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 由 姑蘇楓橋清水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20
簡介明清時期,蘇州有大量的漕船可供廣東人搭載貨物運往全國各地,過了蘇州這個碼頭,機會就比較少甚至沒有

蘇州的船滿了怎麼辦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香港等地的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明清時期,蘇州有大量的漕船可供廣東人搭載貨物運往全國各地,過了蘇州這個碼頭,機會就比較少甚至沒有。過了“蘇州”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商家經常說的就是: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香港商人認為,要搭貨最好是在蘇州找船,過了蘇州就不合適了。要把握住機會,稍縱即逝。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自古以來,太湖平原的交通工具是船。形式多樣、功能豐富,是民眾生活離不開的工具。每一個村落都是利用便捷的水運系統,與四邊或更遠的地方進行著多方面的交往。外界進入這裡的村落也必須採用水上交通的運輸手段。清代蘇州城鄉各類舟船已上萬。費孝通在蘇州農村調查:“幾乎家家戶戶都至少有一條船。”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利用河流的自然力實現交通目的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其本質意義是突破了長途交通中人力或畜力的體能侷限。水運具有運載量大、消耗少、成本低的優勢。水運的發明不僅實現了人類走得更遠的願望,而且使得區域之間大規模運輸物資成為可能和具有商業價值。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古代江南水鄉市鎮“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形態:一字形或帶形市鎮沿一條主要河道直線伸展而成,河道兩邊夾岸成市,構成一字形或帶形的鎮區形態;十字形兩條河流交叉成市,形成十字形市鎮;丁字形在一條直線市河中段分叉出另一市河,互相形成直角丁字形狀;環狀市鎮位於環狀河道中間,街市佈局星環狀。 ”航道,就是江南水鄉的經濟命脈!費孝通說:“在鎮旁的河面上停泊著二三百條船,鎮周圍的農副產品都集中在那兒。”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楓橋鎮位於京杭大運河、古驛道和楓江的交匯處。交通便捷,境內楓金、楓津、馬運、 前橋4條東西向幹河注入京杭運河楓橋段,並透過它們把需要水運的貨物送往迎來。舟楫一直為當地的主要運輸工具,城鄉交通“以水道為主,陸道為輔”。《大清一統志》的《豹隱紀談》說, 楓橋原本只是小村,橋也是江南常見的單孔石拱橋,因處水路要道,每到夜裡就被鎖起來,故名封橋。後因張繼《楓橋夜泊》而聞名楓橋。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楓橋集市的形成隋大業六年(610年)冬十二月,江南大運河開鑿。江南運河和大運河連通了,楓橋鎮正好地跨江南運河,忽然成了一個水路要塞,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我國唐朝時期經濟重心轉移到了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全國的糧食以及許多物資都依賴太湖基地的供應。於是大運河成為舉國第一生命線。南宋時代的長江三角洲是全國最大的糧倉,號稱“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足,天下足”。這裡產生的稻米,除運往京師杭州之外,還運往江北的揚州,轉銷各地;此外,由海路運往浙 東、福建。長江三角洲的米糧運銷各地。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宋元之際,楓橋已經是聞名遐邇了。在大運河上航行的南糧北運的“漕船”達兩萬艘之眾,商貿的大小貨船更是數倍此數。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明朝,楓橋商舶雲集,舟船林立,旗帆飄揚,水運繁忙,川流不息。集鎮上商店鱗次櫛比,貨物琳琅滿目,人流如潮,喧浪盈天。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隨著楓橋集市的興旺,水運常常發生交通堵塞,雍正年問曾在楓橋立禁碑, 明文規定“梁船隻能停在清風亭處,不許再停市岸”。嘉慶十七年(1812年),蘇州府又頒佈了《嚴禁梁船違例越泊停市》的法令,這樣商船、民船及出行官船等停泊有序,水道暢通,堵塞減少。另外,屢屢出現船戶、腳伕、裝卸者爭奪利益的爭事件。 為了整頓秩序,即使平息爭鬥事件,從清康熙開始,就派千總帶戰守兵丁駐防楓橋集市周圍。嘉慶十五年(1810),吳縣、長洲縣、元和縣三縣合置,在楓橋鐵鈴關口立了“永禁詐索商船碑”。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楓橋塘一路朝東到蘇州城下。閶門護城河附近成為蘇州的經貿商業中心,明清時期更成了東南商貿的大集散地。蘇州當時也因此被視為東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楓橋至閶門就是這個中心的“核心”。宋代朱長文所撰《吳郡圖經續記》, 稱蘇州“舟楫往來,北自京國,南達海徼,衣冠只所萃聚,食貨之所叢集”。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水運從古就有,至今仍在發展。上世紀80年代,蘇州貨運80%還靠水路航運。如今蘇州汽車擁有量已達4百多萬輛,貨物水運量仍然接近50%。看歷史:楓橋集市話水運!“蘇州過後無艇搭”;看今日:汽車擁有80多萬輛的香港人(只及蘇州五分之一),又會怎樣評蘇州呢?都說蘇州的靈性是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蘇州的發展靠的是蘇州人!

到楓橋遊寒山寺,終於知道香港俗語:“蘇州過後無艇搭”

Top