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山西渾源:“兩山論”的成功實踐

  • 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 武術
  • 2022-09-17
簡介”渾源縣文旅局一位負責人介紹,渾源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舉文化生態牌、建特色休閒城、走旅遊康養路”戰略部署,堅持旅遊發展全域化、旅遊業態多元化發展,這次把礦山生態修復後的美麗風景納入旅遊開發的整體佈局,就是務實落實“全

渾源吧渾源三中有名師嗎

中新網山西新聞9月2日電 地處晉北的渾源縣礦產資源和自然生態底蘊豐厚,近幾年來,該縣在礦山生態治理和康養度假旅遊上下足硬功夫,北嶽大地繪就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互通的壯麗畫卷。渾源,正走出“兩山論”的成功實踐。

山西渾源:“兩山論”的成功實踐

二畝灣採礦生態治理區修復後的綠意景觀 渾源新聞中心無人機圖片 安興旺攝

鉚定礦山生態修復 變金山銀山為綠水青山

恆蔭蔥蘢,青山碧野。由夏及秋,一出出精彩的文旅大戲在地處北嶽恆山之麓的渾源漸次上演,高潮迭起。

8月19日,一場在礦山生態園(二畝灣)啟動的文旅活動尤為引人矚目。二畝灣,曾經是煤炭大縣渾源的“富礦區”,當地人心目中典型的“金山銀山”,在過去有水快流的大背景下,二畝灣成為生態環境受損重災區,植被損毀,水土流失,自然生態系統崩塌,幾成人跡罕至之地。

幾年過去,二畝灣蝶變,赫然立起“礦山生態園”的招牌,並且大張旗鼓地舉辦起文化旅遊月活動。角色轉身之快,令人側目。

二畝灣,到底經歷了什麼?

長期以來,旅遊資源大縣渾源的經濟支柱並非來自綠色的旅遊產業,富集的煤炭資源將這個歷史文化名城引入一條“黑金”之路。無序的露天開採,給渾源造成了面積約7。5萬畝的生態破壞區域。採礦區周邊山體裸露、植被破壞殆盡、水土流失嚴重,嚴重影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城鄉環境面貌。

山西渾源:“兩山論”的成功實踐

二畝灣礦山生態園文旅演出 楊欽攝

“錯把採礦業這隻鍍了金的泥飯碗捧在手裡緊抓不放,而將生態、旅遊這隻蒙上了灰的金飯碗棄之一邊,代價特別巨大,教訓十分深刻。”從2018年下半年起,新的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打響了決戰礦山生態修復硬仗,毫不鬆勁地對陽光、百川一礦、百川二礦、東邦、金岷、瑞風等片區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截止2021年底,累計完成山體整形治理面積5。39萬餘畝,其中種草面積4。38萬畝,栽種各類樹木380餘萬株(叢),造地2180畝,鋪設灌溉管網15。2萬餘米,建成排水工程24萬餘米,建設公路89。8公里。幾年過去,各個治理區發生了由“黑”向“綠”的驚人蝶變。

如今在百川一礦片區的二畝灣生態治理修復區,曾經裸露的山體已經被漫無邊際的綠色覆蓋,萬畝林地宛如一道道綠色長龍,疊翠蔥蘢、鳥語花香。房車營地、旱溪、深坑湖、木屋、水景、廣場、步道、園林小品、音樂燈光等,多元化的休閒觀光以及生態景觀工程建成,儼然一處獨特的旅遊打卡點。正帶著家人前來礦山生態園觀光的市民李日亮一路走來感嘆連連:“兩三年的時間,就讓塵土飛揚的礦石場變成綠色的海洋,像變戲法一樣。”

在生態修復治理過程中,渾源還注重與培育產業相結合,在適生區域種植黃芩、柴胡等中小藥材,和杏樹、山桃、沙棘等經濟林,為後續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陽光片區反哺村集體和農戶佔地補償費,實現了礦山修復、企業收益、村戶增收的多贏。

“把生態修復與脫貧攻堅和產業培育相結合,把生態修復與旅遊景觀建設相結合,讓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山,實現了從生態‘修復’到生態‘造福’的轉變。”渾源縣文旅局一位負責人介紹,渾源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舉文化生態牌、建特色休閒城、走旅遊康養路”戰略部署,堅持旅遊發展全域化、旅遊業態多元化發展,這次把礦山生態修復後的美麗風景納入旅遊開發的整體佈局,就是務實落實“全境恆山·全景渾源”戰略目標的重要行動,實現生態修復和旅遊產業發展雙贏。

山西渾源:“兩山論”的成功實踐

東葫蘆頭休閒康養村 張吉攝

咬緊康養度假旅遊 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

如果說治理礦區恢復生態,是將曾經的金山銀山換回綠水青山,那麼在風景優美的生態區發展山水旅遊、鄉村旅遊,則是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8月20日,青磁窯鎮東葫蘆頭村作為近年聲名鵲起的“探嶽之旅”重要中轉站,一早便湧進上百名遊客,為這個靜謐的小山村平添幾分活力和人氣。

