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禪的意義就在於什麼?

  • 由 子佩悠悠 發表于 武術
  • 2021-06-02
簡介穆罕默德:最後受神啟示的人,叫“封印先知”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同為三大世界宗教,但他們最大的區別在於:佛教沒有神,只有佛

無差別級是什麼意思

禪有三個特點

不可說:

禪宗追求的是最高智慧,或者說終級智慧

。所以,智慧如果可說,那就不是終級智慧

不必說: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總之參禪悟道靠的是心領神會,衣缽相傳靠的是心心相印。心花怒放,我就是佛,何必說?

不能說:?

參禪的作用:認識自己、對抗孤獨、緩解焦慮、變得聰明

作為佛教的一個宗派,

禪宗是宗教色彩最淡而哲學意味最濃,它其實是人生哲學

智慧的獲得,跟知識和方法是不同的。知識靠傳授,方法靠示範,智慧靠啟迪。留下的案例,就是

公案

一、鮮花與微笑

禪,是佛教的一個宗派,而且是中國佛教的。不過,禪宗自己不這麼說,也不能這麼說

天花亂墜,拈花示眾。慈悲為懷,普度眾生

佛祖(釋迦牟尼)說: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禪宗初祖,第一代掌門)

二、衣缽傳人

學佛是要修行,修行就要有結果。結果有正邪,關鍵在

修行之道

。按照佛門正道去修行,則可“

修成正果

”。而修沒修成正果這事需要證明(即得有張“畢業證書”),得到證明的才是正果,也叫“

證得之果

”。對此禪宗的說法是:

以心印心

(“心心相印”成語的由來),用賈寶玉的話說就是“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微妙法門)

歷代掌門交班的時候,會同時交予兩樣東西:木棉袈裟、紫金缽盂。正所謂:

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附袈裟,以定宗旨

。誰得了這衣缽,誰就是接班人(“衣缽相傳”的由來)

三、菩提達摩

公元526年,菩提達摩在廣州登陸,還帶來了袈裟和缽盂,這是中國佛教的一件大事。據說他是西土禪宗的第二十八代傳人。嗯,

這些都是編出來

的。不管如何,反正他被稱為“

中國禪宗始祖

和菩提達摩有關的“一葦渡江,面壁九年,之旅西歸”等全是神話,當然他是人來的。為啥會被“神話”?因為佛教是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站穩腳跟,得依靠兩種力量:

皇家的權力、民間的迷信

慧可成為中國禪宗的二祖,宗派系統也就建立起來,以後我們說的“

三祖

、四祖、五祖、六祖”指的都是中國禪宗,禪的風靡天下,要等到五祖之後

四、弘忍與神秀

禪宗五祖,法號弘忍

。是的,你沒有猜錯,弘忍很有“

慧根

”、是“

法器

”。慧根就是領會佛法的天賦,法器則是具有傳承佛法才能的人

弘忍成為禪宗五祖後,這是一個分水嶺:

達摩留下的衣缽不再代代相傳,禪宗也自此分為南派和北派

,兩派的創始人都是弘忍的弟子

按照當時的規矩,傳法要

作偈。

偈,原本是佛經中頌歌的唱詞,後來成為佛門弟子和居士表達理念或發表感言的文體,每則四句。傳法的時候,禪師要作偈指點迷津,學徒要作偈彙報心得,叫“

示法偈

弘忍準備交班時,讓學生“交作業”,同時提到“世間芸芸眾生都在苦海里沉淪,卻痴心妄想要求福田。這都是因為迷失了自我啊!佛法可不是用來思量,思量既非佛法。只有發現自我,才能一句話道破真理”。按照劇本走的話,此時要有重量級人物登場並作偈了

神秀

:弘忍的大弟子,當時已位居上座。他的偈寫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嗯,他的作偈被弘忍評為“尚未入門”(就是被待定了),並沒有把衣缽傳給他。儘管如此,弘忍圓寂後,神秀(

