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消渴病腎病(糖尿病腎病)中醫臨床診療方案

  • 由 錢路知己 發表于 武術
  • 2021-06-04
簡介2、針對臨床糖尿病腎病大量蛋白尿患者,加強古今文獻和名醫經驗發掘,開展糖尿病腎病病機和治法理論如“微型症瘕形成”和化瘀散結治法、“毒損腎絡”和搜風解毒治法理論等,併發揮中醫藥辨證論治內服中藥與中藥藥浴、中藥離子匯入、中藥注射液靜脈點滴等多種

陰陽俱虛用什麼中成藥

一、概述

消渴病腎病,繼發於“消渴病”的腎臟疾病,包括“消渴病”繼發的“水腫”、“腎勞”、“關格”等,與古代文獻中的“腎消”密切相關,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腎臟疾病。其早期症狀不突出,僅表現為尿蛋白排洩率增加;中期可以表現為尿多濁沫、水腫等,化驗腎功能指標尚正常,尿常規檢查出現蛋白;晚期腎功能損害不斷加重,失代償期可以表現為乏力、腰腿痠痛、夜尿頻多、水腫、食慾減退、面色無華、爪甲色淡等,甚至可以表現為噁心嘔吐、大小便不通,出現多器官、多系統損害,酸鹼平衡失調,水電解質亂,終成中醫“關格”危候。

二、診斷

(一)疾病診斷

參照《腎臟病學》第三版(王海燕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

1、有確切的糖尿病病史。

2、尿蛋白排洩率(UAER):3個月連續尿檢查UAER介於20-200ug/min。且可排除其他引起UAER增加的原因者,可診斷為早期糖尿病腎病。

3、持續性蛋白尿:尿蛋白>0。5g/24小時連續兩次以上,並能排除其他引起蛋白尿的原因,可診斷為臨床期糖尿病腎病。

臨床上凡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洩率、尿蛋白定量異常增高,或出現水腫、高血壓、腎功能損害,或伴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都應考慮到糖尿病腎病。同時應注意排除泌尿系感染和多種原發性、繼發性腎臟疾病及心功能衰竭、高血壓病引起的尿蛋白排洩率和尿蛋白增高的原因。

(二)疾病分期

參考丹麥學者Mogenson提出的糖尿病分期方案進行。

一期:

腎小球率過濾增高,腎體積增大,尿無白蛋白,無組織病理學損害。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毛細血管灌注機內壓均增高,其初期改變為可逆性。

二期:

正常白蛋白尿期。尿蛋白排洩率正常。GBM增厚,系膜基質增加,多高於正常。

三期:

早期糖尿病腎病。尿蛋白排洩率持續在20-200ug/min或30-300mg/24小時。CBM增厚,系膜基質明顯增加,出現腎小球結節型和瀰漫型病變及小動脈玻璃樣變,腎小球荒廢開始出現。

四期:

臨床糖尿病腎病或顯性糖尿病腎病。UAE持續200U/min或尿蛋白>0。5g/24h,水腫出現。腎小球荒廢明顯,GRF開始下降。

五期:

終末期腎功能衰竭。GFR<10ml/min。腎小球廣泛荒廢,血肌酐、尿素氮增高,嚴重高血壓、低蛋白血癥和水腫等。

消渴病腎病臨床上可劃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

即西醫早期糖尿病腎病,相當於Megenson糖尿病腎病三期;

中期:

即西醫臨床糖尿病腎病,顯性蛋白尿期腎功能在正常範圍。相當於Mogenson糖尿病腎病四期腎功能正常者;

晚期:

即臨床糖尿病腎病存在,腎功能損害者,相當於Mogenson糖尿病腎病四期腎功能不全和五期患者。

(三)中醫證候診斷

參照“1992年山東明水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第三次大會透過的《消渴病中醫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定標準--消渴病辨證診斷參考標準》和《糖尿病及其併發症中西醫診治學(第二版)》(呂仁和、趙進喜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進行。

1、氣虛證:

①神疲乏力,②少氣懶言,③自汗易感,④舌胖有印,⑤脈弱。具備兩項可診斷。

2、血虛證:

①面色無華,②唇甲色淡,③經少色淡,④舌胖質淡,⑤脈細。具備兩項可診斷。

3、陰虛證:

①怕熱汗出,或有盜汗,②咽乾口渴,③大便幹,④手足心熱或五心煩熱,⑤舌瘦紅而裂,⑥脈細數。具備兩項可診斷。

4、陽虛證:

①畏寒肢冷,②腰膝怕冷,③面足浮腫,④夜尿頻多,⑤舌胖苔白,⑥脈沉細緩。具備兩項可診斷。

5、血瘀證:

①定位刺痛,夜間加重,②肢體麻痛,或偏癱,③肌膚甲錯。④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舌下絡脈色紫怒張,有一項可診斷。

6、痰溼證:

①胸悶脘痞,②納呆嘔惡,③形體肥胖,④全身睏倦,⑤頭脹肢沉,⑥舌苔白膩。具備三項可診斷。

7、溼濁證:

①食少納呆,噁心嘔吐,②口中粘膩,口有尿味,③神識呆鈍,或煩悶不寧,④面板瘙癢,⑤舌苔白膩。具備三項可診斷。

消渴病腎病臨床常見證候:

早中期:

氣陰虛血瘀證(氣虛證、陰虛證、血瘀證同見)

陽氣虛血瘀證(氣虛證、陽虛證、血瘀證同見)

陰陽俱虛血瘀證(氣虛證、陰虛證、陽虛證、血瘀證同見)

晚期:

氣陰虛血瘀溼濁證(氣虛證、陰虛證、血瘀證、溼濁證同見)

陽氣虛血瘀溼濁證(氣虛證、陽虛證、血瘀證、溼濁證同見)

氣血陰陽俱虛血瘀溼濁證(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血瘀證、溼濁證同見)

三、治療方案

(一)中醫辨證論治

1.早中期消渴病腎病

要求在飲食治療、降糖、降壓治療的基礎上,採用中醫藥辨證論治措施。

可以根據本虛證表現分為三型辨證論治,

同時可以根據具體標實兼證,隨證加減。

(1)氣陰虛血瘀證

(表現為氣虛證、陰虛證、血瘀證同見):神疲乏力,腰膝痠軟,四肢睏倦,氣短聲低,平素易感,口燥咽乾,五心煩熱,心煩失眠,或午後低熱,尿頻色黃,或有浮腫,或視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體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膚甲錯,自汗、盜汗,尿頻量多,口渴欲飲,大便偏幹,舌質暗紅,或舌暗紅體瘦,舌苔薄黃或少苔,脈沉細或數。

治法:益氣養陰,補腎化瘀。

方藥:參芪地黃湯、清心蓮子飲、生脈散加減。

生黃芪,沙參,麥冬,生地,山茱萸,地骨皮,桑白皮,鬼箭羽,丹參,葛根,土茯苓。每日1劑,水煎服。或作顆粒劑,分2次溫水沖服。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

可用六味地黃丸(水蜜丸、顆粒劑)、生脈膠囊等。

(2)陽氣虛血瘀證

(氣虛證、陽虛證、血瘀證同見):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易感,夜尿頻多色清,或有浮腫,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陽萎早洩,或視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體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膚甲錯,手足背冷涼,大便溏稀,舌體胖大,舌質暗淡,有齒痕,舌苔白或灰膩水滑,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溫陽、補腎化瘀。

方藥:參苓白朮散、胃苓湯、水陸二仙丹加減。

炙黃芪,太子參,蒼朮,白朮,山藥,蓮子,芡實,金櫻子,砂仁(後下),肉桂,薑黃,川芎,炒薏苡仁,茯苓。每日1劑,水煎服。或作顆粒劑,分2次溫水沖服。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

可用參苓白朮丸(水丸)、阿魏酸哌嗪片等。

(3)陰陽俱虛血瘀證

(氣虛、陰虛、陽虛證、血瘀證同見):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口乾咽燥,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或有浮腫,怕冷怕熱,陽萎早洩,婦女月經不調,或手足心熱而手足背冷涼,或視物模糊,或有胸痛,或有肢體麻木疼痛,或有半身不遂,肌膚甲錯,大便時干時稀,舌體胖大,舌質暗淡,或暗紅,有齒痕,舌苔白或黃膩,或灰膩,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腎培元,滋陰助陽,益氣固本。

