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 由 中科院物理所 發表于 綜合
  • 2022-12-20
簡介一顆來自巴西(Juína, Brazil)的鑽石,內部含有的包裹體具有很強的儲水能力,表明地球轉換帶(地下410-660km)內可能存在水 | 圖片來源:Richard SiemensUniversity of Alberta2018年,

低價耳環如何盈利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正文共3263字,預計閱讀時間約為8分鐘

也可點選本篇推文音訊,

用耳朵聆聽知識~

在鑽石銷售中,有些鑽石會因為其中包裹著雜質被評為瑕疵級,從而價格稍低。這些雜質被稱為鑽石的包裹體,大多數情況下,具有包裹體的鑽石售價都會相對較低,但極少數包裹體卻會讓鑽石身價倍增,甚至具有極佳的科研價值。

全世界僅有兩顆的“雙鑽”

天然鑽石大都形成於地下150千米-250千米的地幔處,年齡在10到35億年之間,少數鑽石的形成深度甚至可達800千米。在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下,含碳元素的液體溶解並取代了各種礦物,逐漸增長,鑽石就隨之形成。

在鑽石形成的過程中或形成後,一些物質被其捕獲、包裹起來,成為鑽石的一部分,這些物質就是包裹體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從各類鑽石中,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包裹體” |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包裹體的種類多樣。比鑽石形成更早的包裹體,叫“

原生包裹體

”;與鑽石同時形成,則稱為“

同生包裹體

”;在形成之後產生的,則稱為“

次生包裹體

”;根據包裹體相態的不同,則可以分成

固相、液相和氣相包裹體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粉紅色鑽石中的柯石英包裹體 |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礦物中的流體包裹體。在形成後隨著礦物的冷卻,流體收縮形成了一個小氣泡 | 圖片來源:Wikipedia

有趣的是,即使是

鑽石本身,也可能成為自己的“包裹體”:一顆大鑽石包裹著一顆小鑽石,呈現出奇特的“雙鑽”(Double diamonds)

。2019年,第一顆“雙鑽”在俄羅斯雅庫特(Yakutia, Russia)被發現;2021年,第二顆“雙鑽”在西澳大利亞(Western Australia)的埃倫代爾鑽石場(Ellendale Diamond Field)被開採出來。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2021年,在西澳大利亞發現的“鑽石中的鑽石” | 圖片來源:Wikipedia

形成後的鑽石,物理性質極其穩定。即使在地下深處高溫高壓的環境下,也幾乎不會發生改變,因此包含在其中的包裹體也可以保持原本的狀態。隨著火山噴發,地下深處的鑽石被帶到地表,成為我們研究地球深部物質的唯一來源。

根據鑽石中的包裹體,我們可以得知鑽石形成時的環境,分析地球深處的物質組成,探究地球內部的秘密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2022年1月15日,湯加(Tonga)火山爆發。正是伴隨著這種火山爆發,地球深部的物質才能被帶到地表,鑽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員 | 圖片來源:Wikipedia

帶“餡”的鑽石,科學家的最愛

在眾多的物質中,作為生命之源的水,最令科學家們著迷。地球上的水,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迴圈:江河湖海的水,在蒸發作用下進入大氣形成雲,雲遇冷凝結變成降水又回到了大地,山川草木涵養了降水,水順著土壤、岩石滲入地下,在岩土體的孔隙中經過漫長的運動又成為泉水勃勃噴湧而出,週而復始——這是

地表水迴圈(又稱水迴圈)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地表水迴圈(又稱水迴圈)的過程 | 圖片來源:USGS

地表水迴圈,滋養了生命,為動植物提供了生命活動所必備的水源。然而,在地表水迴圈之外,還存在著一個

“深部水迴圈”:在板塊運動的作用下,水隨著俯衝的海洋板塊進入地球內部,一直到達地幔深處,然後因岩漿活動重回地面

。相關分析表明,

地幔中的水量可能是地表海水體積的1/4~4倍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水隨著俯衝的板塊進入地下(標號5),在軟流圈甚至更深處運動(標號1),最終伴隨著火山噴發(標號3)、大洋中脊(標號12)和島弧(標號15)回到地表 | 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是,地球內部的環境極其複雜。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礦物大多呈脫水狀態,儲水能力很有限。地球深處真的有水嗎?它們到底在哪兒?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我們如何才能見到地球內部的水呢?

