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用畫筆作武器,打響革命之槍!他的作品堪為大革命的里程碑!

  • 由 博天音畫 發表于 武術
  • 2022-04-01
簡介​自1791年法國著名古典主義繪畫大師——路易·達維特的《網球場的誓約》素描稿展出之後,法國雅各賓黨反專權政治革命已經走向高潮,達維特的藝術革命事業也迎來了高潮,但還並不是最高潮

槍類武器簡筆畫怎麼畫

他用畫筆打響革命之槍,為革命人民銘記信仰,為英雄鳴奏頌歌!

他的作品打開了法國封建主義獨裁專權政治的強大壁壘,讓自由的曙光點燃星星之火!

他就是法國18、19世紀著名古典主義繪畫大師——雅克·路易·達維特。

用畫筆作武器,打響革命之槍!他的作品堪為大革命的里程碑!

·△《雅克·路易。達維特》自畫像

雅克·路易。達維特(有史料音譯為:雅克·路易·大衛)是藝術大師安格爾、籍里科,柯羅的老師,更是法國革命古典主義代表人物。他1748年出生於巴黎一箇中產階級家庭,10歲父親便離世,由叔叔一手帶大。也許是家境原因,達維特性格沉默寡言,多思不合群,有種不尋常的早熟。這些記述表明達維特青年時期,沒有受到貴族和大資產階級高深的教育薰陶,這或許是他以後易於接受革命思想並參加鬥爭的原因之一。

1766年,達維特來到法國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師承“維恩”,維恩是位嚴謹的,效仿17世紀古典畫風的畫家。在學生時代達維特的思維就很前衛,他對皇家美術學院的教學很不滿,認為過於保守和傳統。尤其在爭取去羅馬學習的獎學金比賽中,他連續3次失利,第4次才有幸成功。

到了義大利,達維特接觸到了進步的古典主義思潮,並深受感染,逐步開始對國內封建專權政治產生了逆反情緒。他曾深入研究過文藝復興時的繪畫與古代雕刻,沉浸古典美的追求中,畫面的“靜穆”感,一直是他所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而恰恰這種抽象的,不切實際的美的理想與追求,讓達維特作品的古典主義之美顯得如此的與眾不同。

從1778年開始,他深受義大利17世紀著名寫實畫家“卡拉瓦喬”的影響。

用畫筆作武器,打響革命之槍!他的作品堪為大革命的里程碑!

·△《酒神》卡拉瓦喬

用畫筆作武器,打響革命之槍!他的作品堪為大革命的里程碑!

·△《求乞的貝利撒留》達維特 1781年

達維特的作品中,吸取了卡拉瓦喬的“明暗畫法”來突出畫面主題的塑造。也因此可以看到達維特的畫中大量引用了明暗光線對比的處理方式,來突出主體形象,增強了畫面的敘事性與劇場感,更突出了藝術表現的力量感。

此外,他的作品中擁有著革命美學思想,讓看似慘烈的鬥爭,在畫面中卻流露出了美感,美得讓人肅然起敬,美得讓人血脈僨張,熱血沸騰。

1780年,達維特回到法國,並繪製了《求乞的貝利撒留》,1783年他又創作了《安德羅姆赫哭悼丈夫赫克脫的屍體》,兩幅作品受到了當時法國業界的廣泛關注,與輿論界的讚賞。

直到1785年,達維特展出了畫作《荷加斯兄弟的宣誓》,此畫體現出了他的藝術創作熱情,已開始與法國人民的革命事業正式密切的聯絡在了一起。

用畫筆作武器,打響革命之槍!他的作品堪為大革命的里程碑!

