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雙柏縣李芳村彝族服飾,畢摩法衣、師公師母服飾,瞭解一下?

  • 由 小週週有話說 發表于 武術
  • 2022-04-24
簡介右襟地方繡有幾何與四葉草圖案,其中也有拼貼布的組成,布條上繡著山、河、花草和蘿蔔,影象整體感覺細密、整齊、色彩素雅莊重,當代村落儀式中女子上衣根據原生樣式進行了翻做與稍加創新,用色方面更鮮亮一些,安龍堡鄉的女子上衣在原生的基礎上多添加了馬纓

鷹捉帽子是什麼

村落儀式中的服飾主要由畢摩法衣、神職服飾、女子服飾、男子服飾組成。人類最早的服飾形態有樹葉、樹皮、獸皮等,雖然屬於天然製品,紡織技術沒有參與,卻是服飾的源頭,它的出現奠定了民族服飾發展的基礎,原生態彝族服做工複雜,原材料多是火草、熱帶地區(如普龍村)所生長的野生劍麻(藍灰色,群生,硬朗)編織成的麻布、大麻、棉布還有動物毛皮(黑羊皮、綿羊毛)。由於原材料的缺失,目前,綿羊毛做的褂子還能在村落儀式中的畢摩法衣中見到。

雙柏縣李芳村彝族服飾,畢摩法衣、師公師母服飾,瞭解一下?

畢摩服飾

法衣。畢摩的法器之一法衣是畢摩在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物件,原生態畢摩法衣選用山羊毛製作,形制以披風為主,一片羊毛氈一根細帶就是一件法衣,村落儀式中的法衣於 2004 年以後已經改良為馬褂式,內側與外側互嵌,至今保留。

法帽。除法衣外,法帽也是象徵畢摩的一個獨特標誌,法帽上的老鷹作為畢摩身份標識很容易在舞臺上被辨認,斗笠外形的法帽早期用作普通男性保暖遮陽遮雨的工具,大麥地一帶的畢摩法帽以竹片編制的斗笠為主,法脿李芳村畢摩法帽 04 年以前是黑布包頭,且插有三兩枝箐雞毛,隨後以斗笠為外形以黑布纏繞,或是用羊毛氈賦之其上,帽尖綁一隻老鷹,帽簷兩側懸掛鷹爪的法帽最為常見。

雙柏縣李芳村彝族服飾,畢摩法衣、師公師母服飾,瞭解一下?

其他神職服飾——師公師母服飾

面具。面具選材為馬櫻花樹,其形狀根據人的臉型設定,為橢圓形。師公面具顏色由黑、紅、藍、黃、銀組成,據說這副面具在十年前主要顏色是黑與紅,銀色部分是用煙盒裡的銀色鋁箔紙貼於面具上,只是時間長久容易掉,後來才選擇直接上顏料。師公面具嘴巴周圍黏著羊毛,面具頂部插著若干箐雞毛。師母面具以白色為主,臉頰兩側塗抹大紅色的腮紅,細長的眉毛,紅紅的美人痣,面具頂部同樣插有箐雞毛。

雙柏縣李芳村彝族服飾,畢摩法衣、師公師母服飾,瞭解一下?

草衣。草衣由稻草製成,無任何裝飾,做工簡單,形制為無袖草褂,腰部繫著用稻草搓成的繩子,以束縛散亂的稻草。

男子服飾

第一,上裝。原生態男子服飾為黑色、深藍的對襟衣著於上身,黑的棉布馬褂,白色對火草掛,羊皮褂。在村落儀式中黑色的對襟衣如今還有,而火草掛已經非常少見,另種上衣在依照原生態形制基礎上,結合彝族特有的馬纓花故事,保留對襟與藍色元素,將色的馬纓花紋樣繡於上衣兩側,且整齊對稱。

第二,下裝。下身的褲子是黑色寬腳型,褲腰非常肥大,穿上身以後需要從一側腰部對摺到另一側腰部,再將附在褲子上的繩子繞腰一至兩圈繫上。

女子服飾

帽飾。李芳村(羅婺支系)婦女頭纏方形摺疊成的黑布大包頭,用五彩的毛線纏繞於黑布上,包頭的對角上縫製了彩色的流蘇,多個流蘇組成的串串從頭部自然垂落。安龍堡鄉(納蘇支系)女子帽飾從形制與佩戴方法上較為簡易,女子包頭是粉紅色和白色相交而成的條形裹布,並帶有白色溜鬚為飾,如今這樣的帽飾不常見,而是依照原生態的樣式改變為粉紅色的圓形帽子,並流出白色的長鬚。

雙柏縣李芳村彝族服飾,畢摩法衣、師公師母服飾,瞭解一下?