開創了“北宗”

)繼承遺志大開法門弘揚禪風,也為武則天、中宗和睿宗三位皇帝啟迪智慧,史稱“

兩京法主 ,三帝法師

嗯,前面提到的北宗的一些說法可能也是假的,因為這是南宗“官方網站”提到的,因為可能連衣缽的說法都是假的,

禪宗本來的歷史半真半假,各位看官看看就好

五、六祖惠能

被弘忍看中併成為六祖的,是慧能。慧能本是河北涿州人,俗姓盧。慧能曾說過: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慧能的作偈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用多說,慧能的作偈與神秀的高下立判。因為“

實相無相

”。這是佛教的觀點,也是禪宗的主張。佛教認為,常人耳聞目睹和親身經歷的都是假相,叫做“

色相

”。世界的真實狀況和真實性質則叫“

實相

”。實相才是真相,所以也叫“

真如

”。真如也好,真相也罷,本質上都是無,因此也叫“

無相

”。無相、實相、真相、真如等,都是同一個概念

弘忍曾為慧能講《金剛經》,講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時,慧能大徹大悟說:

眾生的本性原來清淨,眾生的本性不生不滅,眾生的本性具足佛性,眾生的本性不可動搖,眾生的本性包羅永珍

六、開創南宗

你度我度,師度自度,唯其自度,方能普度

。佛教認為,

佛跟凡夫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或境界

,就像汪洋大海的兩岸。芸芸眾生的是

此岸

,佛菩薩的是

彼岸

。此岸痛苦不堪,彼岸幸福無比。因此,修成正果者都有神聖的使命,讓其他人離開此岸,到達彼岸。這就叫

,也叫

救度

。救度就是度越生死,也是脫離苦海

如何救度?需要“

發大慈悲

”。什麼叫慈悲?愛護眾生,給予歡樂,就叫

。憐憫眾生,拔出苦難,就叫

。慈與悲,是菩薩心腸的兩面。有此心腸,就能像船一樣幫助人們出離生死苦海,到達幸福彼岸,叫

慈航

。慈航是惠及眾生的,叫

慈航普度

慧能曾對弘忍說“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到達彼岸,畢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佛教最看重的是心,認為一切皆由心造,萬法皆由心生,所以管它叫“心地”,意思是心靈就像土地,可以生長萬物。所以,“心地”(“心田”同義)二字是從佛教中來

慧能說:人們都說有常,有無常;有善,有不善。這其實就是

有了分別心,也就是二法

佛性卻既不是常,也不是無常;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所以叫“不二”

。不二,就是“非常非無常,非善非無善”。這也就是佛性。明白常與無常、善與不善並無區別,便是不二之法。這也就是佛法。難怪最好或者是唯一的途徑,叫做

不二法門

此後,慧能便在嶺南升壇說法,開宗立派,只不過遵照弘忍的囑咐不再傳衣缽。此外也不再單傳,接班人甚至還各自開宗立派,隊伍便空前的壯大起來。

慧能,當然成為中國禪宗的六祖

這是劃時代的事情,至此禪宗才真正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個宗派,也開始成為中華文明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

。衣缽不見了,禪宗從此分為兩支,慧能在嶺南創立的叫做南宗,神秀代表的則是北宗。只不過最終風行於中華大地的是南宗。

南宗與禪宗合二為一

,提到北宗時才需要特別說明。這樣看,

慧能其實是中土禪宗的初祖

七、淨土宗的努力

禪宗南宗大受青睞,是因為順應了歷史的需求。需求由中華文明的,也有佛教自己的。佛教傳入中國後,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最後透過三點立足華夏:

一要簡單,二要實用,三要中國化

。因此,興旺起來的是

淨土宗

禪宗

淨土宗和禪宗都是中國佛教的宗派,也都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宗派。不同的是知識界對禪情有獨鍾,一般民眾則多修淨土。淨土宗最受歡迎之處,是道理通俗易懂,方法簡單易行

