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格律之爭何時休?我們不能懶,細讀下王力《詩詞格律》是正事!

  • 由 趙二小的文藝江湖 發表于 武術
  • 2022-06-04
簡介關於學習格律,大部分常寫詩詞的都知道,只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書就行了,講得非常簡明扼要,切中肯綮

詩詞何時休

格律之爭何時休?

最近發了一篇關於現代人寫詩的文章(

現代人不會寫古詩詞?看看他們寫的,歡迎吐槽拍磚!

),評論區不出所料,又引起了廣泛的“

格律之爭

”!

格律之爭何時休?我們不能懶,細讀下王力《詩詞格律》是正事!

自認為我推出的幾個朋友,寫的東西還都是拿得出手的詩詞,可是卻被很多朋友們批得一無是處。

但是很奇怪,沒有批意境批詩意的,都是批詩的格律和平仄的。

大部分朋友也都知道,詩詞貴在意境,貴在內涵,堅決不能以詞害意。

可是又有朋友丟擲了一針見血的問句:

“格律平仄”是詩詞的最基本規則,最基本的規則都不知道,談什麼能寫出好的詩詞作品?

格律之爭何時休?我們不能懶,細讀下王力《詩詞格律》是正事!

這樣的聲音,也沒錯。

現在反過來問自己,我們寫詩填詞不遵循規則,是自己水平牛的很,能足以打破常規呢?還是因為自己懶,懶得去好好地探究一番呢?

其實我的幾個朋友,對格律平仄也都是有一定研究之人,雖然不說沒有一點錯誤吧,但是大體還是能說得過去的。

但具體是誰不懂格律呢?我感覺還是交給更廣大的朋友去評判吧!我不想在這篇文,又讓大家爭論這個爭個不休。

關於學習格律,大部分常寫詩詞的都知道,只看王力先生的《

詩詞格律

》一書就行了,講得非常簡明扼要,切中肯綮。

格律之爭何時休?我們不能懶,細讀下王力《詩詞格律》是正事!

王力先生究竟何許人也?他是中國百年來最卓越的語言學家,亦是罕見鮮有的全面漢語語言學大師,深入研究漢語音韻學和漢語詩律學:深入研究現代語法和語法理論;深入研究漢字改革;深入研究歷代漢語的語音、詞彙、語法,創立漢語更學科。

格律之爭何時休?我們不能懶,細讀下王力《詩詞格律》是正事!

這本書裡,有關於“詩詞格律”的十講。從格律的基本概念,到“

韻”

,到“

詩律

”,到“

律詩的對仗

”,到“

絕句

”,到“

古體詩

”,到“

詞律

”等等,我們大家想知道想學習的,裡面統統有講到,而且是非常的詳細。

《詩詞格律》這一本小書有一個總的目的,就是試圖簡單扼要地敘述詩詞的格律,作為一種基本知識來告訴讀者。

本書言簡意賅、深入淺出,例證詳實。書中引用大量古人、偉人的詩句,結合基本的知識,把詩詞的奧秘和美毫無遺漏的拆分、展示給讀者。

有人說,所有看了這本《詩詞格律》的人,看完都可以寫詩。

歡迎喜歡古詩詞的朋友,有這本書的話,就拿出來,能借的話借來,都不行的話,一定要買來細細讀讀它們。

格律之爭何時休?我們不能懶,細讀下王力《詩詞格律》是正事!

隨後我會在未來的文章裡,分享大量的關於我們圈中朋友,寫的詩詞,爭取與大家一起,把我們這個圈,變成真正的“中國寫詩大會圈”“中國文化交流大圈”。

也希望到時,我們不要再陷入這種格律方面的,關於詩詞創作上“本末倒置”的爭執,也歡迎圈內外的朋友來圍觀。

其實“

格律之爭

”, 也初學的人才去爭得,爭這個毫無意義,它們只是工具而已。

我們不能去爭“

誰會不會使用工具

”爭個天昏地暗,那是離喜歡學習詩詞的初衷越來越遠的。

關於格律,有一位朋友說的非常精闢,現在分享一下讓大家看一下。

傳統詩詞譬如房子,格律韻律是其樑柱外牆,內容意境是房子中的人。簷柱規則,牆壁齊整固然好,但其中無人,或是亳無生趣之人,又有何意義?

同樣,住在其中的人生活閱歷再豐富,感情再充沛,然而房子東倒西歪,支離破碎,當然也無人欣賞。

這是相輔相成的,房子築法可以隨時代變化,但人的生趣一定不變,再加之文筆詞彙的修煉,使房子裝飾更為清麗堂皇。即然是傳統格律詩詞,就必須照規矩,但此規矩亦當與時俱進。

還有一位朋友這樣說:“

用什麼盤子裝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菜可口不可口,但沒有盤子又是萬萬不行的。”

發現自古人才都出在評論區,也歡迎大家在這篇的評論裡暢所欲言,寫出自己的精闢言論。

一句話,大家不能陷入格律之爭,但也不可以忽視格律,我們是要必須掌握它的。

這是喜歡詩詞,並且想突破舊的形式的所有人,都不能跳過去的一步。

不過不爭,並不代表大家就可以忽視它,我們是要必須掌握它的。為了學習詩詞上更進一步,這是喜歡詩詞,並且想突破舊的形式的所有人,都不能跳過去的一步。

再說,王力先生的

,已經細細緻致地給我們用一本書交給我們怎麼做了,我們於情於理,都不能再懶惰下去。

《詩詞格律》

格律之爭何時休?我們不能懶,細讀下王力《詩詞格律》是正事!

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現在人若想寫出我們的文化盛世,需要學習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在這條路上與大家一起共勉。

歡迎大家加入“中國文化交流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