方藥:玉屏風散、腎氣丸、五子衍宗丸加減。

生黃芪或炙黃芪,太子參,山茱萸,山藥,枸杞子,菟絲子,肉桂,薑黃,當歸,川芎,生薏苡仁或炒薏苡仁,土茯苓。每日1劑,水煎服。或作顆粒劑,分2次溫水沖服。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

可用玉屏風顆粒、金匱腎氣丸、五子衍宗丸、阿魏酸哌嗪片等。

2、晚期消渴病腎病辨證

(1)氣陰虛血瘀溼濁證:

氣虛、血虛、陰虛、血瘀、溼濁證同見

治法:滋腎護元,益氣養血,祛瘀化溼,洩濁解毒。

方藥:當歸補血湯、生脈散、左歸丸、黃連溫膽湯、升降散加減。

生黃芪,當歸,沙參,麥冬,生地,鬼箭羽,丹參,葛根,土茯苓,黃連,陳皮,竹茹,姜半夏,枳殼,生大黃。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

金水寶膠囊、百令膠囊、新清寧片、尿毒清顆粒等。

(2)陽氣虛血瘀溼濁證:

氣虛、血虛、陽虛、血瘀、溼濁證同見

治法:溫腎護元,益氣養血,祛瘀化溼,洩濁解毒。

方藥:當歸補血湯、香砂六君子湯、大黃附子湯加減。

炙黃芪,當歸,太子參,蒼朮,白朮,山藥,蓮子,芡實,金櫻子,木香,砂仁,陳皮,姜半夏,薑黃,川芎,炒薏苡仁,茯苓,土茯苓,熟大黃。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

金水寶膠囊、百令膠囊、新清寧片、尿毒清顆粒等。

(3)氣血陰陽俱虛血瘀溼濁證: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溼濁證同見

治法:補腎培元,益氣養血,祛瘀化溼,洩濁解毒。

方藥:當歸補血湯、右歸丸、溫膽湯、溫脾湯加味。

炙黃芪,太子參,山茱萸,陳皮,姜半夏,枳殼,茯苓,當歸,川芎,薑黃,生薏苡仁,土茯苓,熟大黃。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成藥:

金水寶膠囊、百令膠囊、新清寧片、尿毒清顆粒等。

3、根據標實兼證加減用藥:

(1)兼氣滯證:

情志抑鬱,胸脅脘腹脹滿,噯氣,善太息,腹滿痛得矢氣則舒,舌暗苔起沫,脈弦。

治法:理氣解鬱。

方藥:配合四逆散、四磨湯、香蘇散等。

可酌用香附,枳殼,陳皮,荔枝核。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2)兼痰阻證:

形體肥胖,胸脘滿悶,或嘔吐痰涎,或咳嗽有痰,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化痰除溼。

方藥:配合二陳湯、溫膽湯等。

可酌用陳皮,制半夏,荷葉。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3)兼熱結證:

口渴多飲、多食、大便乾結、小便頻多、喜涼、舌紅苔黃幹,脈滑數而實。

治法:清洩結熱。

方藥:配合大黃黃連瀉心湯、調胃承氣湯等。

可酌用大黃,黃連,黃芩,知母,桑白皮1,夏枯草。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兼鬱熱證:

口苦、咽乾、頭暈目眩、心煩眠差、噁心欲嘔,食慾不振,胸脅苦滿、噯氣,舌略紅,舌苔略黃,脈弦或數。

治法:清解鬱熱。

方藥:配合丹梔逍遙散、小柴胡湯等。

可酌用柴胡,黃芩,赤芍藥,白芍藥,丹皮,山梔,夏枯草。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兼溼熱證:

頭暈沉重,脘腹痞悶,四肢沉重,口中黏膩,大便不爽,小便黃赤,舌偏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滑、弦滑。

治法:清化溼熱。

方藥:配合四妙丸、葛根芩連湯、平胃散等。

可酌用蒼朮,薏苡仁,制半夏,地膚子,石韋,萆薢。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兼水溼證:

