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紫砂陶原料 | 原料的開採及加工

  • 由 三壺齋 發表于 武術
  • 2022-02-08
簡介”就是記錄明代宜興陶土在白宕、黃龍山一帶開採甲泥的情景

回採都需要什麼材料

紫砂陶原料 | 原料的開採及加工

紫砂陶原料 | 原料的開採及加工

原料的性質

紫砂陶製品的質量效能首先決定於原料的質量與效能,其實決定於生產的工藝過程,因此要求獲得良好的製品,首先要有良好的原料。

宜興“水土宜陶,砂壺宜茶”,泥質極優,蘊藏極富,而且每一地區的陶土顏色也不盡相同,質性特殊,奇麗天成。例如:趙莊出產的嫩黃泥,和人一切色土,可以增強其可塑性,算是宜陶的丞弼。趙莊石黃泥的壺坯人窯燒煉,就變為硃砂色。蠡墅的天青泥,成陶後即變為黯肝色。又一種梨皮泥,壺坯可以燒成凍梨色。漢紅泥可以燒成松花色。淺黃泥壺坯成陶後呈豆黃色。密口泥可燒成輕赭色。

梨皮泥如若再摻入白砂,便會燒成淡墨色。團山的老泥,成陶後壺面現出石砂星星。團山老泥若再摻入天青泥或石黃泥,則能燒成淺深古色的紫砂壺,變異之美妙,非其他名窯出品所能比擬的。當年異僧行經鼎蜀大呼“賣富貴土”,可見不會無因。而今宜興紫砂盛行千載,飲譽世界五大洲,顯然是與其“富貴土”紫砂泥的色彩奇麗、美妙變異有著極大的關係。當然,這也靠陶都歷代陶工、壺藝家的聰明智慧、辛勤勞動和傑出創造,並經過世代相傳,才日趨完善起來的。

陶都所產的各種天然陶土,不論是甲泥或嫩泥,都含多理的氧化鐵。多的含量在8%以上,少的也在2%左右。用這種泥料製成器胎,經過氧化焰烘烤,胎質就呈現褐色或紫色。這就是烏泥胎和紫砂胎的由來。同時,又因為各種甲泥和嫩泥的含鐵量不同,經過適當配合,再用不同性質的火焰烘烤,可以呈現深淺不同的黑、褐、赤、紫、黃、綠等多種顏色。這就是紫砂壺可以燒成各種不同顏色的原因。在明代中葉以前,宜興陶工只用嫩泥燒造陶器,沒有采石骨,因而燒成的顏色比較單調。陶都的石骨泥料據說是由一個和尚發現的。宜興自從發現了石骨泥以後,就開始生產有名的紫砂壺。

紫砂陶原料多產於石骨泥即甲泥礦層中。它的化學成分與物理效能都具有先天的優良條件。據科學分析,紫砂泥的主要礦物為石英、黏土、雲母和赤鐵礦,這些礦物的顆粒組成適中。其礦物組成屬於黏土-石英-雲母系。紫砂泥含有氧化矽、氧化鋁、氣化鈣、氧化鎂、氧化錳、氧化鉀和氧化鈉等化學成分。合理的化學、礦物、顆粒組成,使紫砂泥具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收縮率小等良好的工藝效能。近年來,宜興陶瓷科學研究所和紫砂工藝廠的專家,對紫砂陶原料效能作過專門研究,茲將綜合分析的有關資料

輯錄

列表於後可供參照。

原料探測與開採

宜興地區的地質系沉積岩礦。據科學考察:陶土原料遍佈於宜興南部丘陵山區,為頗發育的古生代地層。陶土存於志留世、泥盆世和早石灰世等地層中,它又源內陸和海濱湖泊,以沉積作用堆玉成礦。一般陶土的礦體呈層狀。白泥往往分佈在山腰,而甲泥則在山腳平坦的地方。

