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書法精神

  • 由 積極向上的老王同志 發表于 武術
  • 2022-06-11
簡介人們在認識書法現象時,首先接觸到的是物質現象,而滲透在物質形態中決定事物本質特徵的精神因素,中國人是感受到了的

罕的拼音是什麼意思

本文乃作者積極向上的老王同志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華夏,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書法,一種生命永不衰竭的藝術。保證華夏民族這種藝術永不衰蠍的生命的,是其精深博大的書法精神。一當我越來越多 地顧視林林總總的文化藝術現象並拿書法藝術比較它們時,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曾以創造過燦爛的歷史文化的許多古老民族衰亡了。比華夏民族生存發展的客觀物質條件更為優越的一些古老民族都在歷史上消失了,華夏民族迄今仍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前(

從陶文算起

)開始創造的文字,至今仍保留其基本格局(

一字一音一意

)。幾乎所有文明國家文字都拼音化了,而華夏民族文字,只有隨書寫工具材料的改進,隨實用需要的發展在結體上有所變化,筆畫有所調整,其基本格局迄無改變。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書法精神

書法

隨著這種變化調整,形成一代又一代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而且在現代文明大發展之際,它更以空前的規模,成為不分層次、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愛的藝術形式,使這一古老的藝術煥發出新的青春;即使生產方式最先進、生產力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們,在具象藝術走到盡頭轉而向抽象藝術大發展的時候,許多有識之士竟不遠萬里來到這塊物質文明尚不十分發達的國度,學習運用書法形式。世上一切藝術,直接間接地從勞動、從實用中產生,又都在發展為純藝術形式中脫離了勞動和實用,唯獨書法藝術仍以實用過和仍實用著的文字為基礎進行藝術創造,仍與實用書寫保持多種形式的聯絡,仍可以直接為實用需要服務。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書法精神

學習運用書法形式

書法藝術形式,有其特殊的美學追求。它很重視技巧,很講求運用技巧的工夫,工夫成為它的第一審美內容。但工夫的表現是多樣的,它既有“

”的形態,又有“

不工

”的形態。人們還說:“

不工之工

”是“

工之極也

”。有幾點嗎?沒有。它沒有止境。這形式,不是現實之象的再現,卻講求儼如現實生命形象般的神采。這形式,“

任心所成,其常不主

”,卻“

通三才之品會,備萬物之性狀

”,具有難以明言的內涵。歷代尋求書理者,力圖揭示其奧秘,卻最終不得不承認這奧秘“

不可以目取

“ ,“

不可以力求

”,而只能靠無可證偽卻又為書家所公認的“

心悟

”。人們以之

“寄其志”,“樂其心”

,顯然其修養氣格,卻都是一種模糊的寄寓,模糊的表露。寄寓了什麼?寄寓了多少?書者自己也難以言表。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書法精神

書法藝術形式

人們可以從它獲取審美感受,卻只能在其

“若飛若動”、“若顯若隱”

的形象中獲得恍兮惚兮的抽象感受。這種感受確實存在,但對這種感受的任何表達都只能是比擬的,不是記敘的,因為無法記敘。人們要品評它,要將“

古來能書者

”分個高下,卻只能以“

能品

”為基其他就是

“妙”、“神”、“逸”

等。何謂

“妙”、“神”、“逸”

?論者希望說得具體,可從來沒有人說具體過,因為說不具體。形象是恍惚的,感受是恍惚的,書理的論述也是“

恍惚

”的。但是,這許多恍惚中,卻體現一種博大精深的精神。令人神往,令人遐想,令人琢磨,令人品味小編常為這種精神所震撼迷醉,不自量力,要試試探討它。但是它就像人的精魄一樣 ,分明感到它的存在,當有心要捕捉它時,總覺得能言之鑿鑿的,似乎並不真就是心目中感識的豐富而美妙的它。但說不清為什麼,我還是要這樣做。不知道是它迷住了我,還是我迷住了它。文字元號是思想語言的載體,漢文字元號的揮寫,竟然發展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一書法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書法精神

書理的論述

為什麼別的民族文字的書寫沒有形成類似的藝術形式,唯獨漢字的書寫會有這種發展?一當然有許多物質的原因,比如方塊字,筆畫縱橫交差,結構變化豐富,毛筆書寫等等。但僅僅因為這些,就能使中國文字的書寫成為奇妙的歷數千年而生命活力不衰的藝術,實在難以想象。虞世南《

筆髓論契妙

》一節 ,對書法現象是這樣解釋的:字雖有質,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達性通變,其常不主。故知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技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意思說,人們雖然給文字一定的形質,跡畫卻不是按什麼具體形狀態勢描繪的。點畫揮運,結體成形,體現了天地陰陽變化運動之理,體現了宇宙萬殊成形取勢的規律,它反映主體的情性,它的機變通天地自然的機變,罕有固定的程式。所以說“

書道玄妙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書法精神

虞世南書法

這道理用眼睛看不出,憑力氣求不到,要“

神遇

”,要“

心悟

”。這也就是說,書法藝術的構成,除了具體可感的物質原因,還有一種難以用感官從表面把握的精神。人們在認識書法現象時,首先接觸到的是物質現象,而滲透在物質形態中決定事物本質特徵的精神因素,中國人是感受到了的。但是對這種感受的認識,往往帶有統觀的性質,有籠統地表述,卻少深人細緻的具體分析。“

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

”,這規律如何領會、把握到的呢?“

神遇” 、“心悟

”。古代的思維方法,侷限了先輩的認識。當我們認真品賞精美的書法藝術時,不能不深深感到:生動的藝術形象中確有難以明言的內蘊,書法作為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其中確有一種可意會而難以言宣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的存在,才在相應的物質材料的利用中,有書法藝術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書法精神

生動的藝術形象

民族文化傳統中,如儒家、道家,都偏重宇宙自然的統觀和模糊的思考,卻少對每一件具體事物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科學辨析。孫過庭的《

書譜

》,長期以來,人們視為認識書法現象的經典。技法可以據實踐經驗作越來越煩瑣的論述,而對真正決定書法使;其成為藝術的精神,卻少精深系統地思辨。歷史還沒有為人們的認識複雜的書法現象提供比較科學的思辨武器。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