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治糖尿病有什麼新藥?如何尋找系外行星?格致論道·灣區播出第10期

  • 由 廣州日報 發表于 武術
  • 2022-04-21
簡介程瑜介紹,在墨西哥的文化裡面,人們對死亡並不恐懼,認為死亡只是到另外一個世界去生活

鉞字可以怎麼介紹

行星是如何從宇宙塵埃中誕生的?我國超1億的糖尿病患者能治癒嗎?遠古青銅器為什麼會遺落在這裡?治住泥石流有多難?在生命盡頭要怎麼好好告別?漫畫有哪些幽默的表達?

2021年1月30日下午兩點,由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主辦的格致論道·灣區第10期“向上生長”活動在百度APP、嗶哩嗶哩等平臺進行首播,六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登臺演講,兩小時內觀看人次達到8。4萬。

餘聰:尋找系外行星

在過去的30年時間裡,天文學家們陸續發現了4000多個系外行星。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餘聰在演講《尋找系外行星》中,告訴觀眾天文學家如何預測這些系外行星,如何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

“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需要類似於地球有一個固體表面,很幸運的是我們確實發現這種類地的行星。”他所指的是距離地球大概4光年的一顆比鄰星,大小和地球類似,處於宜居帶內。

天文學家觀察行星的方式有兩類,一是間接法,一是直接法。“比較間接的方法,專業術語叫‘視向速度’。” 餘聰說,火車呼嘯而過的時候人們能聽到火車音調的變化,透過音調頻率的變化,科學家可以推斷火車速度。“對系外行星,相當於有這麼一個火車在這個星球裡面。透過監測恆星發生的光波頻率的變化,天文學家可以推測行星的一些資訊。”此外,天文學家還可以透過凌星觀測系外行星。如果一個行星阻擋住地球所觀察的恆星的話,也會造成亮度的變化,透過凌星訊號,天文學家可以推測行星大小。

毛 卓: 致病的甜蜜

據國際糖尿病聯盟釋出的資料,全球約4。25億成人患糖尿病,而我國的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個億,意味著全世界超過1/4的糖友都在中國。顯然,糖尿病已成為我國常見的慢性病。糖尿病該怎麼預防呢? 深圳大學肥胖及糖尿病代謝病中心特聘副研究員毛卓分享她所在課題組的科研發現。

她表示,對於糖尿病來說,應用最廣泛的治療還是胰島素治療。胰島素是人體內降低血糖唯一的激素。胰島素治療雖然很有效,但也有很嚴重的副作用,例如可能會導致低血糖,嚴重的低血糖甚至會導致病人的死亡。

而切胃手術就是一項最新的外科治療糖尿病的方法。科學家發現,病人做了代謝手術以後,胃腸激素髮生了巨大的改變。

“那麼代謝手術可以治療糖尿病,是不是因為這些胃腸激素所引起的效果呢?”毛卓課題組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胃腸激素對血糖的調節,探索能否以胃腸激素為靶點,開發出來新型治療糖尿病的藥物。

科學家們發現,胃腸激素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激素GLP—1除了促進胰島素分泌以外,還可以作用在大腦減少食慾。目前科學家已經開發出GLP—1系列藥物,成為2型糖尿病治療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課題組還在研究糖尿病的易感基因ZnT8是如何調節激素5-羥色胺,以及5-羥色胺在糖尿病程序當中的具體的作用。“目前,已經指導5-羥色胺可以在脂肪裡面促進脂質代謝,可以在肝臟裡面調節糖代謝,還可以影響腸道菌群。但5-羥色胺到底是如何影響全身,或者它在糖尿病裡面是否發揮作用還遠遠不清楚。我們希望能夠以ZnT8和5-羥色胺為靶點,開發出新型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最終替代代謝手術。”

呂良波:我給青銅器治病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呂良波主任介紹,廣州出土的先秦時期的青銅器,體形都比較小,主要是刮刀、戈、銅鉞、銅斧等小件的工具、兵器,還有甬鍾鉦、鼎等相對比較大一點青銅器。但是大型青銅器出土較少,而且比較零星。

南越王墓裡面,出土了很多青銅器。這些是漢代的青銅器,例如銅鼎、銅器、銅壺、銅紡,還有一些其他的環手刀,例如提樑壺、銅鏡等。

春秋戰國之後,隨著鐵器的出現和普及,青銅的工具與兵器就會逐漸減少。再加上一些漆器的出現,漢代之後,一些銅器的器體比較薄,表面裝飾相對比春秋戰國時期也簡單很多。它們都基於生活化,已經完全沒有商周時期青銅器呈現的等級非常森嚴的禮制。

為什麼出現這種狀況呢?呂良波說,廣州地區、嶺南地區出土的青銅器跟北方的青銅器有一個大的差別。在秦統一六國之後,派了50萬大軍統一嶺南。當時,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北方地區相比較,文化相對落後。

因此,當時嶺南的青銅器的大小、器量、意義都有不同,儲存的狀況也不太一樣。比如,西北是黃土高坡,東北是黑土地。那裡的很多青銅器儲存較好。而廣州這邊出土的青銅器,完全沒有銅器的質感了。它的礦化非常嚴重、強度非常低,稍微用力一碰它可能就會損壞。

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專門設計了一個文物科技保護實驗室,俗稱“文物醫院”。保護的工作流程就類似到醫院就診的流程。第一步,編制保護修復方案。然後,透過不同的標識,以繪圖的方式把它展示出來。研究員還對文物進行檢測分析,類似於在醫院拍X光。“如果裡面有鏽蝕,我們要知道鏽蝕的下面有沒有文字,或者是有沒有其他的紋飾等。”

