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 由 珂夢歷史人文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22
簡介孟子提出:雙重授權這就是說,如果君主做了一項決定,或者說制定了一項規則以及社會制度,如果老百姓對於這個規章制度是滿意的,對於君主治理的天下是服從的,那麼這就是社會事實,就是這個君主合格的佐證,如此天也就會認可這位君主的地位,但是說到這裡問題

與事是什麼意思

我們知道,孟子是一位非常主張民權的思想者,但在主張民權的同時,孟子又不否定君權,他曾經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也曾經說過“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也就是說,在主張保證人民權利的同時,也極力維護君主制度,並且在他的認知當中,君主制度是基礎。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所以說,孟子是一位既主張君主獨尊又主張以民為本的儒家學者。可是在多數人的認知當中,君權和民權其實是對立的,因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發展過程裡,君權一直都是最為重要的,而且君主或者領導階層,掌握國家的大多數權利以及社會資源。

而平民百姓幾乎都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不僅生活比較困難,而且也要順應領導階級的思維意志,如此,就有很多人認為在保證君主權益,或者肯定君主制度時,是沒有辦法真正保證人民權利的。

孟子堅持,君主獨尊和以民為本的對立統一

那麼,孟子又是如何將“君王獨尊”和“以民為本”對立統一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孟子是如何從最初的君權走向民權的,又是如何順應自身的邏輯將君權和民權對立統一的。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孟子的推導過程

孟子有個學生萬章曾經向他提問過,說:

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就是問孟子,舜得到了天下,但是,這個對於天下的領導權是如何得來的呢?這在古代社會上,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看似普通的問題,其實涉及到了政權的合法性。

孟子提出:君權神授

所謂的俗語之,用現在的話來講,也就是誰給他的?誰授權的?對此,孟子回答說:

天與之,即天授權的。

而“天”,我們也可以廣泛的理解為神這個含義,這就是所謂的“

君權神授

”了。所以,其實孟子在思想上還是傾向於君主制度的,畢竟他主張君權神授,而在古人的意志當中,天或者神,這個概念是無法違背的、是必須要遵從的,既然是天授予的權益,既然是天給予的地位,那麼說明這位君主有權利領導天下,臣民有義務服從君主。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但問題是,天是如何授權的呢?如果這個問題講不明白,如果不給天一個授權的理由,那麼君權神授,其實是沒有根基的,或者說這一理論就不成立。對此,萬章也提出過疑問,他說:“天之虞者,諄諄然命之乎?”就是問,既然天授予了天子權力,但是在授權之前反覆叮囑過天子嗎?告訴過天子該如何領導這個天下嗎?給予過天子治理社會的標準嗎?這當然是沒有的。

天不會說話,自然也就不可能給予天子社會標準,也不可能真正切實地監督天子的所作所為,所以,君權神授的根基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對此,孟子也給出了答案,他說:

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意思是,雖然天不會開口說話,但是他會透過事實來判定。也就是說,天子做的每一件事,天滿意認可,老百姓也滿意,這其實就是天的授權,也就是天透過事實來說話的方式。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孟子提出:雙重授權

這就是說,如果君主做了一項決定,或者說制定了一項規則以及社會制度,如果老百姓對於這個規章制度是滿意的,對於君主治理的天下是服從的,那麼這就是社會事實,就是這個君主合格的佐證,如此天也就會認可這位君主的地位,但是說到這裡問題又來了,那就是這到底是“天”的授權呢?還是人的授權呢?

對此,孟子提出了雙重授權的概念

謂雙重授權,指的是天予之,也人予之。這其實也是孟子觀念當中最了不起的地方,因為從表面上來看,孟子的說法是雙重授權,也就是說既是天給予的,也是人給予的,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天是不會說話的,也是不會表達自己意志的,它不可能給天子籤一份授權書,也不可能讓天子寫一份保證書,所以,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人的授權,人滿意了天才會滿意,人不滿意,天就絕對不會滿意,如此,豈不就是人的授權了嗎?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君權神授變成君權人授

所以說,在雙重授權的概念之下,孟子其實做到了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他在順應邏輯時,就把

君權神授變成了君權人授

,並且這是一個和平演變的過程。同時,這一思想也為他的民本觀念提供了理論依據。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在史料中說: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也就是說,天是沒有眼睛的,但是它會以民眾的眼睛為眼睛,天也是沒有耳朵的,但它會以民眾的耳朵為耳朵,即民眾看見了什麼,天就看見了什麼,民眾聽見了什麼,天就聽見了什麼?如此一來,導致的結果就是,民眾說好,天就會說好,民眾說不好,天就會說不好。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思維理念,因為作為一位君主,他的所作所為,必定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或許這個標準,不會用切實的文字和規則來進行書寫,但必定會存在人們的潛意識當中,或者存在社會的潛在評判體系當中

孟子將民意神聖化

所以,作為君主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他的權利或者地位的認證,來自於人民,雖然在一般情況下人民不會選擇革命,但當壓迫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就必定會引起人民的反抗,當此之時,天子或者國君的地位必然會受到影響,這就是一種民意的表達,或者說君權在某種意義上受民意牽制的現象。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而孟子的觀點,其實就將民意神聖化了,因為天透過民眾來視聽,那麼其當然會根據民眾的意見來授權,民眾說好聽就說好,也就授命,民眾說不好就說不好,那就革命,顯然,民意也就天意化了。所以說,

君主的領導卻名為天授命,實為民授命

因此,如果一個君主太不像話,他並不能完全地符合人民的意志,不能為平民百姓謀取利益,不能夠規劃國家的生存環境,那麼就不能符合民意,而不能符合民意,也就不能符合順應民意的天意,如此,天意就會秉承人民的意志廢掉這位君主

所以從結果上來看,就是孟子主張的:

如果君主不合格,人民就有權革命

即孟子的邏輯必然會從君權走向民權。

孟子將君權和民權對立統一

其實也與儒家的一貫思想有關,很多人一提到儒家的思想,就會認為儒家是主張等級的,是維護君主權益的,是反對革命的,也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才會成為統治階級欽定的國家意識形態,也才會成為他們統治的工具。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請輸入圖片描述

但是,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或者說,這種想法應用在先秦儒家學者的觀念上是不全面的,因為,先秦儒家雖然維護君主制度、維護等級制度,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對等原則。

什麼是對等原則呢?

