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長五”送“嫦五”,目標月球 蓄勢待發!

  • 由 中國經濟網 發表于 綜合
  • 2022-12-03
簡介11月17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本次任務是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第二次應用性發射此前已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探月工程嫦

火箭座椅有什麼好處

11月17日

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

和嫦娥五號探測器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

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本次任務是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

第二次應用性發射

此前已成功發射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

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

計劃實現月面自動取樣返回

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是我國航天領域

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長五”送“嫦五”,目標月球 蓄勢待發!

隨著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簡稱“大火箭”)轉移至發射區,有著“大火箭”座駕之稱的活動發射平臺也在其飛行任務中亮相。這套活動發射平臺創三個國內之“最”。

規模最大

我國現役的各型號發射平臺的規模是根據現役運載火箭的實際情況研製的,在“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建成之前,長征二號F火箭的發射平臺為國內最大的發射平臺,長24米多、寬22米,高8米多,能夠適應最大直徑為3。35米的芯級箭體。而航天科技集團中一院新研製的“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高近70米 ,相當於24層樓的高度 ;臺體的上表面面積達600多平方米 ,相當於一個半籃球場 ,整個平臺自重近2000噸 。

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承載能力最強、系統最複雜、技術最先進的發射平臺。

整合度最高

天氣好時,在發射中心就可以看到“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臍帶塔就像衛士一樣筆直地佇立在臺體上,這在以往的火箭發射平臺上是看不到的。

除了這個最直觀的不同外,“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與以往的發射平臺相比,還少了供電車輛。發射平臺上集成了機械、電控、液壓、供配電、驅動控制、空調、環境保障、環境監測、影片監視、照明、加註、供氣等系統於一體,而且首次設定了臍帶塔、擺杆、前置裝置工作間、尾端服務塔、加註管路、供氣管路、噴水管路等多項裝置,是機、電、液、氣一體化大型綜合性發射平臺。

將原來發射塔上的上百臺地面裝置整合在發射臺上,有什麼好處呢?原來,更多的測試工作、連線工作,都是在固定塔上完成。現在,火箭的總裝、測試、跟地面裝置的介面關係,都可以在技術廠房完成。這樣在運輸過程中就能夠保持介面不變、狀態不變,可以直接運輸到固定塔。科研人員的目標是三四天就完成發射準備工作。

如此一來,火箭在發射塔的準備流程可以成倍縮短。

技術最先進

在“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的上表面,有12 根像柱子一樣的支撐裝置,這是火箭在發射臺上的“座椅”,研製人員用了3 年多的時間開發出了“十二點調平技術”,讓火箭可以“坐”得又直又穩 ,這不僅讓火箭受力較好,而且有利於火箭的瞄準、發射。

一般的火箭都是4 個點支撐,但是“大火箭”的體積遠遠大於以往火箭,需要增加支撐點。研製人員借鑑了“三點調平技術”“四點調平技術”,克服了技術跨度大、調整難度大等困難,研製出“十二點調平技術”。這項技術完全是自動控制的,以後,操作人員只要一按鍵,幾分鐘就可以使“大火箭”實現自動調平,安坐在發射臺上了。

除了這種直觀可以看到的先進技術外,還有一些看不到的“先進性”。比如,“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上法蘭之間連線所用的螺栓和相應的載入技術。

海南文昌發射場高溫、高溼、多鹽霧,但是合練任務期間,“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的螺栓沒有一個生鏽,這是因為在出廠前,技術人員對這些螺栓進行了防腐工藝處理。而且,他們還在安裝螺栓時採用了一種特殊技術,可以防止發射平臺在執行、工作過程中使螺栓發生鬆動,完全可以保證螺栓的可靠性。

“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上,像這樣的新技術還有十幾項,它們都是確保火箭安全、穩妥、可靠的基石。正是這些先進的技術,才讓“大火箭”活動發射平臺的先進性遙遙領先於國內已有的發射平臺。我們期待它“英姿颯爽”地將“大火箭”送上征程。

“嫦娥”奔月靠什麼?

自2007年起,先後有長征三號甲火箭(簡稱“長三甲火箭”)、長征三號丙火箭 (簡稱“長三丙火箭”)、長征三號乙火箭 (簡稱“長三乙火箭”)成功助力“嫦娥”奔月。此次發射,是長征五號火箭首次發射月球探測器,也是長征系列火箭第五次護送“嫦娥” 。長征五號即將成為參與探月工程的第四型火箭。

我們祖先向往月球,探月夢想由來已久,神話故事中,嫦娥服下丹藥,飛上月球。如今,現實中的“嫦娥”,在長征系列火箭的託舉下,奔月已不再是神話。

長征三號甲火箭:率先登上中國探月舞臺的先鋒

發射“嫦娥”記錄:2007年10月24日,長征三號甲遙十四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拉開了中國人探索月球的大幕,首次實現零視窗發射。

長征三號甲火箭1994年2月8日首飛圓滿成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2。6噸,在充分繼承長征三號火箭成熟技術的基礎上,突破了以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動調陀螺四軸平臺、冷氦加溫增壓和氫氣能源雙擺伺服機構4大關鍵技術為代表的上百項新技術專案,使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跨上一個新臺階,至今保持著100%的發射成功率。

長征三號丙火箭:中國獨一無二的非全對稱火箭

發射“嫦娥”記錄:2010年10月1日,長征三號丙遙七火箭,將嫦娥二號衛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重新整理了中國探月工程新高度,也是我國火箭首次將衛星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長征三號丙火箭2008年4月25日首飛圓滿成功,標準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達到3。7噸,它由長三乙火箭去掉1、3助推器而來,是中國獨一無二的非全對稱火箭,它的誕生使我國高軌任務運載能力分佈更加合理,也標誌著我國突破非全對稱火箭設計技術,實現了長三甲系列火箭真正的系列化、組合化。截至目前,長三丙火箭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獲得圓滿成功。

長征三號乙火箭:唯一一型兩次參與探月工程的火箭

發射“嫦娥”記錄1:2013年12月2日,長征三號乙遙二十三火箭,成功發射攜帶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的嫦娥三號探測器,標誌著探月工程第二步進入實施階段。

發射“嫦娥”記錄2:2018年12月8日,長三乙遙三十火箭,將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嫦娥四號”成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長征三號乙火箭1996年2月15日首飛,標準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達到5。5噸,它是在國際市場需求的牽引下,以長三甲火箭為基礎,“上改下捆”研製而成,是長三甲系列火箭的主力火箭。長三乙火箭雖然首飛失敗,但在全面的質量整頓和歸零後,圓滿完成了多項國外商業衛星發射,真正走出國門,在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長三乙火箭為適應探月工程要求,開展了多項針對性研製,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成為了唯一一型兩次護送“嫦娥”的火箭。

長征五號火箭:體積最大、能力最強的新生代火箭

長征五號火箭2016年11月3日首飛圓滿成功,是我國首型5米芯級直徑的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總長約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25噸級,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4噸級,運載能力、運載效率等重要效能指標均居世界先進水平。長征五號火箭主要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載人空間站、火星探測等重大專項任務,也可用於不同地球軌道大型載荷及其他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與其他火箭相比,長征五號系列火箭體積最大、能力最強,準備時間最長,在高密度發射狀態下,研製團隊採取多發並行的方式,分別在北京、天津、文昌同步開展工作,才保證了嫦娥五號按時從地球出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