·△《荷加斯兄弟的宣誓》達維特 1784年

這幅作品是達維特一幅重要的代表作,畫面描述了一段極為悲愴感人的故事。

①故事背景:兩大家族為了城邦,至親之間不得不走向互相殘殺、決鬥生死之路。

畫中描述的事件發生在古羅馬時期,在建立共和制的過程中,羅馬城邦和伊特魯里亞的阿爾貝城邦發生了戰爭,兩個城邦打了很多年也難分伯仲。最終兩方決定各選派三名勇士進行決鬥,哪一方勝,就有權得到對方的城邦。經過決議,羅馬城這一方選中了荷加斯三兄弟來參加此次的決鬥,而阿爾貝城則選中了居里亞斯家族的三兄弟。

這個結果很不幸,因為兩家族私下是聯姻的關係,實際上如果走向決鬥場,這等同於自相殘殺。但現實是殘酷的,雙方為了城邦都不得不放棄一己之私情,而走向最終的生死決戰。此畫描述的正是荷加斯三兄弟決戰前告別家人與宣誓的情景。

②畫作情境表達:三兄弟決鬥前集體宣誓,此戰“不成功,便成仁”,視死如歸。

畫面中父親一隻手把利劍親自發給自己的孩子,一隻手做出祝願他們能夠凱旋歸來的姿勢。兄弟3人接過父親的武器並莊嚴宣誓“若不是勝利歸來,便是戰死沙場!”視死如歸,不成功便成仁。為了城邦的勝利,只能犧牲家庭幸福奔赴前線,雖然悲愴的畫面情境卻充滿了英雄主義精神與氣概。

在畫面右方,三位兄弟的母親、妻子、妹妹都為此次的出征感到傷心。因為她們知道,不管是哪一方勝利,都會失去自己最摯愛的親人。

③畫作藝術表現手法:英雄的史詩。

達維特極為注重畫面氣氛的營造,生動形象的從多個角度,刻畫出了每一個人物的心理活動與情感表達。運用明暗對比的處理方法,將背景隱於暗處,主體人物以亮面處理方式突出畫面,塑造出的人物形體堅實又充滿力量。此外,背景朵利亞立柱組成的拱門建築,增加了畫面的穩定感,使場面更為莊重與神聖,渲染了畫面氣氛,就像英雄的史詩一般,頗有藝術效果與肅穆感。

此畫一經展出,就受到了革命人民的強烈共鳴。那個時候,法國人民也正唱著“不是勝利,就是死亡”的革命歌曲,處在與貴族流亡者和外國侵略軍決一死戰的關鍵時期,他的作品更被人民當作刺向君主獨裁專治的利劍。

​1789年,大革命爆發後,達維特參加了代表第三等級利益的雅各賓黨,他成為了雅各賓革命黨派國民公會的主席,與該黨領袖羅伯斯庇爾成為戰友,隨之大師達維特的革命事業被推向高峰。他曾參加並投票同意殺死國王路易十六的決議;1793年,他代表國民議會宣佈關閉了藝術思想較為保守的美術學院,同年10月成立了包括300名成員的革命家組織等等。

1789年6月,法國人民的革命​鬥爭進入高潮時刻,代表第三等級的代表、下級教士、和部分貴族代表組成的國民議會在凡爾賽附近的網球場開會,並以國民會議議員身份舉行憲法的制定決議,且宣告“憲法若不製成,議會也不會解散”。這一決議點燃了法國人民的革命之火,網球場宣誓也成為了法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事件。

次年​7月,網球場宣誓事件迎來了一週年紀念的時刻,國民議會經過提議與商討,決定以繪畫形式來描述和銘記這段歷史,並最終任命與革命黨派同舟共濟的達維特來擔此重任。達維特最具代表性之一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網球場的誓約》,也因此而誕生。

用畫筆作武器,打響革命之槍!他的作品堪為大革命的里程碑!

