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曹劌論戰》中乘、戰、敗績、克,這四個詞,背後有講究

  • 由 子宜春來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04
簡介本文所反映的齊魯長勺之戰,在文章一開頭就交待了,發生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

曹劌論戰講了什麼內容

《曹劌論戰》是初中語文傳統篇目,本文還是高考必背篇目,因此但凡比較認真地上過初中的人,都能把本篇背得滾瓜爛熟。但是本文有幾個詞,如“乘”“戰”“敗績”“克”,並不是只是我們現代漢語所含的常規意義,在春秋時期,每個詞背後都有特定的含義,並不能隨便去用。

《曹劌論戰》中乘、戰、敗績、克,這四個詞,背後有講究

本文所反映的齊魯長勺之戰,在文章一開頭就交待了,發生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魯國與齊國原本上算是友好邦鄰,莊公的爸爸魯桓公,就娶了齊王襄公的妹妹齊姜為夫人,二國算是姻親,而且兩個互來互往,走得很近。

《曹劌論戰》中乘、戰、敗績、克,這四個詞,背後有講究

但是,大家都知道歷史上有件醜聞,就是齊襄公與妹妹齊姜通姦,被魯桓公發現了,就說了齊姜幾句。當時,魯桓公帶著齊姜到齊國進行友好國事活動,卻發生了這麼不愉快的事情。齊姜自己沒廉恥,忍一忍老公的罵也就算了,但她覺得回到孃家,又有哥哥愛著,所以連一下子也不能忍,立即向齊襄公告狀。齊襄公做了這麼沒臉的事,把事情悄悄壓一壓,也就息事寧人了。但是齊襄公作為一個大國之君,就是以不忍為忍,馬上派大力士趁魯桓公上車的過程,把他的兩根肋骨給生生折斷了,桓公死在了車上。從此二國關係就開始彆彆扭扭。

《曹劌論戰》中乘、戰、敗績、克,這四個詞,背後有講究

後來齊國發生內亂,齊國公子糾投奔到魯國來尋求保護,魯國派兵攻打齊國,沒有取勝,齊桓公繼位成功。從此二國開始了仇視期。

齊魯長勺之戰就是其中一場戰爭。《左傳》對此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課文就選自魯莊公十年的這段史料。

我們知道《春秋》下筆就極其嚴謹,絕不隨便亂用一個字,《左傳》也有這樣的特點。

如“乘”。文中說“公與之乘”,就表明同乘一輛戰車,即四匹馬拉的戰車。那麼戰車上有幾個人,各人的位置如何呢?文中沒說,因為用不著說。古時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稱車右或驂乘,由武士充任,負責警衛。那麼魯莊公就站在車左,曹劌就站在車右,負責保護。春秋時,君子往往參與作戰,並常常帶頭衝殺。如《左傳》記載,莊公十一年,魯莊公在與宋國作戰中,“以金僕姑(一種箭名)射南宮長萬(宋大將)”,最後把南宮俘獲。從“公與之乘”,就可看出魯莊公對曹劌的信任,把自己的安危都交到曹劌的手裡。

《曹劌論戰》中乘、戰、敗績、克,這四個詞,背後有講究

第二詞,如“戰”。不是隨便打一仗都叫“戰”的。只有兩軍都擺好了軍陣,然後開戰才能叫“戰”。所以“戰於長勺”,用了一個“戰”字,說明齊魯均擺陣而戰,不是倉促而交鋒的。

《曹劌論戰》中乘、戰、敗績、克,這四個詞,背後有講究

第三個詞,如“敗績”。這個詞只能用作軍隊大崩,潰不成軍,毫無抵抗力,這樣的失敗才中“敗績”。所以文中說魯莊公看到齊師敗績,馬上就去追趕,是完全有道理的。而曹劌呢,顯得更為謹慎,但不能據此就認為魯莊公是一介莽夫。

《曹劌論戰》中乘、戰、敗績、克,這四個詞,背後有講究

第四個詞,如“克”。不是一般的戰勝就能用“克”的,只有“得俊”才能叫“克”。什麼是“得俊”?就是俘獲了對方的優秀人才。比如,我們三大戰役俘獲了範漢傑、廖耀湘、杜聿明、黃百韜、黃維、陳長捷等,這樣的勝利就可以用“克”來表示。如上文魯莊公俘獲了對方大將南宮,那麼那場戰爭,也可以叫魯克宋。

《曹劌論戰》中乘、戰、敗績、克,這四個詞,背後有講究

中國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許多文字背後都有相當豐富的含義,我們只有懂得更多,才能讀得更有情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