四聖諦,第一條就是

苦諦

。佛教說,當年釋迦牟尼身為王子卻毅然出家,就因為在王城的四個門看見了生老病死四種痛苦,這才決定尋找出路,創立了佛教。也就是說,佛教是要救苦救難的。這就要查詢原因,解決問題,以便脫離苦海。原因找對了,就叫

集諦

。方法找對了,就叫

滅諦

。目標實現了,就叫

道諦

人生是苦,原因何在?淨土宗說:很簡單,生錯地方了。生在哪裡了?

東方穢土

(就是我們生活的人世間)。那該怎麼辦?也很簡單,移民唄!移到哪裡去?

西方淨土

淨土是佛住的地方,也叫佛國

。淨土沒有苦難,所以只要從東方穢土移民到西方淨土,就會在佛光普照之下幸福無比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去得了淨土嗎?去得了。我佛慈悲,普度眾生。只要

皈依佛門

,便是辦了簽證。但是

“現在”去不了,只能下輩子

。所以淨土宗的移民,專有名詞叫

往生

。那麼手續怎麼辦?很簡單,唸誦“

南無阿彌陀佛(nā mó ē mí tuó fó)

”就行

唸誦“南無阿彌陀佛”,是大乘佛教淨土宗修行的專用法門,即“

淨土法門

”,被稱為“六字大洪名”,一心持唸佛號,命終時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十三個名號,其中十二個與“光”有關,一個與“壽”有關,所以

阿彌陀佛也被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

。延伸意為

世間一切有覺悟的人

。“南無阿彌陀佛”合起來意思就是說,

皈命世間一切有覺悟的人,即“佛”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阿彌陀佛和其脅侍

觀世音菩薩

以及

大勢至菩薩

合稱“

西方三聖

”,也稱“

彌陀三尊

”,

共同接引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六祖壇經》中說,

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喜舍”,合稱“慈悲喜捨”,即“四無量心”,四種清淨無染的心

所以現在變得很清楚了:人生是苦,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生錯地方,回答了為什麼的問題。往生淨土,回答了怎麼辦的問題。唸誦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回答瞭如何操作的問題

往生淨土雖然好,卻得等到來世。來日方長,我們眼前的這道坎就是過不去,請問有辦法嗎?也有。虔誠地念誦“

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音是中國的聖母,有一大使命、四大特點。

使命就是救苦救難,特點就是大慈大悲(即“有心”)、有求必應(即“有意願”)、千手千眼(即“能見”)和萬千化身(即“能能及時來到你身邊”)

這是實在是太好了,

觀音菩薩解解現實問題,阿彌陀佛解決歸宿問題

,今生來世都有保障,而且修行的方式簡單到只要唸誦一聲

八、佛教的難題

淨土宗最大的問題是皇家不喜歡,原因則簡單到只需要問一個問題:

西方淨土有皇帝的特殊地位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極樂世界,眾生平等”,這讓皇帝情何以堪!

儒家士大夫對佛教也是不滿意的,原因在二:

單身

姓釋

。生不生孩子是全社會的事,民族如何延續?勞動力從何而來?何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華文明是以家族為本位,人心的凝聚靠的是宗族崇拜,既不生孩子,又不隨父姓,文明是否會被顛覆?