·△《網球場的誓約》素描稿 達維特

1791年,達維特將此畫的素描稿展出,在他的筆下,畫面中的議會代表都處於革命的狂熱狀態之中,當最終的決議由主持者宣讀的那刻,會場一片沸騰。有的議論紛紛,有的互相擁抱慶祝,有的略有沉思,有的激動的歡呼雀躍,不敢相信這是現實。這幅畫反應了​三個等級代表的團結,以及法國民族統一一致的平等自由,博愛思想的勝利。

達維特並未親自參與此次宣誓,但他以自己超凡的想象力還原了會議場景,把每一位人物的內在表現與情感把握的甚為精確與生動,雖然也有一些誇張不太現實的烏托邦色彩,但不失一幅具備珍貴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畫稿。

達維特的革命社會地位與藝術革命事業,被推向了高潮,​但不久隨之而來的則是雅各賓黨派革命鬥爭的沒落,而達維特革命事業也迎來了他的秋天。

達維特的革命事業可謂跌宕起伏,與革命黨派一同走向高潮也一同走向沉寂,但他的藝術事業卻一直處於那個時代的高峰。一方面可以說,達維特很多經典的歷史政治題材作品​,是與當時革命動盪的環境呈緊密相連的關係,因為他的這些作品時時刻刻反應著法國人民的革命熱情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他的藝術作品與革命又是無關的,因為革命的沒落卻並沒有影響到達維特藝術的偉大成功,反而更趨向成功。

​自1791年法國著名古典主義繪畫大師——路易·達維特的《網球場的誓約》素描稿展出之後,法國雅各賓黨反專權政治革命已經走向高潮,達維特的藝術革命事業也迎來了高潮,但還並不是最高潮。1793年達維特的兩件革命性題材作品《列比裡契埃之死》、與《馬拉之死》的誕生印證了雅各賓黨派的革命事業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達維特的藝術事業則又走向了另一個藝術巔峰。

1793年初​,雅各賓黨活動家——列比裡契埃被皇宮衛隊暗殺,革命黨派失去了一位重要人物,達維特畫了《列比裡契埃之死》來紀念他的犧牲,但遺憾的是此幅油畫作品並未留存下來,而僅存了一張素描頭像,目前收藏在巴黎圖書館。但同樣一幅紀念革命黨派領導人犧牲的作品《馬拉之死》,幸運的流傳了下來。

用畫筆作武器,打響革命之槍!他的作品堪為大革命的里程碑!

·△《馬拉之死》達維特 1793年

讓·保爾·馬拉(1743年——1793年),原是一位醫藥博士、物理學家,法國大革命時期成為職業革命家,併成為了雅各賓革命黨派的一位領導人,擔任主辦報紙《人民之友》(在當時此報刊可謂是革命黨派,宣傳思想主張與號召的主要途徑與手段)。但不幸的是在1793年7月13日,馬拉在自己的浴盆中慘遭到保皇派女特務的殺害。

馬拉的死引起人民的眾怒,雅各賓國民公會為此召開會議,並再次義憤填膺的推舉了達維特來擔任此次馬拉的肖像繪製任務,達維特也當仁不讓的接受了人民的重託。同年10月14日,達維特的《馬拉之死》正式完成。

達維特對馬拉是非常崇敬的,據說馬拉死後僅兩小時內,他就趕到了現場,為死者畫了肖像。達維特也是懷著極為激動的心情完成了這幅畫。

在畫面中,馬拉被保皇派特務——沙洛特·科爾兌刺殺,可以清晰的看到兇手的匕首掉落在地上,鮮血從馬拉的胸部順著浴盆流淌而下,臉上漸漸瀕臨死亡的氣息覆蓋了他的面孔。在臨近死亡的時刻馬拉左手拿著便箋,右手緊緊握著鵝毛筆,仍然不忘革命事業與使命,堪為壯烈。

馬拉長年患有溼症,每天需浸在盆中治療幾個小時,需一面處理事務一面進行寫作。而達維特並沒有畫出馬拉面板因溼症出現的症狀,而是給了馬拉彷彿一個健康的身體,維護了死者臨終前最後的體面與自尊,呈現給了人民一個完美的英雄形象。

此外,畫面構圖相對簡單但明確,畫幅下方柱形木墩如同一個紀念碑一般,平衡了畫面構圖,上面還刻有“A·Martat·David”(獻給馬拉·達維特)的字樣,體現出了達維特自己對馬拉的崇敬與哀悼。

