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清華畢業生七成進體制”緣何上熱搜?|時評

  •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武術
  • 2022-02-17
簡介之所以把“七成清華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就業”這一併不新鮮的現象當成新聞,並引發熱議,或許與某些人把“體制內”簡單理解為黨政機關有關

清華最近為什麼上熱搜

「本文來源: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評論員 孫梓青

近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釋出了2021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根據報告資料顯示,清華學子進入體制內的比例明顯增加,近七成清華畢業生進了體制內。這條新聞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引發人們的討論。(財經網科技)

“七成清華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就業”其實並非新現象。梳理資料可以發現,在2017年以前,清華畢業生進入體制就業的比例就一直穩定在70%以上,在近五年,這個數字同樣維持在60%以上。可以說,“進體制”一直都是清華大學畢業生的最主要的就業方向。

“體制內”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都屬“體制內”的範疇。之所以把“七成清華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就業”這一併不新鮮的現象當成新聞,並引發熱議,或許與某些人把“體制內”簡單理解為黨政機關有關。

據清華大學2021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裝備製造業、能源業領域,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核工業集團等都是接收清華大學畢業生較多的單位,而這些都算“體制內”。

中國最頂尖高校的畢業生,投身科學研究或是“國之重器”的領域,不恰恰是最符合人們的期待嗎?不恰恰體現著他們願意為科學、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家國情懷”嗎?

“清華畢業生七成進體制”緣何上熱搜?|時評

2022年度“國考”開考。新華社圖

如果將“體制”這個概念拆解細分,清華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的人數其實並不多,比例僅僅15。8%,其中本科生僅34人,佔比12。2%。進入事業單位的人數較多,佔30。3%,其中大部分都流向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進入國企的人數佔比23。8%,實際上還低於進入民企的比例(26。8%)。

將幾大就業去向再次排序可以發現,清華大學畢業生進入民企的人數最多,流向高校和科研單位等事業單位的其次,進入國有企業的再次,進入黨政機關再次。查詢多年資料,大體上都符合這個就業結構(2018-2020年間進入國企的比例高於進入事業單位的比例)。反倒是2017年及之前連續幾年,進入國企的人數超過了進入民企的人數。

在細分之後再進行比較就可發現,2021年清華畢業生進入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比例存在較為顯著的提升。其中,進入黨政機關的人數比例從之前的10%左右提升到15。8%。因此,更為準確的說法是“越來越多的名校畢業生更願意當公務員”,這個判斷也可以得到其他高校資料的支援,並且符合人們的認知。

不得不承認的是,名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在這些年引發了很大的社會關注。2020年底,一篇題為《名校生挺進體制內》的報道就曾被廣泛傳播。此前,清北畢業生去街道工作的新聞也引發熱議。去年,清華北大畢業生去中小學當老師的新聞屢見各大媒體,同樣受到關注。

為何清北畢業生去向那麼受關注?這很大程度源於社會對這些名校畢業生的高期待,希望他們能夠從事和專業相關的工作,能夠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大貢獻。但是實際上,在寬泛的“體制內”概念下,去做科研、做基礎研究同樣是在“體制內”,甚至在某些涉及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領域(例如軍工、核工業、航空工業),“體制內”才有更大的空間。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有觀點認為這幾年選擇自主創業的清華畢業生數量逐漸下降,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問題。但是,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本身就不是主流的就業去向。2021年,清華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僅27人,而即使在自主創業人數較多的2019年,創業人數不過52人,佔比不到百分之一。由此可見,自主創業並不是清華畢業生的就業主流,只是一個較小的分支。亦可見,國家鼓勵創業的相關政策引導,尚未對清華畢業生的就業流向產生明顯作用,這一問題,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深入探討。(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圖片 | 新華社

責編 | 傅銘途

編輯 | 李妹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