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歡樂方言”之後回看小姜老薑

  •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12
簡介以往姜昆在成功作品中的形象是《虎口遐想》裡那樣的“青年工人”,節目的風格調性都向他的表演靠攏,可有一天“青工”成了大叔,即便演員再努力變化,觀眾也很難適應

日語數數從1到10怎麼寫

“歡樂方言”之後回看小姜老薑

◎辛酉生

今年春節,姜昆時隔數年後再次登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也以72歲的年紀成為春晚年齡最大的相聲演員,超過1985年春晚時年71歲的馬三立。這段由姜昆和戴志誠表演的《歡樂方言》關注度很高,一些曲藝專家從作品、表演等方面做了評論,普通觀眾也從各自角度發表了許多看法。

1

在眾多評論中,有人認為《歡樂方言》是姜昆抄襲弟子大山2019年的脫口秀。顯然,比較熟悉1980年代相聲的觀眾,對這種說法一笑置之。姜昆和唐傑忠早就有類似作品,網上也有《曲苑雜壇》2008年播出的姜昆、戴志誠在深圳表演的《廣東話》,與這段《歡樂方言》正活部分基本相同。

也許由於抄襲之說流佈甚廣,大山專門釋出了一個影片進行澄清。影片展示了1987年姜昆、唐傑忠的表演聲音片段,已經有《歡樂方言》中的內容,由於唐傑忠在廣東生活有年,在原來表演中,唐先生也承擔了部分方言展示。大山說,他的脫口秀和姜昆作品的關係,是弟子對師父的傳承。關於姜昆為什麼不拿新作品上春晚,大山提到是元旦之後春晚劇組聯絡姜昆點名要這個節目,可以說時間緊、任務重。

大山釋出的影片,基本平息了抄襲的論調,他的思考也讓我們跳出抄襲這個無謂的視角,去看《歡樂方言》和姜昆的表演本身。

2

關於姜昆不表演傳統作品、對傳統段子不熟悉的說法,似乎已成為某些人的定見。其實姜昆在舞臺上表演過的傳統段子有《金剛腿》《繞口令》等,特別是他和大山、唐傑忠表演的《金剛腿》,還是電臺、電視臺反覆播放的作品。這段《歡樂方言》雖然不是傳統作品,但完全採用傳統學方言類相聲的結構,屬於舊瓶裝新酒。“張廠長常常想見常廠長”的繞口令,和《學四省》中“逮”魚、“逮”肉、“逮”菠蘿蜜罐頭(“逮”為吃的意思)的設計思路完全一樣。至於學唱《軍港的夜》,跟《山東二黃》中“秋胡打馬奔家裡”也僅是內容差異而已,結構與包袱組織方式並無二致。

這樣一個經過多年舞臺錘鍊的準傳統相聲作品,在春晚歷史上無疑是少數,更多的則是專門為春晚創作的相聲作品,春晚相聲可分兩類,一種是時效性非常強的,如上世紀80年代送春聯類的作品,2004年侯耀文等表演的《十二生肖大拜年》等,演過一次即完成使命。這一類作品適用場景過於單一,勢必限制創作的可能性。另一種如姜昆的《虎口遐想》等,反映的是一個時期內的熱點問題或人性的某些特點,放在其他場合照樣可以演,也有反覆欣賞的價值。這種作品在一個受眾最大的平臺首發,放大了作品效應和價值,往往能夠成為表演者的代表性作品。

《歡樂方言》不是一過性的作品,但開頭墊話過去,進入學粵語環節後,只要看過大山脫口秀的觀眾就會感到內容高度類似。雖然事後可以說清原委,但當時必然影響一部分觀眾判斷,演員表演得再好也不容易挽回,對熟悉老段子的觀眾來說也不滿足。

春晚的舞臺上,經典歌曲重唱很多,語言類節目經典重現似乎不多。為什麼?對於歌曲,熟悉產生共鳴,不同演員的演繹帶來變化。語言類節目,熟悉則意味著對後面臺詞的期待消失,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受消失。畢竟大部分觀眾不是曲藝迷,願意對比欣賞一段《報菜名》的不同表演版本。所以如果追求“笑果”,新作在春晚舞臺上更為穩妥。

