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蘇北小上海”在哪裡?

  •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武術
  • 2022-02-22
簡介未來兩年裡,弶港和周邊將投資700億元,以健康服務業為核心,佈局“醫、養、遊、健、學”五大功能,率先匯入上海瑞金醫院、華東療養院、上海自然博物館等優質資源,打造約15萬人入住的長三角(東臺)康養基地

弶是什麼東西圖片

“蘇北小上海”在哪裡?

30多年前的那個暑假,我策劃了一次兩個人的“吃苦夏令營”:和鄰家兄弟開勇,一人一輛舊的腳踏車,騎往江蘇鹽城東臺的海邊漁港——弶港。

那是被我們東臺人視為蘇北“小上海”的小鎮。早早吃過稀飯,我們沿著公路一路向東騎行,所謂公路,中間是柏油路,兩邊是砂石路,一有汽車經過,路人就要跟著“吃土”。耗時3個鐘頭,我們才騎到一個叫六里的地方,此處距離鎮區大約六里。漁民們取名字很實在,喜歡“靠船下篙”,後來我又知道那裡一組自帶滄桑感的地名:七里丫墩、八里、老尖、笆斗山、蹲門口……

吸引我去弶港的,不是“小上海”的名號,而是一個叫楊吟山的螃蟹養殖戶。他的名氣不小,“第一個養螃蟹”也足夠稀罕,當時的東臺縣廣播站喇叭裡,三天兩頭播出他的先進事蹟。剛剛入大學的我,自以為中學寫過幾篇高分作文,想去採訪採訪他,然後期待江蘇人民廣播電臺農村節目裡聽到他的名字,當然也有我的名字。

遇到他了嗎?問了些什麼?稿子播了沒有?此刻回想起來,猶如眼觀近物,模糊。但我清楚地記得:我們步行去了海邊,不在天文大潮期,只看到一片黃褐色沙灘;我們搭乘一天一班前往縣城的班車回去,腳踏車被架到車棚頂上——實在騎不動了,單程45公里,已讓我們屁股磨出血泡,走路都有點不自覺地“扭胯擺臀”了。

我當然記得“小上海”弶港的荒涼。很長一段時間,那個“弶”字(音jiàng)都在折騰人,本地百姓,會說不會寫;外地人呢?會寫不會念。很多人誤認為是“瓊”,甚至江蘇省電臺播音員都不止一次讀成“弓京港”。這些誤讀,一時間演變成調侃當地人的口頭禪:你是“瓊港”的吧?不對,是“弓京港”的。

“瓊港”很窮,只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一望無際的灘塗。不過,也正因為這片海灘,人們紛紛出門下海:一個人、一張網、一隻鮃簍、一把抄子……雖是小打小鬧,卻也先富起來了。弶港以東水域和潮間帶,盛產魚、蝦、蟹,文蛤、青蛤、四角蛤、泥螺等貝類更是特產,因為汙染少,海產品個大、體肥、味鮮,浙江溫州一帶客戶,常年在這裡等貨,一等船靠岸就搶著下單。

弶港,還是“軟黃金”——鰻魚苗的主要漁場。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鰻苗大戰”,一年一度,愈演愈烈,吸引了國內各地的“撈金者”從海上來,從岸上來,我的小姐夫就是其中一員。“一夜一個萬元戶”“一季淨賺上百萬”,魚腥味瀰漫的漁港,當時流傳著太多版本的“暴發戶”。鎮漁業幹事徐統官,筆桿子出身,當年記錄捕鰻大戰背後酸甜苦辣的新聞故事,也大賺一筆,成為“報發戶”。

“小上海”的名聲,因為鰻苗跟著上了民間的口頭熱搜。弶港的地名,帶著一個“港”,有漁民又展開聯想,自誇自封為“蘇北小香港”。其實,真正的香港,他們一個也沒去過。

父親是有遠見的。大姐17歲那年,他拜託本地移民弶港的村民做媒。父親預感那裡一定比土裡刨食有“錢途”,女兒要嫁到那裡去。大姐去弶港“相親”時,看到對方家徒四壁,同行的親友跟著澆了一盆涼水,親事最後黃了。但沒過幾年,人家日子就紅火了,很快住進了樓房。

變化最大的,可能是弶港的巴斗村。那天在手機上刷到它的一個短影片,我突然懷疑自己是不是“中年痴呆”:這是巴斗村?最初那只是個土墩子,人稱“笆斗山”。漁民吃飯沒桌凳,盛飯沒碗具。有人土法上馬,以大蚌殼當飯碗,用樹條刮削成筷子,把貯糧的笆斗翻過來當作飯桌,笆斗也就演變成地名。改革開放後,漁民們靠海吃海,拼命甩掉窮帽子,村名也改成了洋氣的海濱村。近些年,村民們“洗腳上岸”,村裡依託電影《51號兵站》拍攝取景地,漁旅融合,養海護海,興辦漁家樂、民宿、三水灘旅遊度假村,它的名字又悄然改回了“巴斗”。此“巴斗”非彼“笆斗”,現在是“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全國生態文化村”。海濱海鮮海風光,漁家漁村漁文化……也輪到上海“阿拉”為我們點贊、叫好了。

今天在東臺,不再有人提“小上海”或“小香港”了,“小上海”弶港已經正式接軌“大上海”。未來兩年裡,弶港和周邊將投資700億元,以健康服務業為核心,佈局“醫、養、遊、健、學”五大功能,率先匯入上海瑞金醫院、華東療養院、上海自然博物館等優質資源,打造約15萬人入住的長三角(東臺)康養基地。

康養基地北去10公里,是6萬多畝的黃海海濱森林國家公園,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這裡,有大城市難得一見的鳥獸蟲魚草木:鳥類種群近240種,獸類30多種,各類植物種群250多種。

森林公園的東邊,則是世界矚目的條子泥溼地公園,區域面積50萬畝,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溼地,是勺嘴鷸、小青腳鷸、黑嘴鷗等極瀕危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全球數百萬遷徙候鳥每年在此覓食、換羽、越冬,是“鳥類的國際機場”。

許多年之後才知道,弶港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奔騰入海的黃河水,一瀉千里的長江水在此交匯,加上潮漲西行的太平洋環流的助推,日積月累,年復一年,這裡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淤漲型輻射沙洲。前浪後浪,潮漲潮落。弶港的灘塗每年向大海延伸100多米,新增土地1萬多畝。站在視野開闊的海景大道上,恍然發現,這裡太適合眺望遠方思考人生了:一邊人間煙火,一邊星辰大海。

欄目主編:孔令君

本文作者:周雲龍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

圖片編輯:項建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