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人老腿先老?小心你患上了這種隱秘常見病

  • 由 文匯網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23
簡介肌少症又稱肌肉衰減綜合徵、骨骼肌減少症、少肌症等,是與增齡相關的進行性骨骼肌量減少、伴有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降低的一種疾病

膝關節的伸肌和屈肌是什麼

人老腿先老?小心你患上了這種隱秘常見病

20歲時爬7層樓,步履矯健,一步能跨兩個臺階;80歲時爬3層樓,兩腿沉重,拖不動氣喘噓噓……人老,為何腿先老?腿老了,只能聽之任之嗎?

當大眾越來越重視老年慢性病等危害健康的疾病時,卻有一種看得見卻又被人們所忽視的病症,正潛滋暗長危害著人們的健康,這就是肌少症。

肌少症又稱肌肉衰減綜合徵、骨骼肌減少症、少肌症等,是與增齡相關的進行性骨骼肌量減少、伴有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降低的一種疾病。作為老年性疾病中的一種,肌少症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進展隱匿、漸行加重、不良影響廣泛等特點。鑑於其對健康的影響重大,肌少症已於2016年正式入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表。

肌肉是重要的“生命器官”

人體有600多塊肌肉,按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種。平滑肌主要構成內臟和血管,具有收縮緩慢、持久、不易疲勞等特點;心肌構成心壁,平滑肌和心肌不隨人的意志收縮,故又稱“不隨意肌”。骨骼肌分佈於頭、頸、軀幹和四肢,通常附著於骨,骨骼肌收縮迅速、有力、容易疲勞,可隨人的意志舒縮,故又稱“隨意肌”。

從兒童開始,人體骨骼肌量逐年增加,30歲左右肌肉量達到峰值,此後,骨骼肌量每年減少1%-2%,骨骼肌力量每年減少1。5%-3%。肌肉功能下降開始於35歲左右,50歲後下降開始加速,60歲後進展加速,75歲後下降速度達到頂峰。

骨骼肌是維持人體生命健康的重要機體組成,具有重要的運動、內分泌和貯備功能,是巨大的氨基酸貯備庫。作為葡萄糖代謝過程中攝取和貯存的重要組織,骨骼肌能夠分泌多種“肌肉因子”,調節其他遠端器官,包括調節葡萄糖、能量和骨代謝等。骨骼肌也是心肺功能貯備庫,具有重要的調節功能。

肌肉損失可誘發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降低人體對疾病和創傷的耐受能力,增加併發症,降低生存質量,增加死亡風險。因此,肌肉是公認的重要的“生命器官”和“組織器官”。

警惕握力降低,小腿圍縮小

肌少症是跟骨骼肌減少相關的一種疾病,患上肌少症,心臟不會越跳越慢,腸胃道也不會停止蠕動,但它卻與健康休慼相關。

據統計,60-70歲老年人中,肌少症發病率為5%-13%;8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肌少症發病率高達11%-50%。年齡越大,肌少症發病率越高。老齡化肌肉衰減時下肢力量降低明顯超過上肢;伸肌明顯超過屈肌,膝關節伸肌力量的下降為55%~76%,肌肉力量下降超過肌肉體積的衰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大家常說,“人老,腿先老”。

肌少症的臨床表現常常缺乏特異性,可表現為虛弱、四肢纖細無力、易跌倒、步態緩慢、行走困難等。早發現、早診治、早預防是關鍵措施。

亞洲肌少症工作組(AWGS)釋出的最新版《關於肌少症的診斷及治療共識》提出,肌少症診斷流程,包括髮現-評估-確診-嚴重程度分級,給出了適合於社群基層醫療機構、醫院及研究機構的篩查方法。

《共識》推薦60歲以上老年人每年進行一次肌少症篩查。每次重大健康事件(如意外跌倒住院等)發生時,也建議進行機會性篩查。對於社群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的肌少症篩查和評定應關注以下臨床表現:

有近期功能下降或受損的表現的應接受肌少症篩查;1個月內非意向性體重下降≥5%;抑鬱或認知功能受損;反覆跌倒;營養不足;慢病患者(如慢性心衰、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腎病、結締組織病、結核感染等)。

既往研究推薦,肌少症的臨床篩查遵循步速測試-握力評估-肌量測量的模式。建議在出現步速下降(≤0。8米/秒)和(或)優勢手握力降低(男性≤25千克,女性≤18千克)情況下,行進一步肌量檢測,以確診肌少症。此外,小腿圍界值也對診斷肌少症有一定參考價值,當男性<34釐米、女性<33 釐米,要有所重視。

《共識》還提出“肌少症可能”這個概念,指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軀體功能下降。推薦對社群基層醫療機構發現的“肌少症可能”患者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和相關健康教育,也鼓勵將患者轉到上級醫院進行確診。

肌少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調查表明,肌少症並非老年人“專利”,年輕人同樣會受到它的威脅。

肌少症分為急性、慢性兩種:

1、急性肌少症:

肌肉衰減症持續時間少於6個月,與急性疾病或創傷性疾病相關,例如車禍嚴重創傷、重大外科手術、入住ICU等。

2、慢性肌少症:

肌肉衰減症持續衰減時間大於6個月,常見於慢性進行性疾病,增加失能和死亡率。

肌少症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已知眾多因素與其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除老齡化外,內分泌功能變化、體力活動量下降、營養失衡與基因遺傳、各種原發疾病和全身慢性炎症,各種因素間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疾病的進展。

人體細胞的固體成分70%是蛋白質,肌肉是人體最大的氨基酸貯備庫(蛋白質),約佔50%。蛋白質是除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外,人體最重要的三大能量營養素之一。不管是細胞免疫,還是分子免疫,其生物構成分子主要是蛋白質和一些微量元素。因此,蛋白質對保持良好的免疫力有重要作用。

補充足量優質蛋白質,牢記“1234”

研究顯示,高蛋白質攝入不足可能減少40%瘦組織的丟失。肌少症最基本的治療就是補充足量蛋白質+規律的抗阻運動。

食物品種選擇建議:

(1)天天喝奶;

(2)每天吃足量的肉、魚、禽、蛋;

(3)每天吃大豆及其豆製品;

(4)重點需要人群補充蛋白粉。

三餐管理建議:加強早餐營養,有奶有蛋,最好有瘦肉;中餐增加優質蛋白,食物細軟易消化吸收;晚餐相對清淡;三餐均勻攝入蛋白質吸收利用率高。亮氨酸的作用時效為2-3小時,所以一日三餐,餐餐都需要充足優質蛋白質供應。

可以歸納為“1234攝入法”:

“1”每天吃1個雞蛋。如果擔心膽固醇攝入過量,可只吃2-3個雞蛋白,建議水煮蛋。

“2” 每天喝2杯鮮奶(200毫升/杯)。如果擔心喝牛奶出現腹脹、腹瀉、不舒服,可以喝2-4杯酸奶,80毫升/杯。

“3” 每天吃3兩瘦肉,包括魚、蝦、畜禽肉。

“4” 每天吃相當於40克幹大豆的豆製品。可以喝豆漿、吃豆腐,也可以吃百葉節、豆腐乾,紅燒白灼都可以。

作者:孫建琴(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營養科教授

編輯:李晨琰

圖片來源:文匯報資料照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