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 由 榆木齋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25
簡介槤枷看起來簡單,製作和使用卻需要技巧,沒有使用過的人很難體會

槤枷怎麼讀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文:枯木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芒種以後,小麥成熟,又到了一年收穫季節。對於如今的農民來說,由於機械化的聯合收割機,麥收根本不是回事兒。可是,就在不久之前,當機械化尚未普及的時候,不少地方的老百姓,還是依據古老的打麥脫粒農具——槤枷。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槤枷起源非常久遠,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描述,可見使用歷史應該在上古時期就已出現。現在最早的記載為春秋左丘明所著的《國語·齊語》:

“令夫農,群萃而州處,察其四時,權節其用,耒、耜、枷、芟,及寒,擊菒除田,以待時耕。”

,其中,耒(lěi)為古代的犁,耜(sì)為古代的鍁,枷就是槤枷,芟(shān)為鐮刀,菒(gǎo)指枯草。從中可知,自有了農耕文明開始,古人就已經善於使用各種器具進行耕作收穫。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椸枷)

枷既是名詞又是動詞,除了指農具槤枷外,在生產過程中有擊打動作,因而後來被用作動詞。如《後漢書·馬融傳》裡的

“捎罔兩,拂遊光,枷天狗,紲墳羊”

一句中,“枷”字即為“擊打”。枷還有一個詞義就是“衣架”,《禮記·曲禮上》說,

“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

,“椸(yí)”指放衣服的竹竿或木架,“椸枷”,指由橫杆和立架做的衣服架子。意思為男女不可同坐在一起,不可共用同一個衣架。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槤枷的產生,使得人們受到啟發,逐漸運用到刑具上。因為槤枷既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迴旋,又不能脫離主杆,於是,就發明了一種刑具,這就是

“木枷”

。木枷最早見於晉代,《晉書·載記·石勒載記》有:

“騰使將軍郭陽、張隆虜群胡將詣冀州,兩胡一枷。”

,這裡的“枷”就是木枷,兩個俘虜被用木枷連在一起,不能逃脫。到了南北朝時期,枷鎖成為普遍刑具,如《齊律》規定:

“罪行年者鎖,無鎖以枷,”

《周大律》規定:

“凡死罪枷而拲,流罪枷而梏,徒罪枷。”

,到了以後朝代,一直延續,一直到了民國時期還在用木枷,這是另話。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槤枷在南北朝時期(或者更早)還叫“柫”,亦作“拂”。如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涉務》:

“耕種之,茠鋤之,刈獲之,載積之,打拂之,簸揚之,凡幾涉手而入倉廩,安可輕農事而貴末業哉?”

,唐代顏師古在《漢書注》中有

“拂音佛,以擊治禾,今謂之槤枷”

。可見,在隋唐時期就有了“槤枷”一詞,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槤枷從農耕文明開始,一直到了現代,一直都是我國農業社會主要的農具之一,幾千年來形狀和功效基本沒有變化。由於是由木質組成,並且一直在使用,很少能夠儲存久遠,因而很少有古代槤枷農具的遺蹟和遺存,不過,從現在可以瞭解到古代的形狀。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槤枷由手杆和敲枷構成。

手杆是用一根木棒(棍),頂端略有彎度;敲枷是由一組木棍或者組成,用藤條或繩子綁縛緊;手杆和敲枷由一根連軸連在一起,連軸最早應為木棍,後來用青銅器或鐵器,便於旋轉。使用時,手持手杆,揮動敲枷,打擊麥穗或者穀物,從而使得麥粒或穀物脫粒。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槤枷看起來簡單,製作和使用卻需要技巧,沒有使用過的人很難體會。首先是槤枷的製作需要技巧,先是連軸,需要轉動靈活,木棍比較困難,後來人們用鐵桿連線,用潤滑油,這點問題不大。再就是敲枷,也稱敲杆,既不能長,也不能短;既不能輕也不能重;既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因為太長不利於旋轉,太短難以達到效果;太輕不能使得穀物脫粒,太重過於浪費體力;太寬比較笨拙,太窄受力面窄,容易把果實砸碎;這個很難確切描述,要根據人的高低使用不同輕重大小的槤枷。另外就是主杆,需要有一定的彎度,避免敲杆下來時挫傷手臂,因而製作槤枷,需要根據使用人不同而製作。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其次,使用的技巧。槤枷的使用技巧,在於揮杆,一般是將敲杆輪起來,快水平時,略微停頓,然後用力揮下。這樣,既省力氣,又可以使得敲杆砸的恰到好處,從而可以妥善分配體力,使得勞動能夠持續。很久以前,筆者和一位搞體育的同學,一起用槤枷打麥子,那位同學沒有勞動經驗,身體健壯,拿起槤枷,使勁揮打,然而使用了幾下就累得不行,而其他人則不緊不慢的揮打,看起來非常輕鬆。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槤枷打麥收谷,比較辛苦,於是人們在勞作的時候,往往成群結隊,邊勞作邊喊號子或者唱歌,舒緩節奏,增加勞動興趣,這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這點古人就有之,宋代詩人

范成大

《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其四十四》

“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就是描繪了人們載歌載舞,不知疲倦的搶收稻穀情形。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對於老百姓來說,收穫季節辛苦點算不得了什麼,看到豐收的景象,老百姓從心裡都感到了希望,宋代詩人

宋祁

《湖上見擔稻者》

“壓塍霜稻報豐年,鐮響枷鳴野日天。輔郡不知為水耨,楚農新教命家田。”

就描繪了一幅豐收景象,人們在稻田裡揮鐮收割,在場地上用槤枷脫谷,響徹震天,不知疲倦地搶收勞作果實,內心感到無比甜蜜。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槤枷幾千年來的使用,是中國古文明的見證,也是中國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見證,幾千年來,老百姓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辛勤耕作,只有經歷過的才知道其中的艱辛。正如

《尚書·周書·無逸》:

“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這段話的意思是,周公感嘆地說,君子在位,切不可安逸享樂。先了解耕種收穫的艱難,然後處在逸樂的境地,就會知道老百姓的痛苦。看那些老百姓,他們的父母勤勞地耕種收穫,他們的兒子卻不知道耕種收穫的艱難,以至於好逸惡勞,不知道敬畏。時間久了,就輕視侮慢他們的父母說:“老人們沒有知識。”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周公的這段話,即便是現在一樣有教育意義。如今雖然農業現代化,可是老百姓還是很辛苦,勞作雖然沒有以前那樣艱辛,可是收入相對菲薄,不少人的生活還是比較貧乏。可是不少青年,由於沒有經歷過艱辛,因而不知道困苦,再加上社會浮躁風氣的影響,驕淫奢侈,好逸惡勞,貪慕虛榮,炫富誇耀成風,使得很多人產生一夜暴富的心態,沒有腳踏實地的幹勁,以至於很難接受挫折,這樣的風氣對社會並不是推進而是倒退。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而槤枷,雖然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可是不代表著我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精神也消失殆盡,而是撫古惜今,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同時不忘還有很多人在默默辛苦的奉獻,正如《朱子家訓》有言: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因而當把傳統精神繼承併發揚光大,從而造福社會。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2020/6/9榆木齋

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古老麥收農具——槤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