明清時期,開採陶土就已成為鼎蜀山帶農民的副業。在農閒期間,由二三人至10多人組成一組,進行開採,將陶土原料賣給場戶加工成泥料。有的則自採自淘,直接出售給窯戶。

在明代,甲泥的產區是在白碭、青龍、黃龍諸山。甲泥埋在地層深處,因而在開採時需要“深入數十丈乃得”。《陽羨茗壺賦》鑿黃龍,宛掘井兮千尋;攻巖有骨,若入淵兮百仞。”就是記錄明代宜興陶土在白宕、黃龍山一帶開採甲泥的情景。古文《荊溪疏》裡有關於“高原峻板,半鑿為陵”的記載,也是在山坡採掘陶土的記錄,陶土掘出來以後,要經過搗碎澄濾,才能使用,即所謂“分畦茹濾”,“並杵椎春”。

在清代,採石煉泥已成為農民的副業。據光緒八年《宜興縣誌》記載:“土有青黃,用供摶埴。天青泥於諸泥為最貴,制茗壺者特用之。黃泥供缸甕坯質而已。黑董如白麵可濟瑾,白堊為礦灰可塗汙,白土可泥壁,今人用燒白瓷器坯。”“土美者摶土。黃土作坯,燒成瓦甓。紫砂之泥為茗壺、花盆,或仿古式作杯、碗及几案間玩器。白泥為瓶缶……其間非陶業者亦多接土澄泥,採石乳,取土骨。”這裡所說的“非陶業者”,就是農民。

紫砂泥類,當時均於鼎蜀鎮黃龍山中。原泥分為青泥(今稱紫泥)、紅泥和綠泥三種。據說,過去還有一種可燒成“雨過天青”顏色的天青泥,現在土源已竭,挖掘不到了。

原料的勘探方法,分槽探和小圓井勘探。

前者適用於白泥,而後者則適用於甲泥。白泥一般分佈在山腰,上面岩石很多,不宜以圓井法勘測,一般採用槽探(槽寬2米,長5米)。在石頭多、廢土多的地方,可採用小圓井勘探(井口直徑以1。21米為適宜)。圓井法探測的好處是牢固似箍桶,碎土不易落下,壓力均勻,這種方法適用於勘探甲泥。

陶土的開採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露天開採,也稱明掘。這種陶土離地面近,一般只需掘去1~2米廢土,即可採得。如嫩泥多產於土質山地,泥層離地表不過四五尺,因此,可用明掘方法開採。另一種為坑道開採,也稱暗掘。必須先鑿成礦井,穿過黃石岩層,或在黃石岩層鑿成橫穿式隧道至泥層再進行開採。甲泥多產於黃石巖下,礦層離地面較深,採掘工程比較艱鉅,一般用礦井式採掘,紫砂青泥和其他甲泥用隧道式。這兩種採掘方法都叫做暗掘。

露天開採,凡是覆蓋層較薄的礦體,接近地表,廢土量不大的山坡,在探測確定後,可採用露天開採。露天開採首先要剝掉廢土,必要時要按地形做人口道和出口道。所剝的廢土要堆於指定的地方,避免返工浪費。剝離的方式要階梯形,高2~2。5米,寬1。5~2米,這樣,石頭滾下不會發生危險。具體開採方法:泥層高的可分階梯面開採,其高、闊度與剝土相同;如遇特殊情況可分段交叉開採,禁止直線作業。在開採過程中如遇有堅硬的岩石及黏土,可用爆破方法。在陶土運輸上,採用指狀運輸條件最為有利,即由總路進入工作面,分各支路進行裝車,這樣可避免車輛擁擠等候裝車的現象。如開採面與運輸路的坡度不大,可以將車子直接進入礦口裝泥,這樣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坑道開採,坑道開採法是按照一定的開採順序,在地下礦床或圍巖中把陶土開採出來。通常採到一定的程度時,為了擴大工作面,就要開支脈巷道(一般掘進到20米左右就可以開支脈巷道),便於回採。在平洞的採掘過程中,要注意做好頂板兩旁泥牆的管理工作。在開始掘井時,兩旁要研軋牆,頂板要架支柱。為了節約原材料和生產費用,可以採用石柱支柱。支柱的架設是按頂板牢固情況而定,支柱與支柱之間的距離一般為2米;如遇裂縫口之處,要增加支柱,才能保證安全。

