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中國最早的“管理聖經”,比西方管理學早兩千多年,至今仍有用

  • 由 暗盒子 發表于 綜合
  • 2022-11-29
簡介現代管理學主張激勵法則,所謂“損不足以奉有餘”,畢竟這樣才能引進競爭,獎前懲後,可您仔細思量,這只是方法論,管理的最高準則、最終目的肯定是追求公平正義,這也正是老子所說的“損有餘而補不足”

想要做管理需要學什麼

《道德經》可以算是史上最早的管理學聖經,其“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名言,言簡意賅,一語道破管理玄機。這裡的“小鮮”泛指民眾,“烹”就是使命、戰略和方法論。

相比之下,西方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提出“目標管理”學說,與老子的管理思想相近,時間上卻晚了2000多年。

如今,管理學已成為一種時髦的顯學,滲透在國家治理、公司治理,甚至家庭治理等方方面面。所謂“三人成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團隊,團隊就需要管理。

那麼,《道德經》對現代管理學有何啟發呢?

中國最早的“管理聖經”,比西方管理學早兩千多年,至今仍有用

德魯克

1

《道德經》幾乎所有章節都在談管理之道,其中第17章講到了管理的層次、段位,並對管理做出了提綱挈領式的闡述——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意思是說:最好的管理者,民眾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管理者,民眾親近他並且讚美他;再次的管理者,民眾畏懼他;更次的管理者,民眾則輕蔑他、辱罵他。正是因為管理者的誠信不足,民眾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管理者是多麼悠閒,他很少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在這裡,老子將管理者分為四個等級:最好的管理者,只管大政方針,很少插手具體事務,民眾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管理者(也算好的),為人隨和,所做作為也得到大家的贊同;再次的管理者(已經不算好了,勉強算合格),憑藉自己的權威來管理,因此民眾都怕他;最差的管理者(不合格),民眾不僅藐視他,還在背後辱罵他,他能否管理好大家,可見一斑。

那麼,最高階的管理是什麼呢?老子說,他很少發號施令,總是善於把握時機,在關鍵時刻給予引導,因此自己很輕鬆,就把大家管好了,而大家並不覺得被他管理,反而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中國最早的“管理聖經”,比西方管理學早兩千多年,至今仍有用

老子

2

如何做到如此高明的管理者?《道德經》在不同章節從不同的方面給與了闡述,小編在此將其整理歸納如下:1、不與民爭;2、保持謙讓;3、提倡淳樸誠信;4、追求公平正義;5、無為。下面分而述之。

1、《道德經》第66章講:“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江海之所以能吸引百穀的河流,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就必須用言辭表示謙下,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後面。因此,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人民之上,人民卻不感到負擔沉重;居人民之前,人民卻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他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放在職場中,意思也簡單明瞭。你既然是領導,就不要跟部下爭搶功勞,凡事把部下推上去,而把自己隱藏在幕後。部下幹出成績,自然也會算你的功勞,這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道德經》第68章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意思是說:善於帶兵的將帥,都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發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別人都表示謙下。這就是不與人爭的品德,也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是符合自然的道理。

3

3、《道德經》第65章講:“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這裡的“智”並非智慧的意思,而是指“巧詐”、“花花腸子”,“愚”也不是愚蠢的意思,而是樸實的意思。因此,這段應這樣理解: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巧智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朴實。人們之所以難治理,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之福。瞭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法則,經常瞭解這個法則,就叫“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復歸到真樸,然後才能極大地順乎於自然。

4、《道德經》第77章講:“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意思是說:自然的規律,不是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就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而且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乍一看,這個說法與現代的管理學相悖。現代管理學主張激勵法則,所謂“損不足以奉有餘”,畢竟這樣才能引進競爭,獎前懲後,可您仔細思量,這只是方法論,管理的最高準則、最終目的肯定是追求公平正義,這也正是老子所說的“損有餘而補不足”。

5、《道德經》第57章講:“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意思是說:以無為、清靜之道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不擾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人民的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增加。所以有道的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慾,人民就自然淳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