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開啟健康之路,從認識經絡開始

  • 由 亦軒養生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09
簡介《靈樞·海論》中雲:“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即“內外之應,皆有表裡”,將人體內外聯絡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何為順經絡逆經絡

經絡腧穴學,是傳統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源於遠古,獨具特色。

歷代醫家結合“導引”行氣、感傳反應、體表病理現象,相互啟發、佐證和補充,不斷擴大對“經脈”的認識,並引入陰陽、五行、氣血等中醫基礎理論,逐步形成了獨立的經絡概念。

是從事中醫針灸、推拿專業人員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幾千年來,一直指導著中醫學的臨床實踐,為大眾的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開啟健康之路,從認識經絡開始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幹,又被稱為“十二正經”。《靈樞·海論》中雲:“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即“內外之應,皆有表裡”,將人體內外聯絡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開啟健康之路,從認識經絡開始

十二經脈循行交接規律和流注,《靈樞·逆順肥瘦》中雲:“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胸)”。這種“脈行之逆順”,稱之為“流注”。有了逆順,十二經脈之間就可連貫起來,構成“如環無端,週而復始”的氣血流注關係。前後正中通任脈和督脈。

《內經》雲:“陰脈營其髒,陽脈營其腑”。臟腑有表裡相合關係,陰經為裡,屬於髒;陽經為表,屬於腑。互為表裡的陰經與陽經在體內構成六對錶裡屬絡關係。

開啟健康之路,從認識經絡開始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礄脈和陽礄脈的總稱,共八條。因其“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八脈。除帶脈橫向循行外,其餘均為縱向循行,縱橫交錯地循行分佈於十二經脈之間。

“奇”有“異”的含義,即不同於十二經脈,既不直接隸屬於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係。與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宮)聯絡密切,故稱“奇經”。

開啟健康之路,從認識經絡開始

十二經別循行分佈表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另行分出,深入體腔,以加強表裡相合關係的支脈,又稱“別行之正經”。十二經別循行分佈規律,可概括為:“離、入、出、合”。“離”是指從十二經脈分出,分出部位一般在肘膝的關節上下,沒有具體穴位;“入”指進入胸腹腔,與所屬經脈相關表裡的臟腑相連,足三陽經的經別還與心相連;“出”指從頭頸部而出;“合”是指上達頭面後,陽經的經別與本經相合,陰經的經別合於相表裡的陽經經脈。手足三陰經與三陽經的經別,按陰陽表裡關係組成六對,稱為“六合”。加強了經脈與臟腑間的聯絡,突出心和頭的重要性,擴大了經脈的循行關係和經穴的療效。

開啟健康之路,從認識經絡開始

十五絡脈,是指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再加上軀幹前的任脈絡、軀幹後的督脈絡和軀幹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稱之為“十五絡脈”。從絡脈分出,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絡脈稱為“浮絡”;絡脈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正如《靈樞·脈度》所云:“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孫絡分佈極廣,遍佈全身,難以計數。主要是溝通表裡兩經和補充經脈循行不足的作用。

開啟健康之路,從認識經絡開始

十二經筋,是指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其分佈範圍與十二經脈大體一致。筋,《說文》解:“肉之力也”,主要包括肌肉、肌腱和韌帶。經筋的作用是約束骨骼,活動關節,保持人體正常運動和體位姿勢。

十二皮部,是指與十二經脈相應的面板部分,屬於十二經脈及其絡脈佈散的部位。如《素問·皮部論》中雲:“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人體經脈呈線狀分佈,絡脈呈網狀分佈,皮部則是以面來劃分的。

面板位於人體的最外層,有抵禦外邪、保護機體和反映病候、協助診斷疾病的作用。《素問·皮部論》雲:“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充分說明疾病傳變的層次,皮——絡——經——腑——髒,而臟腑、經絡的病變也會反映到面板。因此,透過觀察皮部的顏色,形態等變化,也就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病症。

開啟健康之路,從認識經絡開始

從陰陽角度看,由於手足陰陽經脈上下同名,在陰陽屬性上也相同,所以古人將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之皮部合為六經皮部。《素問·皮部論》稱之為:“上下同法”,而且對六經皮部皆設有專名,分別為:“關、害(闔)、樞”為首。古代醫家對關、害(闔)、樞來比喻人體三陰三陽的氣機變化,以解釋六經皮部的功能。

《素問·陰陽離合論》王冰注:“關、害(闔)、樞者,言三陽之氣多少不等,功用殊也。夫關者所以司動靜之基,闔者所以司禁錮之權,樞者所以主動靜之微。由斯殊氣之用,故此三變之也”。因此,六經皮部關、害(闔)樞的理論對六經辯證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治療上,透過刺激皮部則可調整經絡及其所屬臟腑組織的失衡狀態,已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臨床上針灸、推拿、拔罐、刮痧、敷貼、艾灸、刺血等療法,都是皮部理論的具體調理身體健康的應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