明暗對比手法的運用,讓光線集中在了馬拉身上,使形象宛如神聖的雕像般,讓人肅然起敬。畫面可謂呈現了諸多場景細節,刻畫的也是面面俱到,但卻給人一種整體感,不瑣碎,這樣的處理手法在藝術史中不多見,也真實逼真的還原了馬拉被刺殺時的真實場景,顯現出了這位革命家的高貴品質與精神靈魂。

《馬拉之死》被懸掛在雅各賓國民會議大廳,留做永遠紀念。但一年之後大資產階級發動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的專政,革命走向了終結階段,但達維特的這幅《馬拉之死》經過各方渠道的努力,得以流傳下來。這幅作品不僅印證了歷史,更是一幅很成功的英雄主義肖像作品,在藝術史中享有盛譽,堪為達維特最具代表性的傑作,更被後世永久瞻仰。

但不久,達維特便迎來了他藝術革命時期的冬天。

達維特的《馬拉之死》這幅作品剛完成一年以後,1794年7月27日法國大資產階級便發動了“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黨的政權,對雅各賓党進行了殘酷鎮壓,革命黨領袖——羅伯斯庇爾,被推上斷頭臺,達維特也被捕入獄。他被羅列出來了17個罪狀,險些惹來殺身之禍。

出獄後,1799年達維特創作了《薩賓婦女的調停》​。

用畫筆作武器,打響革命之槍!他的作品堪為大革命的里程碑!

·△《薩賓婦女的調停》達維特 1799年

這幅作品表達了達維特提倡革命的容忍、妥協與期望和平的意願。也許達維特深知君主專權統治的根深蒂固,也明白革命黨派的輝煌已大勢已去,所以不得不表現出自己的立場,以求得暫時的穩定,也希望停止更多無辜人民的犧牲。達維特在這幅作品中依然展現出了不俗的藝術功底與才華,對於藝術他依然是大師,但對於革命的初衷,顯然達維特表現出了懦弱的一面,背離了羅伯斯庇爾的信仰。甚至在革命失敗的日子裡,他也選擇了不參與政治鬥爭,甘願隱居在畫室,以畫畫來消磨時光。

直到1799年,拿破崙​勢力在巴黎大資產階級的支援下發動了政變,建立了大資產階級軍事獨裁統治,這又是一個對內鎮壓,對外擴張的專制政權。而拿破崙對於達維特的藝術才華是極為看好和欣賞的,他邀請達維特畫畫,題材主要是歌頌拿破崙的戰功以及他的偉大功績。達維特也逐漸從恐慌與迷惘中走了出來,再次燃起激情並投入到了藝術的創作中去,陸續完成了很多歷史傑作,如《拿破崙越過聖貝爾納山》、《拿破崙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等等。

用畫筆作武器,打響革命之槍!他的作品堪為大革命的里程碑!

·△《拿破崙越過聖貝爾納山》達維特 1801年

用畫筆作武器,打響革命之槍!他的作品堪為大革命的里程碑!

·△《拿破崙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達維特 1807年

或許,達維特清晰的明白,自己的最終歸宿還是在藝術上,無論當權者是誰都並不妨礙他創作出一幅幅的傑作。換句話說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可能達維特的選擇是正確的吧,自己改變不了那就逐漸去適應這個環境。對於革命我們後人難以裁判他的對與錯,因為旁觀者清,如果身處那個時代,或許也會當局者迷了,但他的藝術成就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達維特是一位出色的古典主義大師。

1814年,拿破崙帝國崩潰,波旁王朝復辟,因為1793年達維特曾同意處死路易十六,並參與了投票,最終他被流放到比利時。1825年古典主義一代大師——路易·達維特,在他鄉去世,享年77歲。

達維特的藝術鮮明的表現出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的光輝歷史片段,並以嚴肅、雄偉,具有振奮人心的畫面感染力,征服了很多人。他的作品與法國大革命緊緊捆綁在了一起,更堪為法國大革命的里程碑!雖然革命失利,但也沒有完全失敗,透過革命人民已不在相信理想中的天國存在的可能性,思想漸漸甦醒,而達維特的古典主義作品也起到了喚醒人心的作用,從某種層面上達維特用藝術完成了他的革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