九、以人為本

按照國際學術界共識,宗教一詞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

拉丁語religare

,意思是

通神

;二是來自

拉丁語religio

,意思是

敬神

。總之按照這個理解,

宗教就是人以恭敬的態度,實相與神的聯結或者再結

。但是,在漢語的世界裡,宗教一詞的本義是“

以某種教化為宗

”,教化可以有多種,

但都是來自於人

,比如孔子或者是老子。所以華夏文明與其他某些文明的區別一目瞭然:

他們以神為本,我們以人為本

以神為本的宗教有兩種:

多神教

。比如印度教,主神就有三個:梵天(世界的創造者)、毗溼奴(世界的維護者)、溼婆(世界的破壞者和重建者)。

一神教

。世界上有三種:

猶太教

(以雅赫維為唯一的神)、

基督教

(以耶和華也就是上帝為唯一的神)、

伊斯蘭教

(以安拉為唯一的神,也叫真主)。這些一神教都是人與神的聯結或者是再結,所以他們都有先知。

先知就是受唯一之神啟示並傳達其旨意的人

,因此他們都是天啟宗教,只不過對先知的理解不同。猶太先知:一群智慧的人。耶穌基督:神之子。穆罕默德:最後受神啟示的人,叫“封印先知”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同為三大世界宗教,但他們最大的區別在於:

佛教沒有神,只有佛

佛不是神

,理由有三:一、釋迦牟尼八十歲時就和普通人一樣去世了。二、他也不是死了以後才成佛,生前就已經是。三、佛祖沒有得到過上帝或者是天使的指示,是自己成佛的

佛教什麼神都沒有,那是什麼教?“

無神教

”!宗教而無神,這是一個悖論,佛教也只好超有神的方向發展,建寺廟、樹偶像,把佛祖和菩薩當作神來崇拜,寺廟裡面還做起法事來。這樣做並非釋迦牟尼本意,卻符合信眾的心理需求,看起來更像宗教的樣子

只有禪宗堅持佛也是人,理由是生前成佛

。那又怎麼樣呢?大家都是人,就平等。佛能成佛,我們也能。這就是思想解放,意義非常重大。事實上,一種宗教或者是思潮要想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就不能高高在上,反倒必須放下身段貼近大眾,這樣才有親切感。與此同時,

佛教與華夏文明有了契合點

至少從商周開始,我們民族就有鬼神崇拜和神話系統,也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只不過這套系統是以人為本,

鬼神的存在首先是為人的生存

。它們或是賜福於人,或是降災於世。這就要跟鬼神進行協商,甚至談條件做生意,所以有了

祭祀和祭品

。這是商人的觀點。周人又進一步,認為

鬼神的存在是為了讓人有道德

。所以

沒有人,鬼神的存在就沒有意義

鬼神原本就是人,鬼就是死人

生前有傑出貢獻的人,死後成為神

,一般人或者是貢獻不大的就只能做鬼。做鬼未必不好,關鍵在於是否後繼有人,只要家族人丁興旺,子孫延綿不絕,年年得到祭祀,其實風光。倒黴的是沒有後代,成為孤魂野鬼。所以中國人最嚴重的詛咒是“要對方斷子絕孫”。總之,鬼、神、仙、佛都是人,前兩個是死人,後兩個是活人,前三個是中國的,最後一個是外國的。但是放在一起沒有違和感,反倒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十、回到人間

六祖惠能曾說:

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禪宗開闢的道路,是回到人間。

佛法就在世間,修行就是生活

。實際上這也是批判淨土宗的結果。道理很簡單:淨土被否定,穢土就被肯定。西方被否定,東方就被肯定。來世被否定,現世就被肯定。天國被否定,人間就被肯定。這對於廣大信眾無疑是一個福音,

中國人很現實,如果這裡就是淨土,現在就能成佛,誰願意拖到來世。統治者也很放心,因為肯定現世意味著承認現存秩序

禪宗進行了宗教改革,改革者叫百丈懷海,是慧能的三世法孫,禪宗第四代宗師,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禪門規式》,明確詳細的規定了禪宗寺院的組織體制、宗教禮儀和生活方式等

印度佛教忌諱的是葷而不是腥,葷是植物,包括蔥蒜和韭菜,肉類則是腥。

忌腥是梁武帝定的,理由是佛教反對殺生,真實原因是財政負擔太重(佛教僧尼非但不納稅,還要百姓供養)