上衣。安龍堡鄉女性上身穿右開襟藍色,窄袖,前短後長的上衣,圖案主要分佈在肩膀兩側、背部、前胸襟三個部位。運用平繡的手法在衣服開襟“y”部分、袖口、後肩背繡銅錢花,其中袖口花紋圖案主要分佈在袖口與袖筒的三分之二處,除了刺繡也會用貼布繡的方式做一些拼貼裝飾。法脿鎮李方村的女性原生態服飾為墨藍色打底,中高衣領,少許的銀泡、玉、絲線等材料做裝飾品。

顏色搭配主要有三個色:綠色、粉紅色、藍色。右襟地方繡有幾何與四葉草圖案,其中也有拼貼布的組成,布條上繡著山、河、花草和蘿蔔,影象整體感覺細密、整齊、色彩素雅莊重,當代村落儀式中女子上衣根據原生樣式進行了翻做與稍加創新,用色方面更鮮亮一些,安龍堡鄉的女子上衣在原生的基礎上多添加了馬纓花圖案,前短後長的形制也改為前後同長,李芳村女子上衣大方向未改變,藍色布底,各式布條貼於上衣右開襟部位。

雙柏縣李芳村彝族服飾,畢摩法衣、師公師母服飾,瞭解一下?

盤扣,又稱紐結,上衣中盤扣的作用很關鍵,不僅起到修飾作用,更重要的是為了束縛寬鬆的衣服。清朝時期的直盤扣(一字扣)是服飾中最早的形制,也是盤扣中最簡單、簡潔的一種,將一根袢條對摺成扣帶,將銀毫串在上面,另一根同樣將袢條對摺成扣帶,或是用一根袢條編結成圓球狀的扣坨,最後將扣帶與銀毫或是扣坨一對一的縫製在上衣兩側。

銀子(銀毫)的廣泛使用是原生態服飾最為突出的特點,整個雙柏縣目前唯一能找到並且保留至今的女性上衣,存於李芳村李秀蘭奶奶家裡,此上衣是三代人流傳下來的。上衣中一字扣使用的是一八八七年至一九一二年清朝年間流通的貨幣之一,光緒元寶一顆是湖北省造,庫平七分二釐(壹角)的銀毫,另一顆是四川省造庫平七分二釐(壹角)的晚期銀毫,雖無法考證銀毫與上衣其他部分是否屬同一時間製出,也無法準確判斷是清朝末年將銀毫縫製於上衣,還是民國時期縫製,但由此可以認識到原生態服飾上通常將銀子(貨幣)作為盤扣或者裝飾在服飾中。

目前還儲存銀毫的盤扣幾乎無影,不過一字扣形制依舊延續,繼原生態服飾中圍腰帶上的銀子,村落儀式中圍腰帶所使用銀子的情況倒是比肩皆是。銀子做的飾品形狀豐富,有嬉戲的魚、花籃、一簇簇花朵等,有的還留著五釐米長的銀絮絮。

圍腰。女子上裝的圍腰是集中凸顯女性縫製技術與對美的追求最顯著的載體。圍腰的形狀如同“幾”字,圖案主要分佈在圍腰頭、圍腰腳、圍腰飄帶部分,主要花紋集中到三角形邊框中,粉色、大紅色、淡綠色、黃色的山茶花散開,兩隻喜鵲,也有的說是錦雞,低著頭揮動羽毛站在花朵中。圍腰的飄帶,主要由兩根簡單地寬約八釐米,長二十釐米的白布繡花製成,飄帶上有三道花紋,從下往上第一道繡著蝴蝶,第二道繡有正方形、菱形、三角形穿插一起的圖案,第三道繡有花朵、小山與樹木,主要顏色以黑白、紅綠藍構成。

下裝。女子下裝多為直筒長褲,底色為黑色,褲腳邊繡有三道或是六道花紋,用色單一,多為白色。從下而上的第一道與第二道運用了挑花法進行花紋刺繡,以馬纓花為主的繡片拼貼作為第三道裝飾。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週週,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