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甄嬛傳》皇帝身上為什麼掛那麼多香囊?

  • 由 壹讀 發表于 武術
  • 2022-10-06
簡介”清朝皇帝著吉服時的荷包 | 圖源:參考文獻[4]可能有用來增香驅疫的香囊荷包

狗為什麼能懷那麼多胎

資深甄學研究員的壹讀君 | 家寧

《甄嬛傳》真是都市人的電子榨菜,觀眾們越看越愛。

最近,這部十歲高齡的老劇,又被網友們挖出了新的細節和問題——為什麼皇上身上要掛那麼多香囊?是裝了香料用來遮老人味嗎?

《甄嬛傳》皇帝身上為什麼掛那麼多香囊?

其實在封建王朝,古人非常重視腰間配飾。這小小一枚腰上的“佩囊”,背後的學問可大著呢。

佩囊:從“等級符號”到“實用裝備”

佩囊是一種歷史十分悠久的配飾,自其誕生起就蘊含著濃厚的禮制意味。家族內部等級關係到朝堂君臣品級制度,都被“佩囊”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先秦時期,家族內部父子、男女需要遵循一整套完整的佩囊規則。在周朝的《禮記 · 內則》中詳細規定了家族裡的未成年子女,需要每日梳洗穿戴整齊,佩戴著香囊荷包去侍奉父母、詢問父母飲食情況:

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

同時,男孩子和女孩子佩戴的囊的規制還有所區別。《內則》中記載,男孩子佩戴的荷包是用皮革製成,取意為男孩長大將從事“金革之事”(註釋:指的是從軍打仗這類英武的事業);而女孩子佩戴的荷包則用絲帛製成,寓意女孩長大後將從事女紅之事。

從漢朝起,佩囊開始有了標識官員品階的意味。

漢朝官員在腰間佩綬帶,以區別不同官階等級,到達一定品級就可以佩戴用以盛裝綬帶的“綬囊”。據漢朝的《輿服志》記載,凡是代理行使職權而官位不夠得到鞶囊的,可以自己備辦,如果是隻代用印信而不代用綬的,不能佩綬囊。

《甄嬛傳》皇帝身上為什麼掛那麼多香囊?

山東沂南漢墓石刻武士像 | 圖源:參考文獻[4]

關於佩囊明確的等級制度,是在南北朝時期正式確立的。當時不同職級的官員需要佩戴不同規格和樣式的佩囊。

比如在北朝時期,據記載,二品及以上官員佩戴金縷佩囊、三品官員佩戴金銀縷佩囊、獸頭紋樣,四品官員佩戴銀縷佩囊、獸頭紋樣,五品、六品官員則以彩縷、獸頭紋樣,七、八、九品官員以彩縷,繡獸爪紋樣。但官員無印信和綬帶者的品級,則並不隨身佩囊。

在之後的唐朝、宋朝和元朝的數百年間,官員佩囊一直都是標識官員品階地位的固定搭配之一。

在唐朝的《輿服志》中記載,文官中上下九品都有相應的佩囊規格;從唐太宗之後,唐、宋的官員們開始使用魚符記載姓名、官階、品階等身份資訊。佩囊的習俗依然延續,但囊的形態進化為了“魚袋”。

這一時期,魚袋上不同的裝飾紋樣可以區分官職大小。比如《新唐書・輿服志》記載,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並在魚袋上刻上姓名。

《甄嬛傳》皇帝身上為什麼掛那麼多香囊?

圖源:參考文獻[2]

直到明朝,官員用佩戴“牙牌”代替魚符,因此魚袋從數百年的朝堂歷史中退場。

從官員服飾制度中由“固定搭配”到“逐漸退場”的佩囊,卻因其實用性逐漸在民間盛行。

從唐朝起,百姓也開始隨身佩戴用於盛放筆硯的文具袋、存放針筒的口袋等等佩囊。到了元代,“佩囊”被廣泛地稱為荷包,已經成了百姓腰間常見配飾。後來經過幾番朝代的更迭,荷包在清朝發展到了巔峰,從皇家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佩戴荷包。

佩荷包一度成為清朝民間的時髦裝扮,沈從文先生在《中國服飾史》中寫道:

“清代男子腰帶上掛滿刺繡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飾物,可算是時髦打扮,北京一帶尤盛。尤其是地主、商人就如此裝束。”

《甄嬛傳》皇帝身上為什麼掛那麼多香囊?