,吃不起了。當然,

葷腥並忌,從此成為中國佛教的規矩

北宋以後佛教安然無恙,中華文明也完全接受了禪宗,懷海的禪院制度甚至成為儒家的書院所仿效。自此,

禪終於成為獨立宗派和慧能系的一統天下,神秀的北宗退出歷史舞臺

十一、立地成佛

回到人間,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一步。實際上百丈懷海創立的禪院制度和禪林清規,從組織上和思想上都滲入了中華的思想精神和主張。但實際情況卻是唐宋兩代的文人士大夫,包括那些反對佛教的人,都喜歡參禪

為何儒家士大夫對禪情有獨鍾?首先讓他們動心的是這四個字:

立地成佛

。這四個字包括兩個內容:立地和成佛。成佛包括兩個問題:能不能成?這是可能性;怎樣樣才行?這是操作性。對淨土宗的批判已經告訴我們:

成佛不用挪窩,此地就行,此刻就行

佛是什麼?佛並不是我們在寺廟裡看見的樣子,因為這些只是佛的色身,不是法身。

色身就是色相,是表面現象。法身則是實相,才是內在本質

。只看見表面,看不見本質,不但沒有成佛,反而是糊塗蟲

那麼,佛的本質是什麼?答:

覺悟

。實際上,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覺悟的人。我們知道釋迦牟尼本是淨飯國王子,跟普通人一樣,後來他成佛或佛陀,就因為覺悟。覺悟到什麼呢?“

無上正等正覺

”這是能夠真正掌握一切的真理,如實了之所有事物,從而達到無所不知境界的最高智慧。由於佛祖是在菩提樹下悟得這個智慧的,所以有人把它叫做“菩提智慧”。釋迦牟尼有此智慧,因此是佛

不過覺悟以後,就非同常人。所以,漢字便寫成半邊表示否定,半邊表示是人的佛。佛,是人,同時又不是人,當然也不是神仙。神是隻有靈魂,仙是肉體飛昇,佛是思想轉變。轉變了,也還是人,但不是一般人。

一般人叫“眾生”,也就是沒有覺悟的

。由此可見:

佛與眾生的區別就在覺悟

覺悟有三個要求:

自覺(自己覺悟)、覺他(讓別人、讓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所思和所得,度己和度人,自覺與覺他,思想和行為,都完美無缺)

。以上三條都沒有,是

眾生

。能夠自覺的,是

羅漢

。自覺覺他的,是

菩薩

。全都做到的,是

佛、菩薩、羅漢,是從高到低的三個果位(修成正果的不同境界)

至於成佛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以後又是什麼樣子,無關緊要。

佛,可以有各種樣子,也可以沒有樣子

。沒有樣子,也是樣子。這就叫“

佛無定相

”,也因此“

禪非坐臥

由此可得出結論:

佛教,就是主張覺悟的宗教

成佛,則是從眾生轉變為覺悟的人

問題是何時轉變?怎樣轉變?對此,南宗和北宗有分歧,北宗主張慢慢來,漸入佳境,叫“

漸悟

”。南宗主張剎那間,頓時覺悟,叫“

頓悟

”。這就叫“

南頓北漸

”。這個沒有對錯優劣之分,慧能說過,本來正教並無頓悟和漸悟之分,只不過人與人有個體差異,有的敏捷,有的遲鈍。遲鈍的人修漸教,敏捷的人修頓教。但只要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這是很實在的說法,可惜沒人承認自己遲鈍,大家也都希望速成,南宗作為頓教當然大受歡迎

問題是,頓悟成佛有可能嗎?有,因為佛教認為: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這個觀點很重要,而且至關重要。因為佛教有個使命:

普度眾生

。如此使命,當然神聖。眾生皆可普度,因為人性中原本就有佛性,只不過尚未被發現和開發出來

眾生皆有佛性,那有沒有壞人?當然有,因為壞人也是眾生。更何況,

度得了惡人才是真普度,容得了小人才是真寬容

所以

慈悲為懷不看物件,普度眾生不設門檻,認定佛性當然也不論善惡

。事實上,

佛教關心的不是善惡,也不是美醜,而是覺悟與不覺悟

。只要能夠悟得正等正覺,你有管他是什麼人?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

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

。佛與眾生,不但可以相互轉化,而且只有一念之差,叫“

一念頓時,眾生是佛

”。所以說再苦再難都沒有關係?因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作惡多端也沒有關係?因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下子所有人都高興了,尤其是士大夫

十二、機鋒與破執

士大夫喜歡參禪,也是其中一種“獨善”的方式,正所謂:達則做官,窮則參禪。參禪在禪宗那裡,就叫:

機鋒

。機是機遇、機緣、機要,鋒是鋒利,也就是說利用機緣巧合,藉助含有機要秘訣的語言,或一言不發的動作,或超常規的手段,一刀刺將過去。刺過去幹啥?讓你開竅呀!這是禪宗用來開悟的手段,所以也叫:

禪機

。那麼,禪宗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開悟?因為覺悟成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不能覺悟的原因在哪裡?禪宗認為,問題出在一個字:執。什麼是執?就是一根筋,死心眼,不開竅,非在一棵樹上吊死不可。

執則迷,迷則不悟,叫“執迷不悟”

覺悟的關鍵二字在於“破執”

執,就是一定要有我,或者一定沒有我,還是分別心,是二

。問題是,破執就要一刀刺將過去嗎?是的,因為破執極難,它有三關:

我執、法執、空執

首先要破的就是“

我執

”。我執就是執著於我,比如我看見、我聽說。這時就要告訴大家,世上有我是因為有法,諸法造就了我,叫:我由法生。

執著於我,執著於無我,也都是執

。破我執是破執,不是破我。能破我執,就是羅漢

第二步就是破“

法執

”。法執就是執著於法,以為法就是真相,這又錯了。實相無相。我固然是空,法也不是真如,也是虛的。這就叫:

萬法皆空

。能破法執,就是菩薩

再升級,就得破“

空執

”。空執就是執著於空,開口閉口說空無。但是,一口咬定空無,就是實相嗎?不是,因為這還是把無當做了有。我是空,法是空,空就不是空嗎?也是。這就叫:

空也是空

。能破空執,就是佛

什麼叫“空亦是空”?大乘佛教中觀派的表述是: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大白話就是:不是有,不是沒有,不是又有又沒有,也不是既沒有有,也沒有無。所以,

空亦是空,亦是不空

。請問,這些有幾個人聽得懂?哪怕是懂,也未必做得到

十三、我心自有佛

破執的手段有三種:

常規、非常規、超常規

。常規是明白道理,或者師父啟發,或者自己覺悟

禪宗主張:

淨土無理,佛也是人,讀經無用,坐禪無功

十四、當頭棒喝

十五、呵佛罵祖

十六、否定的哲學

涅槃,即超越生死。非死亡,非不死

禪宗的辯證法:

否定之後的肯定,才是真肯定

。很多觀點都是隻能用否定來表述,禪宗喜歡說不

不昧因果,不在裡面,有人不說,這就是禪。禪宗是否定的哲學。否定以後又怎麼樣呢?就自由了。比如說,

參禪可以是喝茶吃飯,也可以是談情說愛

十七、自由之路

知識屬於人類,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只能啟迪。智慧只能啟迪,這才要有機鋒

通往心靈之路,就是通往自由之路

實際上,一旦覺悟,那裡沒有佛?什麼不是佛?

尤其是大自然,最不刻意,最無煩惱,因此最有如來佛性,也最接近無上正等正覺

,正所謂: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涅槃妙心和般若智慧並不神秘,它就在你身邊,而且它就是美

最後讓一首歌結束說禪: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禪的意義就在於什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