3

還有一種對《歡樂方言》的評論,跳出相聲藝術,關注節目涉及的粵語標準發音及粵語的聲調、語法。回顧相聲學方言類的節目,從《學四省》中演員學河北深武饒安方言、學山東話,到侯寶林在《戲曲與方言》中大量學說上海話,再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聲中用粵語數數和一句“類好啊”成了誰都愛用的包袱,可以看出相聲受眾的變化,從最早在京津表演到逐漸南下,到成為全國性曲藝。起初是演員比觀眾見多識廣、能學我不知道的方言,後來是北方的演員還能學幾句南方的語言,滿足南方觀眾的地域榮譽感,現在地域交流頻繁、資訊豐富,相聲讓觀眾增長見識的功能衰退,自媒體又為發表意見帶來豐富渠道,對演員的要求自然更高了。

學方言之後,學英語、學日語、學西班牙語的相聲都有,演員該不斷擴充學的範圍、提升學的精確度,還是在學的過程中發掘有趣的點?亦誠如大山所說,如果不唱《軍港的夜》,或者在張廠長、常廠長之外換一段繞口令,會不會有更好的效果?既然是舊瓶裝新酒,何妨換上更新的酒。

4

從1983年第一屆春晚《錯走了這一步》開始,當老薑還是小姜的時候,他已在春晚舞臺上為觀眾帶來品類豐富的相聲作品,有平哏,有柳活,有對口,也有群口。其中《虎口遐想》《電梯奇遇》《著急》《樓道曲》等,都膾炙人口,可以說,姜昆的表演貫穿了春晚歷史。

起點高伴生的是要求高、期待高。自1983年到1993年間,姜昆和李文華、唐傑忠在春晚表演的作品雖有部分應景之作,但大部分都具有較高水準。1994 年、1995年姜昆未參加春晚演出,1996年,和新搭檔戴志誠攜足球題材作品《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再次登上春晚舞臺,但這個作品並不盡如人意。姜昆塑造的球迷“姜球球”,作為球迷的形象不夠鮮明,對比李伯祥在《聊天》中塑造的“李大白話蛋”,感覺他對足球的感受有些浮於表面。另一方面,當姜昆身邊站的從老唐變成小戴,姜昆自己就成了老薑。1996年,姜昆46歲,標準中年人,而“姜球球”這一形象還沒有做好向中年沉穩轉變的準備。

關於表演狀態和演員年齡的統一協調,此後一直是談論姜昆表演無法跨過的話題。最初姜昆、李文華的組合是老叟戲頑童,在李文華嗓音出問題後,姜昆選擇了同樣年長自己很多的唐傑忠,延續了一貫的藝術風格。當唐傑忠退休,如果再找一個年齡比自己大很多的搭檔,這個人也可能隨時退休。改變在所難免,而風格突破不易。以往姜昆在成功作品中的形象是《虎口遐想》裡那樣的“青年工人”,節目的風格調性都向他的表演靠攏,可有一天“青工”成了大叔,即便演員再努力變化,觀眾也很難適應。

這一點上,侯耀文的轉變要自然得多。早年在《火紅的心》《見義勇為》等作品中,侯耀文是那種帶點蔫兒壞的北京小青年人設,中年之後仍舊保留蔫兒壞的感覺,卻順利脫離了青年形象。如他五十歲左右演出的《心累》《小眼看世界》中的人物與年齡自然妥帖,不失為佳作。當然,侯耀文始終與年齡相近的石富寬搭檔,沒有老少組合的負擔。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之後,2001年春晚姜昆的《踩腳》一定程度上是突破之作,由踩腳引發了天馬行空的荒誕遐想。姜昆早期成功作品,情節多數帶有一些荒誕小說的色彩,給人以新鮮、現代的感覺,對作為一種文學作品的相聲文字的表現力做了拓展。《踩腳》是曾經成功經驗的延續,但最終底的部分不夠出彩,表演仍在小姜和老薑之間徘徊。

之後這20多年,姜昆又數次登上春晚舞臺,仍在努力創新,也在不斷提攜新人。姜昆這一年齡段的相聲演員,有的已經淡出春晚舞臺,有的轉為表演小品或“泛相聲”,只有姜昆在諸多社會工作勢必佔用大量精力和時間的情況下,始終堅持傳統相聲形式,不斷為春晚貢獻作品。一個演員不斷自我挑戰,值得尊敬。對絕大多數觀眾而言,都願意看到老藝術家藝術長青,隨著年齡增長藝術更加爐火純青。

大山說,有的觀眾帶著情緒看春晚,還不是歡樂的情緒。剔除苛責的成分,觀眾的情緒也可以看作是更高的標準,是對好作品期待。對於姜昆老師,觀者也在期待他能再有《虎口遐想》這樣的作品。有好作品,72歲又算得什麼限制呢?

圖片來源/央視春晚官方微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