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在鶴山有一個人,終其一生愛獅藝,十年手寫《南國醒獅》

  • 由 遇見鶴山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01
簡介馮昆傑是“廣東獅王”馮庚長的四傳弟子,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鶴山獅藝的傳承人

醒獅鼓譜如何寫

小編說:

內容轉載自《江門日報》,發表時間是幾年前,2018年1月25日老人與世長辭。小編剛好回顧了這篇文章,覺得具備簡短的傳奇式記錄意義,故從網上再找了點素材整理後分享出來。有興趣不妨看一看。

在鶴山有一個人,終其一生愛獅藝,十年手寫《南國醒獅》

馮昆傑:一生情繫鶴山獅藝 十年手寫《南國醒獅》

鶴山獅藝,由1852年出生於鶴山沙坪越塘大朗村的馮庚長所創。馮庚長自幼隨其身為少林俗家弟子的父親習武,有著深厚的武功底子,後師從在佛山開醫館、武館的同鄉馮了性,學武藝、獅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創立了鶴山派醒獅,遂與佛山醒獅成為代表南國醒獅的兩大派。

在鶴山有一個人,終其一生愛獅藝,十年手寫《南國醒獅》

馮庚長的鶴山獅藝,一方面在鶴山本土傳承,另一方面,由鶴山人帶到新加坡傳承。在鶴山本土,如馮庚長故鄉的越塘村心村醒獅隊,將獅子兇猛而又活潑可愛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上世紀80年代在鶴山的獅藝大賽中獲冠軍,是傳統南獅的佼佼者;

鶴山獅藝傳入新加坡,在獅城發揚光大,鶴山獅成為獅王之王,並擴充套件到東南亞一帶,在全世界都有一定影響力。

現在鶴山獅藝發展分為鶴山本土與海外兩大陣營。

獨樹一幟的鶴山獅藝,既有獅子的雄強威猛,又具有貓的活潑可愛,技巧性和觀賞性都很強,極具傳承、保護價值。

●傳承人剪影

“1945年,八年抗戰勝利,捷報傳來,沙坪街頭巷尾忽然躥出了10幾隻醒獅,真是醒獅威武人歡騰!”馮昆傑老人曾在採訪中對當年的盛況仍記憶猶新。馮昆傑是“廣東獅王”馮庚長的四傳弟子,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鶴山獅藝的傳承人。

馮昆傑為了更好地儲存和發揚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結合自己半生的經歷,用10年心血編寫了一本200多頁、超過5萬字的手抄本,介紹鶴山獅藝,取名《南國醒獅》。

製作這個手抄本時,他首先選定好白紙,然後將白紙對半折,中間墊上硬紙板後用鋼筆把內容寫上去,再一一編上頁碼後用粗麻線裝訂起來。除了手寫的字型顯得稍大外,這本手抄本和正規出版的圖書沒什麼不同,不但有目錄,前言、後記也一應俱全。

為了讓整個手抄本看起來不那麼單調,他還從報紙雜誌上將報道鶴山醒獅文化的圖片和內容剪下下來貼上手抄本上,使手抄本的內容顯得圖文並茂。

在鶴山有一個人,終其一生愛獅藝,十年手寫《南國醒獅》

套上沉甸甸的獅頭,扎開弓步,時而嬉戲、時而撲食、時而高躥低伏……一隻栩栩如生的獅子佔據了視線。“跳躍”、“翻滾”難度更大,正是鶴山獅祖師爺馮庚長獨創“獅形貓步”中的招式,此外還有“捕鼠”、“玩耍”、“捕鳥”、“高躥”、“低伏”和“翻滾”,合共8種步法。

在鶴山有一個人,終其一生愛獅藝,十年手寫《南國醒獅》

鶴山獅特點概括有三,“獅形貓步”為其一,其餘兩項為“獅藝八情”與“七星鼓”,均為“廣東獅王”馮庚長所創。

動靜分明,形象逼真,惟妙惟肖,這是鶴山獅藝最有價值的藝術風格,也是鶴山獅長盛不衰的主要因素。

在鶴山有一個人,終其一生愛獅藝,十年手寫《南國醒獅》

鶴山獅藝的“風光史”還不少。

上世紀20年代初,鶴山獅藝在廣州慶祝孫中山“大總統就職”的活動中名噪一時,引起省內外的轟動。1987年8月9日,是新加坡獨立22週年的國慶日。在異地他鄉的土地上,在旌旗招展的遊行隊伍中,悅耳的“七星鼓”、威武雄壯的鶴山獅,甚是吸引圍觀者的目光。

