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千古帝王:晉文公重耳與清明節的故事

  • 由 搞笑雨欣聊白領 發表于 武術
  • 2021-06-13
簡介相比清明節,“寒食節”的歷史感更飽滿,因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前697年-前628年)紀念介子推(一說“介之推”)而千古流傳

拴馬樁耳真的有福氣嗎

您可能也喜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現代職場人士的啟示》

千古帝王:晉文公重耳與清明節的故事

每年的4月5日前後,春分節氣之後15天,視太陽到達黃道15°時,為清明節氣。

“清明”是24節氣中唯一一個節日,因為與中國傳統習俗中的“寒食節”臨近,所以二節合一,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相比清明節,“寒食節”的歷史感更飽滿,因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前697年-前628年)紀念介子推(一說“介之推”)而千古流傳。

千古帝王:晉文公重耳與清明節的故事

01

話說當年,重耳的父親晉獻公晚年昏庸,寵愛妖冶的驪姬,為了讓驪姬生的兒子奚齊繼承君位,在驪姬的挑唆下,害死了太子申生,老二重耳一看這架勢,可了不得,趕緊跑吧,於是就和他舅舅狐偃、介於推等一幫大臣逃到了狄國。

重耳,這個名字好奇怪呦!

重耳應當讀作重(chóng)耳,重複的意思,他出生時,除正常的耳朵外,耳前還有一個或幾個耳贅,醫學上稱為“副耳”,民間叫做“拴馬樁”。

重耳還有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晉成公,他的名字叫“黑臀”,應該是這個孩子出生時屁股比較黑青,這反映了當時古人以身體特徵命名的流行。

類似還有《道德經》作者老子姓李名耳,也就是大耳朵,是不是感覺古人起名好可愛。

民間有一種說法,副耳是‘拴馬樁”,這樣的人有福氣,也算是巧合,舟車勞頓的重耳從43歲開始流亡生活,在外19年,歷經磨難,終於在62歲回國,就位晉國國君,勵精圖治,國富兵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真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02

19年的流亡,讓重耳面黃肌瘦,身體極度虛弱。

有一天,他們團隊逃到了衛國的深山老林裡,迷了路,幾日斷糧,重耳快要餓死了,他的大臣介子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在山溝裡,用尖刀從腿上生生割下了一塊,連同野菜煮成了一鍋鮮美的肉湯,救活了重耳。

當重耳得知這是介子推“割股奉君“,親手熬肉時,感動了,汗顏了,表示一定不會辜負忠臣救命之恩。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護送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

歷經磨難的重耳當上國君後,自然忘不了那些護送他的忠臣,於是他重重賞賜,卻唯獨忘了介子推。

千古帝王:晉文公重耳與清明節的故事

03

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山西綿山隱居去了。

後來有大臣提醒,晉文公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於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

山火熄滅後,晉文公親自率人進山尋找,在一棵老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他揹著母親的屍體。

千古帝王:晉文公重耳與清明節的故事

晉文公見狀,嚎啕慟哭。

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

割肉奉君盡忠心,但願主公賞清明;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

04

看後,晉文公感到很內疚,悲痛萬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綿山為介山,將一山崗定為他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

他還下令讓隨從人員把焚燒林的殘木拾上幾塊,給自己做了一雙木鞋。他每天上朝時都要穿上木鞋在宮廳行走,呱嗒呱嗒地聲音提醒自己看著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後來人們將最忠誠的最尊敬的朋友稱作“足下”。

晉文公重耳為了讓全國人民向忠臣義士介子推學習,下令全國上下在介子推逝世這天不能舉火炊煙,並把這天稱為“寒食”。

千古帝王:晉文公重耳與清明節的故事

05

“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相近,而且介子推給重耳的詩中又有“清明”二字,後來寒食清明逐漸二節合一,到了唐代還要放假一週紀念哀悼。

“(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

而清明除了與春節、端午、中秋並稱四大傳統節日外,還與除夕、盂蘭節(中元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四大祭祖孝親節日,流傳至今。

(作者:麒名哥? 中國民俗學會會員?)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