掛著荷包的貴族 | 圖源:William Alexander 《The Costume of China》1805年

甚至清宮中設有專門製作荷包的機構,宮女們每年都要縫製、刺繡大量的荷包以備皇帝、后妃們佩戴、行賞使用。

從舊時貴族腰上囊、飛入尋常百姓家,再到一躍成為全民配飾。小小一枚“佩囊”,自先秦出現,在歷經漫長的朝代更迭,其名稱、樣式雖幾經變換,但一直深植於封建王朝的輿服制度,成為廟堂之高的標識,和江湖之遠的寫照。

清朝是封建文化巔峰,皇帝循古制和趕潮流腰配荷包自是正常。但問題又來了,掛荷包就掛唄,為啥要掛這麼多啊?

當皇上,腰上的擔子重著呢

皇帝腰間掛的每一個荷包,可能都有不同的用途。

我們現在就結合一下歷史和現實,合理猜測一下四郎腰上的荷包們都是用來做啥的。

可能有專門用來“懷祖制、圖吉利”的荷包。

滿族作為北方遊牧民族,入關前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區,腰間常佩戴各種樣式的佩囊盛裝打火石、箭頭等日常用品。清軍入關後,也將這個習俗帶入中原,在貴族中盛行。但此時,皇室成員已不需要隨身攜帶生產物資,荷包也漸漸失去了原始的實用功能性, 更多作為裝飾品被佩戴,通常在其內部放一些元寶、八寶和佩玉等,取個吉祥如意的好彩頭。根據乾隆年間《穿戴檔》中的記載,某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到慈寧宮皇太后宮請安時,腰間就掛著荷包,荷包內裝著八寶兩件:

“ 金累絲松石吉服帶(上拴),帶穗小荷包一個 (內裝八寶兩件)。”

《甄嬛傳》皇帝身上為什麼掛那麼多香囊?

清朝皇帝著吉服時的荷包 | 圖源:參考文獻[4]

可能有用來增香驅疫的香囊荷包。

中國人素來喜香,香文化源遠流長,各式香具也隨之繁榮。荷包輕便小巧,在內裡裝入各式香料,就成為古人最愛隨身香水——香囊荷包。清朝皇宮裡,日常在荷包裡裝些檀香、沉香、龍涎香一類的名貴香料,或是在端午節左右再加入雄黃、硃砂等藥物,用以增香驅疫。

雍正皇帝佩戴此類香囊荷包,或可能是一種剛需。因為,據史料記載,雍正登基的時候已經45歲,而現代醫學已經表明40歲以上人的面板表面可以檢測到包含2-壬醛的風味分子,這種分子是所謂的“老人臭”的來源。所以腰間多戴幾個香囊來遮遮味道,倒是十分必要。

而剩下的那些荷包,多半就是“情意綿綿包”了,專門掛在身上顯示重視后妃情誼用的。

香囊荷包傳情達意的文化功能,自東漢就有苗頭,在清代一度達到巔峰。東漢繁欽有《定情詩》曰:“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意思是將香囊荷包系在肘下,藏在袖子裡,香氣從香囊生髮、從袖口幽幽外送,“袖底生香”帶著含蓄又誘惑的魅力。

於是乎,以香囊荷包相贈表達愛意自此開始。

在清代,女子們非常喜歡寄情於荷包,荷包也成了最流行的傳情贈禮。她們親手選取形制、構思紋樣、選擇香料,將對意中人深深的情誼細細密縫、一針一線傾訴在荷包刺繡上。

清朝皇室裡的帝王與后妃雖是君臣關係,比不得民間夫妻舉案齊眉,但也少不得傾訴情意的物件,而香囊荷包就是妃子向皇帝表述情誼的適宜載體之一。

而皇帝腰間掛著哪位妃子繡的荷包,一般就意味著更看重誰的心意。宮裡女人多、繡的荷包就多,雍正在同一時段愛重的女人那麼多,即使再挑挑揀揀,也少不得要掛著幾個妃子送來的荷包。如此一來,身上掛著的荷包可不就多了。

《甄嬛傳》皇帝身上為什麼掛那麼多香囊?

嬛嬛在給四郎繡荷包 | 圖源:甄嬛傳

常言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看來想當清朝皇帝,腰上也得承擔得起這麼重的擔子才行啊。

參考文獻:

[1]劉菲。 清前期皇室及貴族服飾研究[D]。山東大學,2014。gua

[2]李芽。中國古代男子朝服中的腰飾[J]。服飾導刊,2016,5(04):8-14。

[3]姚豔菁。 清代宮廷男子腰飾的藝術特徵及創新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21。

[4]高星。 清代及民國時期荷包裝飾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9。-

[5]崔軍鋒,張建新。香囊的社會文化史——基於“禮制”與“民俗”視角的考察[J]。中醫藥文化,2016,11(06):19-28。

[6]李冰。清宮荷包的種類、使用及其文化意義[J]。理論觀察,2019(10):88-9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