面目及肢體浮腫,或小便量少,四肢沉重,舌體胖大有齒痕,苔水滑,脈弦滑,或沉。

治法:利水滲溼。

方藥:配合五苓散、五皮飲等。

可酌用豬苓,茯苓,陳皮,大腹皮,桑白皮,冬瓜皮,石韋,土茯苓。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7)兼飲停證:

背部惡寒,咳逆倚息不得臥,或胸膺部飽滿,咳嗽引痛,或心下痞堅,腹脹叩之有水聲,舌苔水滑,脈沉弦或滑。

治法:通陽化飲。

方藥:配合苓桂術甘湯、導水茯苓湯、葶藶子大棗瀉肺湯等。

可酌用豬苓,茯苓,桂枝,白朮,車前子(包煎),炒葶藶子,桑白皮。

注意:該方因無具體劑量,如有相關病情,切勿盲從,請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辨證選擇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

酌情選用補氣和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注射液靜脈滴注。如:黃芪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二)中醫外治法

根據病情可選擇有明確療效的治療方法,如傳統針灸、推拿技術,應用經絡導平治療儀、腿浴治療器,或採用中藥穴位注射、紅光照射法、中藥離子匯入法、中藥藥浴療法等。

藥浴療法,透過醫用智慧汽療儀等。藥浴方,可用升散透達之劑,如荊芥、防風、麻黃、桂枝、地膚子等,有利於排洩濁毒。中藥離子匯入技術,方藥可選用桂枝、小茴香、烏藥、陳皮、枳殼、桃仁、紅花等透達溫通、理氣導滯、活血化瘀之劑,適用於腰痛、腹脹症狀突出的患者。

(三)內科基礎治療

主要參考《腎臟病學》第三版(王海燕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2009年)

主要包括:

併發症的預防和治療、血壓、血糖的調整、合併感染、發熱、心衰的處理原則與方法等。

(四)護理:

1、飲食護理:

優質低蛋白飲食、低鹽、低脂、低磷飲食。

2、生活護理:

適當休息,勞逸結合。

3、情志護理: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

四、難點分析及解題思路

消渴病腎病的難點,一是如何有效延緩其病程進展,即早期糖尿病腎病進展到臨床糖尿病腎病,臨床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不斷加重,引起終末期腎衰;二是臨床糖尿病腎病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難治性水腫的患者,如何有效治療?

針對以上難點問題,我們提出了以下解決思路。

1、基於“治未病”和“防治結合,寓防於治,分期辨證,綜合治療”的思路,以提高糖尿病腎病臨床療效,降低糖尿病腎病終末期腎衰發生率,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生存質量為目標,提高糖尿病腎病各期的中藥治療率,推廣應用中醫化瘀散結全程干預糖尿病腎病綜合治療方案,以降低早期糖尿病腎病發展到臨床糖尿病腎病,臨床糖尿病腎病進展到終末期腎衰的危險性。

2、針對臨床糖尿病腎病大量蛋白尿患者,加強古今文獻和名醫經驗發掘,開展糖尿病腎病病機和治法理論如“微型症瘕形成”和化瘀散結治法、“毒損腎絡”和搜風解毒治法理論等,併發揮中醫藥辨證論治內服中藥與中藥藥浴、中藥離子匯入、中藥注射液靜脈點滴等多種療法相結合的綜合治療優勢,以提高中醫藥控制糖尿病腎病尿蛋白的療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五、療效評價

(一)評價療效

1.疾病判定標準:

參照《糖尿病及其併發症中西醫診治學》第二版(呂仁和、進喜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

顯效:臨床主要症狀及體徵減輕≥50%,尿微量白蛋白排洩率或尿蛋白定量減少50%,或正常。

有效:臨床主要症狀及體徵減輕≥30%,但不足≥50%,尿微量白蛋白排洩率或尿蛋白定量減少≥30%,但不足50%。

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者。

2.症狀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症狀明顯好轉或消失,臨床主要症狀積分減輕≥50%。

有效:臨床主要症狀積分減輕>30%,但不足≥50%。

無效:臨床主要症候積分減輕<30%,症狀無改善或加重。

(二)評價方法:

用中醫症候學評價與實驗室理化指標相結合的方法。必要時引入終點事件評價和質量評估。

宣告:

內容來源於“中醫科常見病診療規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