“俺們村,除了山就是林,你們城裡人來這裡要看啥”“我們來這兒就是為了看山、看林子。”喧囂中,村裡一位老人和一位遊客的對話引來大家關注。

老人被村民們稱作“三嬸子”,70多歲的三嬸子悠閒安靜地在山裡生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突然之間城裡人全往這裡跑,村中街邊停滿小車,山上林裡到處是人。“你們稀罕俺們這裡的山山水水,俺們就熱接熱待地歡迎你們。”這些天,三嬸子已經習慣了這種透著熱鬧勁兒的喧囂,她樂顛樂顛地當起志願者,為遊人指點方便:這裡有農家樂、那裡是洗手間……

“這裡簡直就是一個天然氧吧。”一早從大同市駕車兩小時趕到這裡的遊客李和平說,他是從微信朋友圈看到東葫蘆頭村美景的,“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滿眼的綠,滿眼的景兒,值得一遊。”

與東葫蘆頭村一樣被打破“平靜”的,還有距此不遠的破兌臼村。這裡同樣山青草綠,茂密的樹林裝點著大山的秀美,涓涓清泉流淌期間,除了散客,旅行社還開闢了從大同市直達破兌臼的團體遊線路,主要旅遊專案之一,就是探秘這裡漫山遍野的黃芪。數里之遙的龍蓬峪,同樣是新晉網紅打卡點,這裡澗深谷幽,是遊客們眼中理想的野營好去處。

“不管是東葫蘆頭還是破兌臼、龍蓬峪,都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為吸睛標籤。”渾源縣青磁窯鎮鎮長李卓介紹,由於長期重視生態環境建設,這些地方的森林覆蓋率都達到了60%以上。近些年,地方政府更是堅守綠色生態的底線,立足文旅發展帶動經濟發展的主線,相繼實施了東葫蘆頭天然氧吧、龍蓬峪景區開發、破兌臼民俗客棧等7個重點旅遊專案。

其中,按照“宜林則林,打造森林氧吧”的思路,投資157萬元,在東葫蘆頭村打造天然氧吧、運動康養等亮點工程,建成環境好、服務優、價格親民的生態休閒區;投資50萬元在破兌臼村建立遊客服務中心,聚力發展以破兌臼村為中心的“探嶽之旅”鄉村文旅產業;按照“宜景則景,發展風光遊覽”的思路,保留景點原始、安寧、自然等特色,大力宣傳和挖掘龍蓬峪景區風光,將塵封百年的原始溝壑帶入人們的視野。

山西渾源:“兩山論”的成功實踐

遊客在探嶽天路上騎行體驗 楊欽攝

在東葫蘆頭村,在明代古長城、雙乳山、馬鬃崖等景觀的襯映下,萬畝生態林、300畝油菜花依託成景、蔚為壯觀,7公里旅遊步行木棧道從村中蜿蜒入林,沿途有木製閣樓觀景臺、“太空艙”補給休息處,頗有星級景區風貌。隨著遊人的增多,村裡也相應建起遊客中心、停車場、旅遊公廁等旅遊服務配套設施。

“發展文旅的最終目的,就是發展經濟,為老百姓帶來實惠。”東葫蘆頭村黨支部書記宋利介紹,目前村裡常住人口20多戶,家家戶戶都沾了旅遊的光,辦露宿營地、開農家樂、開客棧、銷售自家產肉蛋奶糧食等農副產品、賣山野蘑菇……旅遊旺季,每日能直接為農戶帶來各種收入上萬元。

在村民武銀老人的家裡,幾位遊客正在“大快朵頤”正宗的農家飯:涼粉、莜麵塊壘、黃糕、山蘑菇燴菜……“從去年開始來村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人多了吃喝就成了問題,我和老伴兒一合計,就開了一個農家樂,專門為城裡人做稀罕農家飯。”老人說,農家樂開辦兩個多月來,平均每天能收入二三百元。“活了70多歲,一直是土裡刨食,沒想到現在吃上了旅遊飯,手裡的土飯碗換成了金飯碗。”

“這就是綠水青山效應。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好風景,好風景帶來好‘錢景’,為實現村民過上好日子的‘願景’築下了根基。”渾源縣鄉村振興局局長趙湧濤說:“我們就是希望透過‘探嶽之旅’,帶動沿線鄉村享受良好生態帶來的紅利,讓村民們吃上綠色的‘旅遊飯’,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使鄉村產業、生態、生活得到全面提升。”

事實上,作為88公里“探嶽之旅”線路上的中轉站,東葫蘆頭、破兌臼只是渾源利用良好生態環境發展文旅產業的一個縮影。依託恆山國家森林公園、山西省恆山自然保護區自然風景打造的“探嶽天路”途徑4個鄉鎮、25個村莊,一路行來,山川逶迤、樹木掩映,遊人沉醉期間;所經之處,客棧、農家樂、農副產品超市如雨後春筍林立,當地村民大受裨益,地方旅遊經濟風生水起。(郭斌 安興旺)(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