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 由 伯虎42 發表于 武術
  • 2022-04-11
簡介北齊承光元年、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正月,太上皇帝高緯奉太皇太后、太上皇后、皇帝等人棄守鄴城逃奔濟州

採花大盜叫一什麼

“太上皇”這個名號,出自於秦朝,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經過十年的征討,徹底平定了山東六國、統一華夏。嬴政認為自己“山河一統、奄有天下”的成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因此取“三皇五帝”各一字,將自己的尊號由“秦王”改為更高大上的“皇帝”,並自稱“始皇帝”,紀年也從“(秦)王某年”改為“始皇某年”。嬴政就是中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

始皇帝稱帝后,追崇先君,於是給已經薨逝二十七年之久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異人)敬上尊號為

“太上皇”;莊襄王子楚,也是中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太上皇”尊號的現任皇帝至親。不過,得到“太上皇”尊號時,子楚已經不在人世很久了,沒有能夠真正享受到“皇帝之父”身份所帶來的尊貴和榮耀,這也是他的遺憾。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歷史上第一個以“皇帝之父”的身份,活著被尊為“太上皇”的人,是漢高帝劉邦之父、劉太公劉煓他老人家。劉太公大半輩子微小謹慎、謙恭低調,最大的心願是平平安安老死在床上。沒成想默默無聞了一生,老了老了居然因子而貴,成為了尊貴無比的太上皇。

對於這莫名其妙降臨的富貴尊崇,劉太公晚年實在是彆扭極了,和成了皇帝的兒子、高帝劉邦日常相處時,也是尷尬得很。估計他老人家到

“薨”時,對這個“太上皇”稱號都是如坐針氈、忐忑失措。

當然,劉太公的

“太上皇”生涯,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舒心、輕鬆,甚至有一些善意戲謔的歡愉感在內的,即使不用“樂在其中”來形容,怎麼也可以稱之為“安度晚年”,幸福感槓槓的。

高帝劉邦雖然年輕時偷雞摸狗、不務正業,被鄉鄰鄙視、以

“流氓無賴”視之,和父親劉太公也沒少慪氣。但中年後的劉邦痛改前非,不但娶妻生子,成家立業,還在秦末亂世中參與了反秦義軍,最終剪滅群雄、擊敗霸王、取代強秦、建立了大漢王朝,即漢太祖高皇帝。兒子有這樣的赫赫成就,讓劉太公在尷尬赧窘之餘,也不禁為之自豪。

高帝稱帝之後,雖然也有過“朝堂上戲問老父、家業誰大”的玩笑話,但總體來說,和太上皇父子間還是其樂融融、孝順體貼。甚至為了給思鄉的老父親解悶(劉邦稱帝后,立即將劉太公從老家豐邑接到長安來享福),高帝在長安附近新建了一座和豐邑一模一樣的新城,將家鄉的父老鄉親、街坊鄰居,甚至雞犬牛彘統統搬來,以陪他老人家。這座城一直保留到現在,就是今天陝西西安的新豐鎮。

在高帝的百般尊奉、孝敬下,劉太公的晚年歡快極了,常常住在

“新豐”,和以前的鄰居們喝酒、博戲、鬥雞、走狗,好不開心,至於那個“太上皇”的尊號,他老人家還真沒有當一回事。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高帝甚至想要按制度、給

“太上皇”廣置姬妾、充實後宮,以符合禮法。幸好劉太公還沒老糊塗,一頓發火怒斥之後,高帝只得訕訕而退,再不提此事。要不然,朝野之間,肯定會因為此事而鬨堂大笑,又是一個樂子。

這樣輕鬆歡快的生活,劉太公足足享受了五年,一直到漢十年(前

197年)的時候,已經八十六歲高齡(有爭議)的劉太公,才在心滿意足中無疾而終,結束了十年的“太上皇”生涯;高帝將父親安葬於“萬年陵”,即今天的陝西省富平縣杜村鎮姚村以南“漢太上皇陵”。

而在秦莊襄王、劉太公之後,中華歷代王朝中,還出現過若干位

‘太上皇’,這其中:

十二人在退位後,被尊為“太上皇”(太上皇帝),直至駕崩。

三人在被迫退位、上尊號為“太上皇”後、又被重新擁立為皇帝。

一人在國家滅亡時匆忙傳位於兒子、自稱太上皇,然後又命兒子傳位給宗室,升級為“無上皇”,不過數日後即被敵軍擒獲,一年後被殺。

一人主動禪位給兒子後,自稱“天元皇帝”,實際上相當於“太上皇”。

一人被謀叛的權臣強行“尊為”太上皇、實際從未承認自己已經退位,至死都自稱皇帝。

一人被兒子逼迫退位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相當於“太上皇”。

一人在大敵來臨之前匆忙傳位給兒子、上尊號為“太上皇”,隨即與兒皇帝一同被擒,實際上成為俘虜;只是被另一個稱帝的兒子遙尊為“太上皇”。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除了以上二十位史書所承認的

“太上皇”(或者相當於太上皇)之外,還有以下四位不屬於中華王朝歷史、或者不被史書所承認的所謂“太上皇”,其中:

一人屬於邊遠少數民族政權;

一人屬於王朝追尊遠祖(名義上的);

一人屬於地方政權中趁亂自立者所上尊號;

一人為叛亂逆臣自行稱帝、又被兒子弒殺、隱瞞死訊,冒上尊號。

接下來,就根據以上諸位

“太上皇”的各種不同情況,為大家詳細加以敘述,看看這些比皇帝還要尊貴的人,他們是怎麼當上“太上皇”的,人生的結局又是怎樣。

一: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衷生於魏甘露四年(

259年),其父為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晉泰始三年(267年),司馬衷被冊立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駕崩,司馬衷即位,即晉惠帝。

司馬衷自幼就不太聰明,對身邊事物的判斷力很差(但不能說完全痴呆,頂多是心性有欠缺),因此晉武帝對皇太子很擔憂,曾經想要更換儲君人選。但在皇太子妃賈氏(賈南風)的精心策劃維護下,司馬衷還是有驚無險地保住了儲位,最後順利繼位。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惠帝即位後,賈氏升為皇后,因為惠帝天性愚鈍,所以朝政大權由皇太后之父楊駿把持;惠帝信任皇后,因此皇后得以藉助惠帝的名義行事,來對抗楊駿。

此後,賈皇后設計,於永平元年(291年),先聯合汝南王司馬亮(晉宣帝司馬懿第四子、惠帝叔祖父)、楚王司馬瑋(晉武帝第五子、惠帝之弟),先誅滅楊駿一族,後殺司馬亮、司馬瑋,獨攬大權,“八王之亂”由此開端(但最初的時候,朝廷一片平靜、並沒有大動干戈,惠帝因此享受了近十年的安寧時光)。

元康九年(

299年),賈皇后懾於皇太子司馬遹逐漸長大,將來有可能會危及自己的權勢和地位,因此設計陷害皇太子司馬遹,致使皇太子被廢黜。永康元年(300年)三月,在賈皇后得指使下,司馬遹在軟禁地金鏞城被害,時年二十三歲。

皇太子的被害,使得司馬氏皇室義憤填膺,共同展開對賈氏專權集團的反擊。永康元年(

300年)四月,

右軍將軍

趙王司馬倫(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惠帝叔祖父)發動政變,假傳惠帝詔書、廢黜賈皇后,誅殺賈氏一黨,同時掌握了晉朝廷大權。

司馬倫掌權後,排除異己、專權亂政,因此司馬氏皇室對其擅權之事深深不滿,淮南王司馬允(晉武帝第九子)在當年八月首先起兵討伐司馬倫,不幸失敗被殺;永寧元年(301年)正月,司馬倫悍然篡位,尊奉侄孫惠帝為“太上皇”,軟禁於金鏞城,並殺惠帝皇太孫司馬臧,以消除隱患(叔祖父奉侄孫為太上皇,也是千古奇聞)。

司馬倫篡位後,晉宗室

齊王司馬冏

晉武帝侄子、惠帝堂弟

、河間王

司馬顒

晉宣帝侄孫、晉武帝從堂弟、惠帝族叔

、成都王司馬穎

晉武帝第十六子

立即於三月間起兵討伐叛臣,不到兩個月就打到洛陽近郊的潁陰,司馬倫一方軍隊屢戰屢敗,司馬倫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諸王的進攻。

四月,在洛陽的晉宗室廣陵公司馬漼(晉宣帝之孫、惠帝堂弟)聯合左衛將軍王輿,發動政變,將司馬倫心腹孫秀殺於中書省,然後派兵入宮,逼迫司馬倫退位,將他和他的兒子們都押送回汶陽裡私宅。隨即,司馬漼將太上皇惠帝從金鏞城接回洛陽,恢復帝位。司馬倫於五月間與諸子一同賜死。