就是不單方面,定規矩,提要求,比如說,不能單純的只要求民眾怎麼樣,而不去要求君主怎麼樣。

所以說,儒家雖然講究君主制度,講究等級觀念,但是他們在這些觀念當中一定講究雙向對等,

講究忠的同時也講究君主的恩惠,講孝的同時也講究長輩的仁慈

,所以,君仁臣忠、父慈子孝。這幾個理論雖然不平等,但是確是對等的。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既然對等,那必定不能只講君權不講民權,而且按照對等的原則,如果君主視臣如土芥,不把臣子和平民百姓放在眼中,那麼臣民們自然也就可以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的是君如寇仇,像君主一樣不把領導階層放在眼裡。如此一來,人民的革命不也就順理成章了嗎?所以說,按照孟子的對等原則,君主的權益其實與人民的權益是一樣的,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大秦王朝法律過於苛刻,百姓出現反抗情緒

雖然說,在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序中,“君王”權益的保障,要比人民群眾權益的保障來得更加實際一些,但是哪怕如此,社會也是需要一個底線的,如果人民群眾的利益實在得不到保證,那麼君主的存在其實也就沒有太大價值了。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這一觀點應用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正確的,比如說,

後來的大秦王朝

,秦王朝建立之後,推行作為諸侯國時代的嚴刑峻法,但是大一統之後的秦朝子民,是來自於整個天下的,他們有很多人是在道德的約束之下進行生存的,沒有經歷過法律的嚴苛,所以當突然有法律高懸頭頂的時候必定會不適應。

而且秦朝的法律確實太過於苛刻,這自然會讓平民百姓感受到壓迫,生存環境不斷地縮小,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反抗的情緒,而秦二世的時候又實施暴政,最終的局面就是天下雲集響應,都開始了起義的程序。

君權與民權必定要對等

所以,

君權和民權

必定要對等,這並不是說君主和民眾的地位要同等,而是說,尊重民眾的權益,同時也保障君主的權威,兩者是並不衝突的,不是說保證了君主的地位,平民百姓就要過受壓榨、受壓迫的生活,也不是說保證了平民百姓的生存空間,君主就失去了地位和權威,這也是為什麼儒家會主張仁政的關鍵所在。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因為一個君主如果實施仁政,如果從百姓的養、生、喪、死等各個方面出發,為他們謀取利益,那麼百姓們必然會心安,必然會感受到社會的善意,也就會認同這個君主的地位。如此一來,君主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明君了嗎?而作為一個明君又怎會不受愛戴呢?

所以說,君主如果想要受到愛戴就必須要為人民群眾謀取權益,而百姓要想有一個安定和樂的生存環境也必須要尊重君主的權威,這其實就是一種對立統一。

討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

孟子從君權到民權,其實是一種邏輯上的必然,因為他雖然主張

君權神授

,但是所謂的神或者天,是沒有如同人一般的行為意識的,沒有辦法透過自身去監督天子的行為,也沒有辦法去規劃天下的程序,所以,只能夠透過人民群眾的反應來決定天子的好壞,如此就

將“天意”變相地變成了“民意”

,這在邏輯上必然說得通。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而且儒家又是講究對等的,光講民權不講君權是不行的,這違反了君主制度,而光講君權不講民權,也是不行的,這違反了人民意志,而人民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如此也就相當於違反了天意,可是,在主張君權神授的制度形式之下,違反了天的意志必定不行,所以還需要保證民權,這就是對立統一。

孔子比孟子更符合領導階層的意志

如此來看,孟子其實是儒家學派當中,走的比較遠的思想者,他的思維比之先前的一些思想家更加的寬廣,也更加的細緻獨到;但是在後世的歷史傳承中,孟子的地位遠遠不如孔子,這並不單純地是因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學派的創始者,更因為孔子的學說比孟子更加符合領導階層的意志。

我們上面說到,孟子其實是主張民權的,甚至主張如果君主不合格,那麼人民就有權革命,這其實並不符合後代封建社會的君臣關係,尤其是作為君主來看,他們更希望的是無論自己合不合格人民都必須服從,而對於這一點,孔子的觀念更加貼切。

孟子順應邏輯概念將民意神化,做到君王獨尊與以民為本,對立統一

因為孔子對於犯上作亂非常的深惡痛絕,而平民百姓想要廢除君主的行為,在統治者看來不就是犯上作亂嗎?所以,孔子的觀念更加適合後世的統治者,反而是孟子的民權理念很少得到封建君主的支援,這可能也是一種社會的必然。

畢竟君主掌握著國家的主要權利,他們對於民眾本身就有一種壓制力,且他們非常希望這種壓制力能夠長遠以及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成立,所以後世當中孔子比孟子地位更高。但是雖然如此,孟子的觀念依舊非常有價值,比之孔子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