1955年7月,宜興縣採礦公司成立,統一開採陶土,並將原來從事開採的宕戶、僱工,農民招收進廠做工。1956年陶土的開採量為18萬噸。1958起,陶土開採使用手工打眼和爆破,開採效率提高4~5倍。1959年礦井內採用人工電鑽,工效提高10多倍。1966年8月,宜興陶瓷公司成立原料總廠,形成了從地質勘探到原料開採、粉碎、煉泥加工生產一條龍。從1975年起,原料總廠又進一步改造和更新開採裝置,使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上世紀80年代以後,陶土開採已普遍使用鑿岩機、風動鑿岩機、混式煤電鑽、液壓挖掘機、鏈板輸送機以及多式絞車等機械裝置,礦井內的通風、防塵和通訊等裝置也日趨完善,為原料開採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原料加工、配比及處理

陶土須經加工成熟泥成品後,方能製作坯件。窯戶加工陶土的場所稱為泥場,又是泥料的收發、保管和儲存部門。明代至民國初期,陶土的加工沿襲手推腳踏的方式,經選料、攤曬、搗碎、過篩、加水調和和腳踏踩煉後,再世成泥塊,然後運送到廠房避風潮溼處陳放備用。

明清時期,宜興陶工已有原料配比的經驗。根據製品大小厚薄的不同,採用甲泥、甲泥綿頭、嫩泥等混合配比方法。紫砂泥料,古人云:“壺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時大彬初年,皆細土淡墨色,上有銀沙內點,殆硇砂的制。”(《陽羨名陶錄》)明代陶人陳仲美“好配壺土”,沈君用“配土之妙色象天錯”;史料中還有對紫砂壺“合以丹青之色”(《陽羨茗壺賦》)等記載。由此可見,紫砂陶人在明代中期就已經掌握了運用自然泥料或化工原料配泥的方法。以梨皮泥與白泥混合,燒後可得“淡黑色”,以天青、石青則可配成“淺深古色”。

泥料的處理:一般採用兩種方法。

一是澄泥“分畦茹濾”。

白泥、黃泥均用澄泥處理法,即泥料經過粗碎,用水浸潤,除水澄澱等過程。

二是踏煉。

缸、甕等日用粗陶泥料,採用攤曬、槌碎、過篩、加水調和,腳踏踩煉,用木杆切塊等過程。

紫砂泥料,在明清時期“取色土篩搗,部署迄,龠其窯中,名曰養土。”(《陽羨名陶錄》)即經選泥、粉碎、加水潤溼踏煉,將泥料放置地窯陰溼處陳放備用。紅泥、嫩泥、綠泥都製成泥漿狀,用經粉塗於紫泥坯體的表面。明清時期宜興陶業生產仍保持著小生產者的特點,所以,對泥料的配比和處理,有“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之說。

1931年以後,宜興開始靠牛拉滾場碌碡,人推石粉碎陶土。1953年3月,陶都鼎蜀鎮建立了軋泥廠,開始使用機器加工陶土。1958年採用練泥機和球磨機等裝置加工陶土,以後相繼發展了輪碾機、壓濾和真空煉泥機等成套連續化生產作業線。為了減少矽塵汙染,宜興陶瓷公司原料總廠籌建溼式粉碎裝置。到1987年底,陶土加工已普遍採用溼式粉碎、籠式粉碎、輪碾機粉碎、雷蒙機粉碎和球磨機粉碎等方法。煉泥採用攪拌機、臥式練泥機和真空練泥面等機械裝置。而今,宜興各陶瓷廠已全部設立原料車間,自行加工泥料。

END

©版權宣告

文章內容來源於網路,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

· 延伸閱讀 ·

紫砂陶原料 | 原料的開採及加工

紫砂陶原料 | 原料的開採及加工

紫砂陶原料 | 原料的開採及加工

紫砂陶原料 | 原料的開採及加工

紫砂陶原料 | 原料的開採及加工

|

商務合作:sanhuzhai(微訊號)

紫砂陶原料 | 原料的開採及加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