖民帝國,那會那麼快垮塌?

如果沒有希特勒攻蘇,美國又如何能借二戰越打越強?蘇聯又如何會成世界兩級?

蘇聯雖然損失慘重,但也算因禍得福。

至於美國,那就更是穩賺不賠了。

可嘆希特勒機關算盡,換來的卻是美蘇兩強崛起,德國日薄西山。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新時代)

這教訓,用一句所謂的“好戰必亡”來蓋棺定論,可說不透?

加一句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貌似差不離。

而這樣的事情,依舊在今日上演。

持續三百多天的大毛、二毛之爭,搞不好三毛也要下水。

最後誰得益?誰吃虧?誰流血,誰犧牲?

貌似都不是參與方,而是遠在大洋彼岸的拱火方。

古今觀之,思之,慎之,鑑之。

弄3層同盟拉攏蘇聯英國,1文看懂德國大戰略,希特勒離勝利有多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