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漢字自己會說話154(間簡)

  • 由 紅嶺浸道 發表于 綜合
  • 2022-12-21
簡介這些竹片的形成,對文字工作者來說,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減少字數並刻字”的過程,所以,對於這些編好的有“縫隙”的竹片,給它起了一個符合其整個形成過程,還很有“場景感”的字“簡”

間是日字旁嗎

漢字自己會說話154(間簡)

關於“間”字的主流解讀:

漢字自己會說話154(間簡)

其實,這種解讀有些粗糙,“間”所表達的場景是“從門縫隙中可以看見月亮或太陽的光亮”。所以,“間”的本字寫法必須有“日”或“月”:

漢字自己會說話154(間簡)

漢字自己會說話154(間簡)

漢字自己會說話154(間簡)

但是“閒”字,其本義是“兩扇門之間的木棍,用來固定兩扇門板,防止他人或野獸侵入”。後來引申為,人沒有事情幹,關著門在室內,不勞動。還有的引申義為門檻,如,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間”起源於“兩扇門之間的縫隙”,一般來表“縫隙”。

我們再來看“簡”字:

漢字自己會說話154(間簡)

這個解讀只弄錯了一點,即“簡”並非簡上“字與字間有空隙”,而是指“竹片之間的空隙”。

因為古代刻寫了字的竹片需要“編”起來。

大家知道,以古代的刻字技術,一片竹片能夠寫下的字數極為有限,通常要表達一個完整清晰的意思必須使用一片以上的竹片,所以必須把這些竹片編起來。這也是“篇”、“編”等字的由來。

可為什麼這樣的竹片被古人稱為“簡”呢?

首先,其製作比較費工費力。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語,就讓我們知道,這用來寫字的“竹片”,得“整理工整”,還得“又曬又烤”的,所以書籍在古代是“奢侈品”。

其次,還與其書寫過程有關。因為一片“竹片”能夠刻寫的字太有限了,為節省計,必須想辦法把“字數”減下來,還得表達出所要表達的意思。這也是“簡”與“減”同音的原因。

這時,就需要“十分用心”地將文字數量進行“減少”,並將“減少後文字”刻寫在“竹片”上。故而這個過程,要求很高,需要較深厚的文字功底,還得付出巨大的心力。這些竹片的形成,對文字工作者來說,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減少字數並刻字”的過程,所以,對於這些編好的有“縫隙”的竹片,給它起了一個符合其整個形成過程,還很有“場景感”的字“簡”。

明白了這些,就明白了古文字為什麼都非常

精練

。我們讀“文言文”不容易,其實古人寫出“文言文”更不容易,因為“文言文”也不是他們的日常用語。

想要體會他們的“日常用語”,可以細讀《論語》,其中有很多是原汁原味的“日常用語”。

比如:子貢方人,子曰:“賜也,閒乎哉?夫我則不暇!”(子貢也叫端木賜,他去糾正別人。孔子就跟他說:“端木賜啊端木賜,你是不是閒得慌?你看我,就沒有那個閒工夫!”)。孔子的原話,多讀幾遍,一個活靈活現的古人就站在你面前啦!

說遠了,再回到“簡”字。我解讀簡字是因為,在讀《易經》中的“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時,沒讀明白,現在明白這句話了:“乾因為易(持續變化),才能夠感悟通透:坤依據簡(“明確清晰”之簡單),才可以發揮其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