復位後的惠帝先後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晉武帝第六子)、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東海王司馬越(晉宣帝侄孫、惠帝族弟)等宗室所控制,依舊如同傀儡一般,但再沒有當過“太上皇”。宗室諸王為了爭奪權力,彼此展開激烈廝殺,“八王之亂”達到頂峰,晉朝的國勢也因此傾頹不堪,中樞朝廷名存實亡。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陽曆是

307年1月8日),惠帝於洛陽皇宮顯陽殿中駕崩,年四十八歲,有傳言是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的。因為惠帝的兒孫們都在之前的宗室鬥爭中死於非命,沒有了直系後代,因此惠帝立弟弟豫章王司馬熾為皇太弟。惠帝駕崩後,皇太弟繼位,即晉懷帝。九年後,西晉在一片混亂中滅亡。

二:後涼太祖呂光

呂光原本是前秦大將,奉前秦世祖苻堅的詔令,於前秦

建元十

年(

38

3

年)

正月率七萬大軍西征西域,一路所向披靡,接連降服西域諸國。

就在呂光平定西域的當年,前秦世祖苻堅率百萬大軍南征東晉,敗於淝水,中原北方再次陷入混亂中。呂光雖然在西域接連大勝,但部下遠征多年,都思念家鄉、不願留駐西域。於是呂光在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率軍東歸,佔據了涼州,並實際上脫離前秦、自立為王。

麟嘉八年(

龍飛元年、

396年)

呂光自稱天王,建國號

‘大涼’,改元龍飛;呂光所建立的國家即十六國中的後涼政權。

龍飛四年(

399年)十二月,呂光病重,因為害怕庶長子呂纂、庶次子呂弘和嫡子(第三子)、涼太子呂紹在自己死後兄弟相爭,於是呂光在即將去世前,將大涼天王之位傳給太子呂紹,自稱“太上皇帝”,想以此來明確大位歸屬、平息諸子間的爭鬥。

傳位後不過四天,呂光駕崩

,年六十三歲;嗣任天王呂紹給父親上諡號

“懿武天王”、上廟號“太祖”。

呂光是中華歷史上,首位在任帝王禪位之後、得到“太上皇”尊號、並且以此身份善終駕崩的君主(之前的幾位太上皇,秦莊襄王是死後追尊;劉太公並沒有當過皇帝;晉惠帝被叔祖趙王司馬倫篡位後尊為太上皇,不過司馬倫很快敗死,晉惠帝復位,此後一直保有皇帝身份,直至駕崩),是貨真價實的第一“太上皇”(太上皇帝)。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而呂光駕崩後,他的擔憂也成為了現實:他的繼任者呂紹被兄長呂纂發動政變推翻、被迫自殺,呂纂自立為大涼天王;隨即呂光次子呂弘又發動叛亂,被呂纂擊敗、誅殺;最後,呂纂又因殘暴驕縱,被堂兄弟呂隆、呂超(都是呂光侄子)所弒殺。後涼政權也在這一次次內訌中逐漸衰落、最終滅亡。

三: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拓跋弘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長子,於北魏太安二年(

456年)正月被冊立為皇太子。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駕崩,拓跋弘得以登基稱帝,即北魏獻文帝。

獻文帝自幼聰慧,即位後崇文重教,輕徭薄賦,喜好佛老之術,可稱為

‘賢君’。不過獻文帝自即位以來,朝政多受制於嫡母馮太后(即文成帝皇后馮氏、文明皇太后),因此獻文帝治理國家頗感力不從心、乃至不得施展。

北魏皇興三年(469年),獻文帝將兩歲的長子拓跋宏立為皇太子。皇興五年(471年),因為對馮太后的長期攝政不滿,獻文帝故意釋出了打算將皇位禪讓給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的訊息,果然眾臣對此竭力勸阻。於是獻文帝以退為進,宣佈禪位給皇太子拓跋宏。

群臣只得再次上奏:

“昔三皇之世,澹泊無為,故稱皇。漢高帝既稱皇帝,尊其父為太上皇,明不統天下。今皇太子幼衝,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太上皇帝’,國之大事鹹以聞。”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就這樣,獻文帝以自己禪位為手段,繼續保留實際上處理朝政的權力。和漢高帝之父劉太公不同,獻文帝的尊號是

