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 由 太宗說史 發表于 武術
  • 2022-10-08
簡介如果說秦國還有能夠調動的大軍,秦昭襄王一定調動大軍支援白起,但是當時的秦昭襄王並沒有那樣做

鐵戟的讀音怎麼讀

秦國統一六國靠的是整體的國力,不是某一個人。就算白起不死,秦國也絕不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兩個人的通力合作——白起之死

秦昭襄王五十年,白起在杜郵自刎而死,他為什麼要自刎而死呢?因為秦昭襄王賜給了他一把劍,意思就是叫他自己死。

白起這一輩子,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瞭如何為秦國開疆擴土上。由於他的存在,大大加俠了秦國統一六國的腳步。

當時的楚國作為第二大強國,是誰將它打到遷都的,將它的宗廟毀掉的呢?是白起。

無論是韓國,還是魏國,單拿哪一個出來都不會與秦國有一戰之力,但要是兩個結合在一起,倒是有一戰之力。

然而這一戰之力卻被白起徹底摧毀。

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殲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從此之後,韓、魏一直組織不起一支有規模的大軍抵抗秦軍。

白起對於秦國而言,戰功赫赫,要是論武功,在此之前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超過他,但為什麼秦昭襄王還是要他死呢?

主要原因在於他不肯聽話,次要原因在於有人陷害他。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趙爆發長平之戰,此戰以秦國勝利告終。

長平之戰對於戰國的歷史而言有著很大的影響性,因為當時的趙國是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

隨著長平之戰的發生,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命喪長平,再也沒有了與秦國一爭高下的機會。

因此,白起想要趁著長平之戰的餘威,一舉蕩平趙國的都城邯鄲。

這也是為什麼白起放了二百四十名趙國士兵回到趙國,因為這二百四十名士兵能給趙國上下帶來恐慌。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但可惜的是,他既定的戰略目標沒有完成,

趙國損失了四十五萬的大軍是不假,但是秦國也損失了三十萬的大軍,這對於秦國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要知道長平之戰秦國的總投入兵力也才六十五萬,這一損失就損失掉了一半,而在這之前,秦、趙已經對峙了三年,士兵的狀況可想而知。

為了避免出現不安定因素,秦昭襄王對白起下了班師回朝的命令。白起無奈,只能聽從。

秦昭襄王本人雖然想撤兵,但是在正式下達撤兵的命令之前,他框了趙國一把,要趙國乖乖的交出六座城池,要不然不會撤兵。

趙國迫於秦國的淫威,只能答應。但是隨著秦國的兵一撤,超國翻臉的速度比翻書還要快,不肯將六座城池交出來。

還表示,你要有本事,就過來拿,要沒本事的話,就憋著。

趙國為什麼突然有底氣了呢?因為此時的趙國與魏國、楚國達成了聯盟。

一個國家打不過你秦國,三個國家呢?

此時的秦昭襄王已經將近七十歲,在位五十年,在這期間,只有他騙別人,還沒有人敢騙他。

他當年將楚懷王騙到秦國,結果將其囚禁,這一囚禁就是一輩子。

趙國的欺騙嚴重影響到了他那原本就不純潔的心靈,當即發兵攻打邯鄲。不過統帥不是白起,而是相比於白起籍籍無名的王陵。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此時的趙國已經從長平之戰的陰影中緩過來,全國上下並沒有任何一個人恐慌,反而每一個人都有為國捐軀的決心。

因為秦國殺害了他們的家人。

邯鄲雖小,但人心的力量大,眾志成城,豈是秦軍能夠撼動得了的。

再加上有魏、楚聯軍,秦國更加沒有撼動的可能,就連白起也是這麼認為。

秦昭襄王前後三次啟用他,他不但不聽命,還勸秦昭襄王趕緊認命退兵。

兵已經發了出去,要是什麼都沒有得到就退回來,那丟的可不止秦昭襄王一個人的臉,丟的是整個秦國的臉。

秦昭襄王當然不肯善罷甘休。

但是白起卻一直拒絕前往前線,秦昭襄王惱羞成怒,將白起削職為民,同時將其發配到陰密,充當士兵。

如果事情就發展到這裡,白起或許就能夠善終,但上天偏偏不給他善終的機會。

關鍵時刻,丞相范雎出來添了一把柴,直接導致了白起的死亡。

他說白起在出城的時候,滿臉的不爽,還振振有詞,明擺著就是對秦昭襄王的處理有意見。

天天看著前線送過來的戰敗戰報,秦昭襄王原本就憋了一肚子的氣,經過范雎這一激,他才踢了一把劍給白起。

“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范雎為什麼要將白起置於死地呢?因為白起跟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死對頭。