追根溯源,這些在新加坡的鶴山舞獅者都是馮庚長的三傳或四傳弟子。

九歲學藝五旬著書

在鶴山有一個人,終其一生愛獅藝,十年手寫《南國醒獅》

馮昆傑9歲開始學習醒獅,10歲就參加醒獅隊的巡遊表演。老人師承馮禎,結合師傅的教授和表演心得,力求演繹出自己的醒獅特點,並且不遺餘力地保護與傳承鶴山獅藝。

上世紀80年代,馮昆傑在沙坪中學任教,組織了該校第一支少年醒獅隊,得到了校方和同學們的積極支援,器材由關心獅藝的老闆贊助。馮昆傑回憶,他和參加醒獅隊的同學利用週末和寒、暑假的時間訓練,由於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獅藝進步得很快。

鶴山撤縣設市的時候,醒獅隊還被邀參加表演。

可惜,1992年馮昆傑退休以後,由於再沒有可以傳授獅藝的教練,這支本來很有希望的少年醒獅隊就此解散。

1988年,當時年過半百的馮昆傑將積數十年心血收集到的資料,結合自己半生經歷,開始編寫《南國醒獅》。該手抄本內容主要分兩部分,其一介紹鶴山獅藝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其二則介紹了作者生平拜師學藝和參加舞獅大賽的經過。

在鶴山有一個人,終其一生愛獅藝,十年手寫《南國醒獅》

●鶴山獅藝路在何方

雖然2007年鶴山獅藝有所“復興”,併成功入選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馮昆傑還能收徒傳藝,但路在何方,依舊是個問號。

馮昆傑提起自己的畢生憾事,乃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徒弟。“他才十幾歲,年紀輕輕,已經頗得我的真傳,最難得的是他對鶴山獅藝的熱愛是由衷的,不顧一切阻力學藝,可惜死於一場交通事故。”

一項技藝與文化傳統的傳承,需要有足夠多認同並積極參與的人,就好像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雖然醒獅對鶴山民眾來說依然耳熟能詳,但是真正熟悉獅藝並能全身心投入到這門技藝中的年輕人已經不多了。”談起鶴山醒獅的前途,馮昆傑還是顯得頗為憂慮。

醒獅表演的收入並不高,而且缺乏持續性,馮昆傑也承認,把舞獅作為一項職業和主要生活來源,在現階段是不現實的。他說:“過年的時候,鎮、村組織舞獅,‘採青’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醒獅隊基本開支和器材更新;商鋪開張時邀請舞獅表演的出場費雖然較高,但卻不穩定,往往很長時間都碰不上一次。”

在鶴山有一個人,終其一生愛獅藝,十年手寫《南國醒獅》

馮昆傑還有別的擔心:“時代在變化,年輕人喜歡新鮮玩意,獅藝對他們的吸引力恐不如從前了。”

不過,近年來這一情況逐漸有所好轉,鶴山及周邊城市鄉鎮、企業開始重視重拾獅藝這門傳統藝術文化。

對於鶴山獅藝發展的現狀,馮昆傑也曾費心思量。他說:“以前舞獅是靠師傅手把手地傳授給徒弟,這樣能夠接觸到的人自然很少,而且效率也低,往往一個師傅一輩子只能帶出兩三個徒弟。”針對這一情況,馮昆傑認為應把鶴山獅藝的歷史文化和技藝整理成文字,並付印出版和興趣發展,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鶴山獅藝,並在逐漸瞭解的過程中喜歡上這項傳統文化藝術。

在鶴山有一個人,終其一生愛獅藝,十年手寫《南國醒獅》

●“年輕”的鶴山獅藝與傳承人

鶴山獅藝從祖師爺馮庚長“創派”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其傳承人馮昆傑也於古稀之年辭世,對於人們有限的生活記憶來說,不可謂不“老”,但是鶴山獅藝與其傳承人依舊是“年輕”。

這似乎是一個矛盾的命題,事實卻並非如此。舉例來說,農曆春節有上千年的歷史,然而人們依然喜歡過。隨著社會不斷髮展,農曆春節中也加入了越來越多的現代元素,煥發出青春的力量。

一個文化現象的“老”與“年輕”,不在於其年齡,而在於其內在的生命力。鶴山獅藝雖經百餘載滄桑,卻在始終前進,從以前的農村消遣節慶節目,到社會盛事的鑼鼓助勢;中間雖有沉寂、彷徨,如今又在日益興盛的民間企業和鄉鎮特色文化中萌發新芽。

鶴山獅藝的“年輕”還表現於其形式,卸掉歷史的包袱,今日的鶴山獅雖仍保留馮庚長時的精華,招數卻更加豐富,表演套路更新鮮。當然,這些都離不開那“年輕”的傳承人馮昆傑。

說馮昆傑“年輕”倒不是說他能起死回生返老還童,但是那依舊威武的身姿、堅持教授獅藝的活力、著書立說的熱情,讓鶴山獅藝依舊“年輕”並呈現新的姿態。這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傳承人之間微妙的“化學關係”。

內容來源:江門日報、網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