如今人類鑽探所能達到的地下最深處也不過只有12千米,根本沒法獲取地球內部的物質。所幸,

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來自地球深部的信使——鑽石。攜帶著包裹體的鑽石,就如同一個時間膠囊,穿越時間與空間,把地球內部的資訊傳遞給我們

2014年,科學家們在一顆來自巴西的鑽石中發現了一種

尖晶橄欖石(ringwoodite)包裹體,這種包裹體具有很強的儲水能力。這顆鑽石來自地下410千米-660千米之間的轉換帶(Transition Zone),證明至少在轉換帶的區域性地區有水存在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一顆來自巴西(Juína, Brazil)的鑽石,內部含有的包裹體具有很強的儲水能力,表明地球轉換帶(地下410-660km)內可能存在水 | 圖片來源:Richard Siemens/University of Alberta

2018年,

在一顆來自地下610千米-800千米之間的鑽石中,科學家們發現了冰-Ⅶ(Ice-Ⅶ)的存在

。這是一種在高溫高壓下由水結晶而形成的冰,也是首次在鑽石中直接觀察到“水”。儘管非常微小,但是這無疑證明了在地下極端的環境下,水可以存在。

小知識

水分子在不同溫度和壓力下形成的冰,其內部氧原子、氫原子,以及水分子之間的排列形式不同,導致晶體結構不同。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19種不同冰的晶體結構。我們平時看到冰、雪,都為Ⅰ型冰,水分子呈六面體排布。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鑽石中的水散射出的X射線(箭頭指向的白色部分)表明,在地球深部有水的存在 |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2022年,在一顆來自非洲波札那卡羅維礦(the Karowe mine, Botswana)的1。5克拉寶石級鑽石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系列的礦物包裹體。這顆鑽石來自地下660千米深的地幔轉換帶處。對其包裹體的分析表明,這顆鑽石形成於一個富含水的地下環境中,說明在鑽石形成的地下660千米處,有水的廣泛存在。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左圖為鑽石中的包裹體5,含有水合尖晶橄欖石(Ringwoodite,Rw)+頑火輝石(Enstatite, En)+鐵方鎂石(Ferropericlase,Fp),右側包裹體1主要為頑火輝石(En)|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經鑑定,無色透明的包裹體1(a-c)和包裹體2b、包裹體6、包裹體8為頑火輝石;包裹體2a為含有頑火輝石與尖晶橄欖石接觸的雙相包體,2c則可能由尖晶橄欖石轉化而來;包裹體4中存在和鈣鈦礦的結構;包裹體10為鐵方鎂石。所有的包裹體,顯示這顆鑽石形成於富水環境中 |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由此可見,地球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水球”。廣闊的海洋,佔據了地表70%以上的面積,而深不可測的地下,竟然也是一個含有大量水的“汪洋世界”。地球淺部的水,對生命的產生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哺育著萬物生靈,是名副其實的“生命之源”。那麼,地球深部的水,又有什麼作用呢?

其實,不僅生物離不開水,地球的“生命”也一樣離不開水。

水對地球內部的運動、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水在板塊運動等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入地下的水,可以降低地幔熔融溫度;岩漿中的含水量越多,就越容易引起火山噴發,爆炸性也越強;同時,水也是地球深部發生流體交代作用的主體,可以促進元素的傳輸,加強擴散作用,影響礦物和岩石的形成與轉換。此外,地震波的傳播也受到地球深部水的影響。

“水貨”鑽石?其實也還行……

水在地球深部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圖片來源:veer相簿

總而言之,一顆顆“大水貨”鑽石,沒能成為愛情的信物,卻因為其中含有的“水”,成為科學家們眼中的寶貝。

編輯:深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