提拔白起的人是前任秦國丞相魏冉,而擠走魏冉的人就是范雎(秦國“遠交近攻”的國策就是他提出來的)。

其實,長平之戰秦國戰勝就直接班師回朝,明面上看是秦昭襄王的命令,但實際上范雎也出了一份力。

因為他不想白起的功勞在他之上。

現如今的他是丞相,白起是大將軍,兩個人能夠持平。

白起要是攻破邯鄲,到時候官職將封無可封,只能封最高的虛職,也就是位列三公,而他就得屈居白起之下。

俗話說,醉臥沙場君莫笑,自古征戰幾人還。

但像白起這種有能力的大將軍,有幾個是死在戰場上的,不都是死在自己人的手裡,就比如後來能夠與白起齊名的韓信。

兵力不足

當時秦國能夠調動的大軍也就只有六十五萬,這一點從長平之戰就可以看得出來。

長平之戰白起以六十五萬大軍包圍趙國的四十五萬大軍。《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要有十倍的兵力才能夠將一支大軍包圍。

而當時別說十倍,白起連兩倍都沒有,他能夠將趙軍包圍,主要靠的是地形優勢,長平地區多山,秦軍可以居高臨下對趙軍發起進攻。

再加上秦軍在自己駐地的基礎上修建了長城,趙軍也在自己駐地的基礎上修建了長城。

由於趙括全軍出動,直接導致後方薄弱,給了秦軍包抄的機會。

趙軍就這麼被夾在大山裡,如果白起的兵力足夠,趙軍是怎麼突也突不出去的。

但是白起的兵力嚴重不足,白起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向秦昭襄王發去了求救訊息。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如果說秦國還有能夠調動的大軍,秦昭襄王一定調動大軍支援白起,但是當時的秦昭襄王並沒有那樣做。

而是親自趕到河內招兵,宣佈凡是十五歲以上的百姓,只要到長平支援白起,那麼就有一級爵位。

一級爵位是什麼概念呢?有田,有房,有僕人,當然都是以一為計量單位。

這還僅僅是支援白起,要是還在戰場上殺了幾個人,那直接就是秦軍中的軍官。

可見,秦昭襄王給出的條件足夠誘人,同時也可見秦國當時實在是調不出大軍,要不然秦昭襄王不至於下這麼大的血本。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上面已經說過,秦國雖然戰勝趙軍,將趙國那四十五萬大軍永遠留在了長平,但由於兵力懸殊不大,秦國也損失了三十萬大軍。

等同於總兵力六十五萬的秦國,此時能夠調動的大軍只剩下了三十五萬。

要想指望這三十五萬的大軍統一六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要知道,單單只是一個楚國,就有五十萬大軍。而趙國雖然經歷了長平之戰,但能夠調動的大軍還有二十萬。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秦國用了多少年的時間才將能夠調動的大軍恢復到六十五萬呢?二十多年。

因為秦國下一次調動六十五萬大軍的君王是秦始皇,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已經過了二十多年。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明確記載,秦始皇這次調動的六十五萬大軍,是秦國能夠調動的全部軍隊,而目標正是楚國。

“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有的人可能會想,難不成就不能是秦國之前用不著六十五萬大軍嗎?

如果說秦國之前就有六十五萬大軍,那麼到秦始皇,大軍的數量絕對不止六十五萬,而是七十萬,八十萬,甚至一百萬。

其實只要想一想,就能夠明白,士兵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士兵,而是要等到成年才能成為士兵。而成年是多少歲呢?恰好就是二十歲。

秦始皇十三歲即位,也是在二十二歲才行加冠禮,正式掌權。

戰國時期的人均壽命是在三十一歲,而白起死的時候已經是七十五歲,嚴重超過了人均壽命。

就算不殺他,讓他活,他又能活到多少歲?難不成他還能活一百歲,等到秦國的兵力重新恢復?

就算他真的能夠活到一百歲,那時候的他估計連話都說不清楚,走路都得需要人扶著,哪一個皇帝敢用這種人統率大軍。

要知道,廉頗年僅七十歲,趙悼襄王就認為他已經不堪重用。

更何況一百歲的白起,無論如何,白起是絕對看不到秦國統一六國的那一天。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糧食接濟不上

秦昭襄王命令白起退兵,除了士兵不堪重負這一層原因,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秦國出現了大災荒。

雖然這一次的災荒在史書上並沒有大寫特寫,但是卻能夠從秦昭襄王說的話裡看出來。

秦昭襄王三次勸白起趕往前線領導秦軍攻打邯鄲,其中有一次就曾說道,不讓白起繼續攻打趙國的原因是因為“國虛民飢”。

“前年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戰國策·昭王既息民繕兵》

這個國虛很容易理解,指的就是士兵,而民飢指的並不是百姓飢餓,而是國家出現災荒,為什麼這麼說呢?