陳寧生:治住泥石流

面對泥石流災害,怎麼辦?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陳寧生副主任告訴觀眾,老一輩的科學家想到了一些辦法,透過上游穩坡、中游攔擋、下游排導來治理泥石流災害。這些方法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泥石流來了以後工程排不走等。

面向未來,科學家要探究的第一個科學問題,是能不能在源區控制泥石流,把泥石流扼殺在搖籃裡?這裡有兩個基本概念,第一個叫應力,第二個叫應變。應力就是給材料施加的一個力,應變就是材料的變形。

根據實驗和理論計算,泥石流的形成應該是鬆散的土體在降水或者徑流的作用下發生剪下,剪下以後就會出現收縮,收縮以後能量集中,就形成泥石流。所以假如我們的防治方案能把水土隔開,就不會發生泥石流,假如人們把鬆散土給它擠密一點,也不容易發生泥石流,所以水土分離或者壓實可以控制坡面泥石流起動。

第二個科學問題,治理泥石流的工程既有攔擋工程,也有排導工程,到底是排好還是攔好呢,人們會優先考慮哪一個?

由於構造的運動是一個長時間尺度的過程,要把泥石流全部攔在溝裡頭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應該以排為主。“攔大排小”,這才是泥石流治理的方略。

第三個科學問題,如何實現可持續的泥石流減災?生態的退化可能引起泥石流災害的加重。因此泥石流災害的防治要與岩土工程和生物工程相結合,即“岩土工程管近期,生態工程管遠期”。

程瑜:最好的告別

“死亡”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件事。2019年,全國統計的死亡人數是998萬人,也就是說每一天有2。7萬人告別此生。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程瑜教授團隊曾對5000多人進行了調研,其中大部分的是青年人。大約80%的人有死亡焦慮,並且對死亡採用“不談論”的逃避態度。

人們是如何面對“死亡”的?程瑜介紹,在墨西哥的文化裡面,人們對死亡並不恐懼,認為死亡只是到另外一個世界去生活。相對於死亡而言,他們覺得真正的死亡是什麼?是缺乏愛,在世的親人都忘記了自己的時候,這才是最令人恐懼的。

中國古人對於死亡的觀念也有不同。“莊子的老婆死了,他就隨便在地上一坐,拿一個瓦盆在那裡一邊敲一邊唱歌。莊子認為,老婆過世了,只不過是在天地之間長眠而已,這就像世間的四季迴圈一樣,是一個自然的現象。莊子不是不悲傷,他只不過想向我們傳達一個樂觀對待死亡的態度,從而珍惜現在的生活。”

湖北西部有一個少數民族叫土家族,他們有跳喪的習俗。當土家族的人過世時,他們的親朋好友會連夜從各地會聚到他們家裡來,歡飲達旦、載歌載舞,喝酒喝得熱火朝天,唱歌跳舞歡天喜地。他們想透過這種群體歡樂的方式,來撫慰喪親者的憂傷,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這也顯示了土家族對待死亡的樂觀、達觀。

不僅是土家族,北方漢族也有喜喪的習慣,有一部電影就叫《喜喪》。當一個老人他無疾而終,就不是死於意外,那麼就可以說是喜喪了。在辦喜喪的時候,他們會把他們的親朋好友,甚至有時候一些路過的人叫來一起吃流水席,還要請大戲班子來唱戲、唱歌跳舞。

“2014年,我們去山西介休參加一個田野調查。剛好碰到隔壁村子的一個老太太過世了,他們家裡擺了大桌子在吃,還搭了一個大舞臺,請了大戲班子在上面唱戲。演員唱了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我們當時就很奇怪:人都死了還要‘再借五百年’幹什麼?等我們吃完了要走的時候,演員換了一首歌,唱了一首《今夜你會不會來》。我們的民族有很多種智慧來應對死亡,不是一直用一種悲傷的、忌諱的形式。”

鄧微觀:漫畫,幽默的表達

他把畫筆當做武器,針砭時弊、激濁揚清,為民發聲;他行走在城市街頭巷尾,巧工妙思,用一幅幅塗鴉藝術,傳遞正能量,為社群點燃生機。他就是漫畫家、深圳市寶安區打鐵文藝社創始人鄧微觀社長。

鄧微觀向觀眾介紹了自己行動的初心。“有一段時間,大家關注到一些執法人員犯法的新聞。隨後,我會構想,怎麼樣去表達執法人員又違法的諷刺的事。他本來要去抓人的,但他自己犯了錯也是應該被抓起來。”

“我想到了啄木鳥。啄木鳥是森林裡面樹木的醫生。我在想,它是醫生,加一個後面有一個揹包,裡面可能有很多不義之財。它自己都腐敗了,能好好去抓那些蟲子嗎?可能更多從蟲子裡面撈取好處。於是,就誕生了諷刺執法者犯法的時評漫畫。”

“可能我們要用800字、1000字的文章去評議一個事情,但我就透過漫畫,很直觀地把事情的荒誕性表現出來。大家可能有一個親身體會——自己所在的城市,不管什麼地方,兩年修一次、三年修一次,更有甚者是一年修一次、一年修兩次。”

“這時,我就覺得修路者把路當田耕了,為什麼呢?因為大家耕田,一年耕兩次田,把水稻收割一邊,路不也是這樣子來幹嗎?一年幹兩次,可以有兩次收成。就這樣,另一幅漫畫誕生了。大家從畫面中能很直觀看到我想說的話——其中有很多浪費,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東西。”

三年來,鄧微觀畫了1000多幅時評漫畫,有很多促進了事情的解決,有很多卻“泥牛入海”。但他認為,時評漫畫可以訴說或者反映一些難題(現象)。“不斷去做,它就會不斷地完善我們的社會,或者是把一些不好的現象慢慢杜絕。”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晴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寬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