“太上皇帝”,以表示自己依舊手握實權,不是劉太公那樣雖為皇帝之父、卻不曾統治天下的“太上皇”。

當初,獻文帝曾經在皇興四年(470年),誅殺了馮太后的情夫李弈,母子之間因此生隙;後來,獻文帝以退為進、禪位自稱“太上皇帝”後,馮太后不能繼續以“皇太后”的名義攝政,失去了插手朝政的權力,因此更加對獻文帝生怨。

成為

“太上皇帝”之後的獻文帝,不但牢牢掌握了朝政,還多次戎裝出徵、征討漠北,緊緊抓住了軍權。延興五年(475年)十月,“太上皇帝”獻文帝在國都平城舉行大閱式,檢閱軍隊、舉行演習,天下為之震動。

而這一切,都使得大權旁落的馮太后越來越覺得危險即將降臨,自己必須要趕緊重掌大權,以防止具有大義名分的獻文帝在穩固了手中權力後,會對自己不利(而這幾乎是肯定的)。

承明元年(476年)六月,北魏朝廷突然宣佈京師戒嚴、宮禁戒備,平城頓時氣氛一片緊張。不久後便有訊息傳來:“太上皇帝”駕崩於皇宮永安殿中,這讓北魏朝野都錯愕不已,畢竟“太上皇帝”才二十三歲而已。當時就有人私下猜測,“太上皇帝”是被馮太后暗中殺害的,但這件事情至今也沒有定論。

事後,馮太后以年幼的孫兒皇帝名義,給兒子上諡號

“獻文皇帝”,上廟號“顯祖”,安葬於金陵。而獻文帝的兒子拓跋宏,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元宏。

四:北齊武成帝高湛

高湛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的同母弟,北齊神武帝(追尊)高歡第九子;北齊天保元年(

550年),文宣帝高洋代東魏建立北齊,高湛晉封為長廣王。

北齊乾明元年(

560年),高湛在同母二哥、文宣帝高洋駕崩後,與同母六哥、常山王高演密謀,發動政變廢黜了高洋的兒子、北齊廢帝高殷。此後高演即位,即北齊孝昭帝,高湛被加封為太傅、錄尚書事、京畿大都督。

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因不慎墜馬、身受重傷,即將不起。為了不讓皇太子高百年落到當年廢帝高殷的遭遇,孝昭帝決定主動傳位給弟弟高湛,以此換取兒子的性命。十一月,孝昭帝在晉陽駕崩,遺命高湛入繼大統。高湛火速趕到晉陽,先在崇德殿為孝昭帝發喪,然後於南宮即位,即北齊武成帝。高百年則被改封為樂陵王。

武成帝在位四年,昏庸顢碌、寵信奸佞、殘害宗室、屠戮朝臣,使得北齊朝政日益敗壞,國勢動盪不安、日益衰敗。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河清三年(

564年)五月,因為出現“白虹貫日、赤星當空”的天象,高湛心中不安,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於是想要用尊貴之人性命來壓制這個“異象”。當月,武成帝藉口樂陵王高百年僭越書寫“敕”字,命人召高百年入宮,將其活活打死,掩埋於後園。

河清四年(565年)三月,天象再次示警,彗星現於白晝;武成帝向太史官詢問,得到了“是除舊佈新之象、當有新帝出現”的回答。為了“應天象”,武成帝於當年四月二十四,將皇帝璽綬傳給皇太子高緯,命皇太子繼位,並大赦天下,改河清四年為天統元年。高緯即北齊後主。

武成帝禪位後,群臣依照北魏獻文帝故事,給武成帝上尊號為

“太上皇帝”,以後所有軍國大事,依舊由“太上皇帝”全權處分,以鄴宮乾壽堂(今河北臨漳縣鄴城遺址)為太上皇帝退居理政之所。

天統四年十二月(陽曆是

569年1月),“太上皇帝”在鄴宮乾壽堂駕崩,年三十二歲。後主為其上諡號為“武成皇帝”,上廟號“世祖”。武成帝駕崩僅僅八年後,北齊被北周滅亡。

五:北齊後主高緯

高緯是北

齊武成帝

高湛

次子

北齊

太寧二年(

562年),

武成帝

冊立

高緯

為皇太子;河清四年(

565年),

武成帝內禪為

“太上皇帝”,高緯

受禪即位,

即北齊後主。

後主幼年時,聰慧令善,愛好文學,所以武成帝非常喜歡他,冊立他為皇太子,又早早禪位給他;但高緯長大後,性格懦弱敏感,不大喜歡見外人,因此在“太上皇帝”武成帝駕崩後,北齊朝政盡皆被後主付諸近臣、甚至乳母代為治理,北齊國勢由此衰落。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後主為人貪婪庸碌,寵幸宵小佞臣,又荒淫無恥,國家在他的統治下,急速衰敗。另外,出於猜忌和防備之心,後主將國家干城蘭陵王高長恭、丞相斛律光等先後殺害,致使北齊軍事敗壞、政治腐朽,國勢傾頹在即。