長平之戰趙軍被包圍四十六天,在這四十六天的時間裡,趙軍沒有任何的食物來源。因為白起將他們與輜重部隊進行了分割。

在這期間,趙軍吃盡了一切能夠吃的,就比如馬匹、野菜、草根。但馬匹、野菜、草根終究有限,再怎麼多也經不住四十五萬趙軍吃。

可想而知,趙軍當時餓到了什麼程度,但是各種史書對於趙軍的飢餓,只是“無食”,或者“不得食”來形容,根本沒有提到“飢”一字。

而無論是《墨子》還是《說文》或者《爾雅》,對於“飢”的理解都是“五穀不熟謂之飢”,也就是災荒的意思。

這個“民飢”指的就是百姓因為災荒,收成大減,而吃不上飯。

秦國的糧食出現了問題,而一旦對趙、楚、魏三國用兵,那一定是長時間的戰爭。

畢竟邯鄲是趙國的底線,趙國一步也不能退,而魏、楚也會與趙國站在同一立場上,堅決不退。

因為趙國滅亡,下一個明擺著就會輪到它們。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而經過長平之戰,秦軍能夠調動的大軍就只剩下了三十萬,以三十萬大軍對抗三個國家的聯軍,明顯兵力尚有不足。

就算白起也不敢盲目發動攻擊,畢竟那可是秦國老本。

而戰爭拖延的時間一長,秦國的糧食就會出現問題,到時候秦軍自然得撤退。

這一撤退,下一次進攻都不知道是牛年馬月,一個趙國都滅不了,更何況其他國家。

創造性的政策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一個問題,自從秦始皇公元前230年首滅韓國以來,從未出現過聯合抗秦的情況,這不是很奇怪嗎?

別說已經有國家滅亡,就算沒有國家滅亡,山東列國都會時不時的聚集起來反抗秦國。

從秦惠文王到秦始皇,前後就有五次合縱伐秦的記載。

但為什麼合縱伐秦到了公元前230年就徹底銷聲匿跡?難不成是列國的國君腦子都出現了問題?明顯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那是為什麼呢?因為秦國出現了一項新的政策,這項政策的提出者就是李斯。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這項政策的主要內容是用錢去收買列國的重臣,如果他們不接受收買,那就將它們暗殺。

“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史記·李斯列傳》

趙國的郭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不是他,秦國要消滅趙國,不知道要用多少年的時間。

因為當時的趙國不但兵力充足,有二十萬大軍,還有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但由於郭開的存在,李牧被汙陷圖謀不軌,結果被處死。不到一年的時間,秦國就滅了趙國。

另一位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得不到重用,也已郭開有一定的關係。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廉頗歷經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裹王這三位趙王。

當王位傳到趙悼裹王手裡時,趙悼裹王不信任廉頗,強行奪取廉頗的職位,導致廉頗不滿,出逃到魏國。

後來趙悼裹王感覺無人可用,打算重新啟用廉頗。但由於廉頗已經七十歲,在啟用之前要先派使者去看他身體還硬不硬朗。

而郭開卻從中作梗,收買使者,導致使者一回來就說了許多廉頗的壞話。

就比如,廉頗雖然飯量大,但是卻當著他的面接連上了十次以上的廁所,要是到了戰場上,難不成騎著馬上廁所。

趙悼裹王掉進了使者的謊言,決定放棄廉頗,就這樣,廉頗一直到死都沒有重新回到趙國。

郭開明面上是趙國的丞相,但實際上卻是秦國的奸細,後來趙國滅亡,趙人氣不過,聯合起來殺死郭開。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齊國為什麼眼睜睜的看著列國滅亡,卻沒有任何的反應,到最後孤木難支,選擇直接投降呢?

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五國曾經討伐過齊國,齊國懷恨在心。

但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齊國出現了秦國的奸細,這個奸細就是齊國的丞相後勝。

當時,除去秦國之外,最大的三個國家也就只剩下了趙國、齊國、楚國。

雖然它們已經失去了當年能夠與秦國一戰之力的軍事力量,但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它們三個國家能夠聯合起來,秦國絕對不是對手。

可惜的是,三個國家,有兩個已經腐爛到高層,不可能聯合。而不聯合,就只剩下了一條亡國之路。

秦昭襄王也好,秦孝文王也好、秦莊襄王也好,都沒有想到腐化列國高層這一計劃,直到秦始皇才想到這一計劃。

如果沒有這一計劃,秦國統一列國不知道還得過多少年。如果出現什麼不安定因素,被列國反過來滅掉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白起沒有死,秦國有沒有可能提前統一六國?

秦國統一六國是大勢所趨,而這個大勢直到秦始皇繼位才形成,按照李斯的話來說,這是“萬世之一時”,無論是兵力,還是糧食,又或者是政策,都將統一六國變成了絕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