北齊武平七年、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東征北齊,大敗齊軍,攻破北齊重鎮晉陽,後主倉惶南逃到鄴城,於十二月二十,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高恆,自稱“太上皇帝”。

北齊承光元

北周建德六年

57

7

年)

正月,太上皇帝高緯奉太皇太后、太上皇后、皇帝等人棄守鄴城逃奔濟州;正月二十一,因為北周軍隊追擊甚急,為了避禍,後主又命皇帝高恆將皇位禪讓給任城王高湝(神武帝高歡第十子、武成帝之弟、高緯叔父),自己升級為

“無上皇”,高恆改稱“守國天王”。然後,後主帶著無上皇后和高恆逃往青州。

後主抵達青州以後,準備南下投降陳朝,但周軍突然間追到青州,高緯逃跑不及,在青州郊外的鄧村被周軍抓獲,然後送往鄴城。北周武帝宇文邕以賓主的禮節接見了後主,然後把他和北齊太皇太后太后、皇太后、幼主都送往長安,高緯被降為溫國公。

北周建德六年(

577年)十月,前北齊“無上皇”高緯被誣告謀反,與兒子高恆、宗室高延宗、高湝等數十人全部賜死於長安,時年二十二歲。

六:北周宣帝宇文贇

宇文贇,是北周武帝宇文邕長子,武成元年(

559年)生於同州,

建德

元年(

572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北周武帝對他期望很大,因此管教非常嚴格,宇文贇在父親的高壓之下,性格逐漸扭曲、叛逆,並且養成了偽裝自己的習慣。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親征北齊,一舉消滅了北齊高氏政權,統一了北方。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北周武帝在北伐突厥時突然病逝,皇太子宇文贇繼位,即北周宣帝。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武帝在位時,宣帝迫於父親的嚴苛,不敢顯露出自己的真實個性。武帝駕崩後,宣帝再無人可以管制,於是放浪形骸、

不問朝政,沉溺

酒色

而對治理國家毫無興趣,原本形勢大好的北周國政,在宣帝的肆意妄為下,又將歸於糜爛。

為了專心享樂,宣帝繼位後還不滿一年,就於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將皇位傳給長子宇文衍,改名宇文闡,改年號為大象。宣帝則自稱“天元皇帝”(相當於太上皇帝,但地位還要高),皇后楊麗華為天元皇后,另外又封了四位寵妃為“皇后”,搞出“五後並立”的荒唐行為,天下為之譁然。

禪位後,宣帝稱自己的居所為

“天台”,戴超過禮制一倍的二十四旒冕(天子禮制十二旒),下達的詔書稱“天制、天詔、天敕”,對臣下的自稱由“朕”改為“天”。在宣帝的折騰下,北周朝廷雞飛狗跳、人心不安。

宣帝即位前,其父北周武帝已經滅北齊、統一了北方,即將對南陳用兵,統一天下。但宣帝即位後,不但安於享樂、

沉湎

酒色,

暴虐荒淫

猜忌宗室,無故誅殺了國家重臣、

齊王

宇文憲

宣帝叔父

),

再將宗室諸王全部貶斥出朝,北周皇族

力量

因此

衰落

大權漸漸落到皇后之父楊堅手中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因為在後宮中縱慾酒色,荒淫無度,“天元皇帝”因此耗盡了元氣,病重駕崩,年僅二十二歲。皇后之父隨國公楊堅迅速控制了局勢,以大丞相的名義執掌國政。

國之大事、鹹以聞之——中華歷代“太上皇”的故事(一)

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在消滅了北周宗室諸王及其他大臣的反叛後,以“禪讓”的形式,從名義上的外孫——北周靜帝宇文闡手中接過皇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為了消除隱患,楊堅將宣帝的三個兒子:靜帝宇文闡、萊王宇文衎、郢王宇文術全部誅殺,宣帝因此絕嗣。

未完待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